赵一丁
- 作品数:10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紫草素对马拉色菌干预下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症状及对其IL-17、HIF-1α表达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 探讨紫草素对马拉色菌作用下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症状及对其IL-17、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42只雄性6~8周龄BALB/c小鼠,每组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咪喹莫特组(IMQ)、马拉色菌组(MAL)、咪喹莫特和马拉色菌组(MAL+IMQ)、氟康唑组(FLU)、甲氨蝶呤组(MTX)、紫草素组(SH)。观察小鼠皮损症状(PASI)评分,组织病理学(Baker),免疫组化中IL-17、HIF-1α变化,血清HIF-1α、TNF-α和IL-17A变化以及IL-17A、HIF-1α、FOXP3、RORγt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 (1)与CON组及IMQ组比较,MAL+IMQ组PASI评分Baker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MAL+IMQ组对照,SH组Baker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ELISA结果显示:与CON组及IMQ组对比,MAL+IMQ组IL-17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AL+IMQ组相比,SH组的HIF-1α、TNF-α和IL-17A水平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CON组及IMQ组相比,MAL+IMQ组IL-17、HIF-1α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MAL+IMQ组相比,SH组IL-17、HIF-1α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蛋白免疫印迹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CON组及IMQ组相比,MAL+IMQ组IL-17A、HIF-1α、FOXP3、RORγt蛋白及mRNA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MAL+IMQ组相比,SH组的IL-17A、HIF-1α、RORγt蛋白印迹及mRNA水平具有下降趋势,FOXP3蛋白及mRNA具有升高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马拉色菌加重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症状并影响其组织病理学症状;紫草素可能通过马拉色菌诱导II-17、HIF-1α下调马拉色菌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的炎症反应。
- 孙丹周琳赵一丁闫小宁梁雨时
- 关键词:银屑病马拉色菌紫草素白细胞介素17A缺氧诱导因子1Α
- 银屑平片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模型小鼠IL-17、IL-23、PPARγ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观察银屑平片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白细胞介素(IL)-17、IL-23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36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及银屑平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5%咪喹莫特乳膏62.5 mg涂抹小鼠背部制备银屑病样模型。银屑平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银屑平20.8、10.4、5.2 mg/kg灌胃,甲氨蝶呤组予甲氨蝶呤1 mg/kg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6 d。参照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对小鼠皮损进行评分,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Baker评分,ELISA检测血清IL-17和IL-23含量,免疫组化检测皮损组织PPARγ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PASI评分和皮损组织Baker评分明显增加(P<0.05),血清IL-17和IL-23含量明显增加(P<0.05),皮损组织PPARγ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银屑平高、中剂量组及甲氨蝶呤组小鼠PASI评分和皮损组织Baker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IL-17和IL-23含量明显减少(P<0.05),皮损组织PPARγ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银屑平低剂量组比较,银屑平高剂量组小鼠PASI评分和皮损组织Baker评分明显降低,IL-17和IL-23含量明显减少,皮损组织PPARγ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银屑平片可能通过上调皮损组织PPARγ表达、降低血清IL-17和IL-23含量改善小鼠皮损状态。
- 孙丹闫小宁耿蒙利卢亮卞旭赵一丁
-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
- 特应性皮炎瘙痒的神经免疫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 2024年
-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始于婴幼儿阶段,部分患者可迁延终生[1,2]。慢性瘙痒是本病突出症状之一,根据2007年国际瘙痒研究论坛(IFSI)提出的分类方法,AD的慢性瘙痒属于典型的“原发性皮肤炎性疾病瘙痒”[3],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导致抗瘙痒治疗效果有限。当前,国内外对瘙痒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经确定了一些相关受体和信号通路,但对瘙痒信号的产生、传导及调控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长期的慢性瘙痒严重影响AD患儿的生长发育、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探索AD慢性瘙痒的产生机制及靶向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探讨AD瘙痒产生的神经免疫学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旨在为AD瘙痒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新思路。
- 杨晓宇姜姗姗孙丹赵一丁
-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瘙痒信号传递通路
- Hallopeau连续性肢端皮炎1例
- 2016年
- 患者男,29岁。双手红斑、脓疱10余年,加重4d。患者10余年前左拇指指尖出现红斑,上有粟粒大脓疱,曾多次在外院诊断为“脓疱性银屑病”,曾接受过治疗(具体情况不详),疗效欠佳,病情反复。4d前因上呼吸道感染病情加重,躯干及四肢泛发弥漫性红斑,红斑基础上成批出现粟粒大脓疱,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9℃,无明显痛痒,在当地诊所予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于2015年8月19日来本院诊治,收住入院。
- 李晓强闫小宁李宇鑫毛加荣李文彬赵一丁陈乐
- 关键词:连续性肢端皮炎
- 基于ORAI1/NFAT信号轴探讨镇心安神方对1-氯-2,4-二硝基苯诱导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作用及机制
- 2024年
- 目的基于钙通道调节分子1(ORAI1)/T细胞核因子(NFAT)信号轴探讨镇心安神方(龙骨、牡蛎、淡竹叶、骨碎补、茯苓)对特应性皮炎(AD)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替利嗪组(1.3 mg·kg^(-1))及镇心安神方组(36.36 g·kg^(-1)),每组9只。采用1-氯-2,4-二硝基苯(DNCB)诱导建立AD小鼠模型。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2周。给药结束后,测定皮损面积,并对皮损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测定脾脏质量,计算脾脏指数;采用HE染色法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IL-13及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皮损组织中ORAI1、钙调磷酸酶A(CaN)、T细胞核因子2(NFAT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皮损评分显著升高(P<0.01),皮损面积显著扩大(P<0.01);表皮层及真皮层厚度显著增加(P<0.01),表皮过度角化,棘层肥厚,真皮层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脾脏指数及血清IL-4、IL-13、TSLP水平显著升高(P<0.01);皮损组织中CaN、NFAT2、ORAI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镇心安神方组小鼠的皮损评分显著降低(P<0.01),皮损面积显著缩小(P<0.01);表皮层及真皮层厚度显著降低(P<0.01),表皮过度角化减轻,棘层轻度肥厚,真皮层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脾脏指数及血清IL-4、IL-13、TSLP水平显著降低(P<0.01);皮损组织中CaN、NFAT2、ORAI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镇心安神方能够改善DNCB诱导AD小鼠的皮肤病理损伤,可能与其抑制ORAI1、CaN及NFAT2蛋白表达,降低血清TSLP、IL-4、IL-13等2型炎症因子水平,通过免疫调节改善皮肤炎症及瘙痒有关。
- 陈若曦姜姗姗杨洁杨洁徐蕊瑶方琳赵一丁
-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免疫调节小鼠
- 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合并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1例
- 患者,52岁女性。以'全身反复鳞屑性红斑20年,加重1月'之主诉就诊。现病史:左侧乳腺癌切除术后约半年后(入院1前1个月)手术瘢痕处鳞屑性红斑,伴有密集脓疱及夜间发热,在门诊经过评估诊治给予阿维A胶囊30mg及中药(萆薜...
- 孙丹赵一丁王崇宝王娟闫小宁
- 文献传递
- 一种瘙痒动物模型搔抓行为的监测与记录装置
- 本发明提供一种瘙痒动物模型搔抓行为的监测与记录装置,包括若干个监测区域,若干个所述监测区域顺序排列,若干个所述监测区域之间设有隔板;所述监测区域内设有计数组件,所述计数组件的上方设有摄像头。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研究小动物搔...
- 赵一丁
- 文献传递
- 镇心安神方对特应性皮炎样动物模型维生素D及丝聚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镇心安神方(ZXASF)对特应性皮炎(AD)样小鼠模型血清及皮肤组织1,25(OH)2-D3、维生素D受体及Filaggri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1-氯-2,4-二硝基苯(DNCB)反复刺激BALB/c小鼠背部皮肤,建立AD样动物模型。54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D组、ZXASF低、中、高剂量组),每组9只。造模14 d后,ZXASF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含ZXASF生药量9.9 g/(kg·d)、18.18 g/(kg·d)及36.36 g/(kg·d)的颗粒水溶液灌胃,维生素D组灌服维生素D滴剂2000 IU/(kg·d),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0.1 mL/(10g·d),共治疗14 d,观察各组模型小鼠皮损面积及皮炎评分,ELISA检测模型动物血清1,25(OH)2-D3、维生素D受体及皮肤组织Filaggrin含量,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皮肤组织FLG的表达。结果末次给药后模型组皮炎评分、皮炎面积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组皮肤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海绵形成、真皮层炎性细胞浸润,ZXASF低、中、高剂量组及维生素D组小鼠背部皮损的红斑、糜烂、渗液及结痂减轻,皮炎评分及皮损面积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1,25(OH)2D3、维生素D受体及皮肤组织Filaggrin含量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ZXASF中剂量组血清1,25(OH)2D3、维生素D受体及皮肤组织Filaggrin含量升高(P<0.05),ZXASF低、高剂量组血清1,25(OH)2D3含量低于维生素D组(P<0.05),ZXASF中剂量组血清VDR含量高于维生素D组(P<0.05)。结论ZXASF可以改善AD样动物模型皮损,上调动物模型血清1,25(OH)2-D3、维生素D受体及皮肤组织Filaggrin的表达,以中剂量组作用最为显著。
- 赵一丁李文彬刘勇东淳闫小宁
-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维生素D
- 镇心安神方对DNCB致敏诱导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组织TRPs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观察镇心安神方对1-氯-2,4-二硝基苯(DNCB)致敏诱导特应性皮炎(AD)小鼠皮肤组织瞬时电压感受受体(TRPs)表达的影响。方法 SPF级雌性BALB/c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中药组),每组6只,采用DNCB诱发皮炎法制备AD模型,自造模后第14天起,中药组每天按镇心安神方生药量为18.18 g/kg颗粒水溶液灌胃,阳性对照组每天给予西替利嗪1.3 mg/kg灌胃,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每天给予0.1 mL/10 g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14天。于造模第1、4、14、28天分别观模型小鼠皮损评分和搔抓频率变化,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RT-PCR)检测皮损中TRPV1、TRPA1、TRPM8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第14天各组小鼠搔抓次数明显增加(P<0.01),出现红斑、水肿、糜烂、结痂、干燥等AD样表现,皮肤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增生明显,棘层肥厚,海绵水肿,真皮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造模第28天中药组及阳性对照组搔抓次数及皮损评分均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RPA1、TRPV1、TRPM8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阳性对照组TRPA1、TRPV1、TRPM8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1),中药组TRPA1表达高于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心安神方可以改善模型小鼠AD样皮损及瘙痒,抑制TRPs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值得深入探索。
- 赵一丁李文彬李文彬贺欢姜姗姗黄尧洲闫小宁
-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瘙痒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药对赤芍-牡丹皮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4
- 2021年
-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赤芍-牡丹皮药对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检索赤芍-牡丹皮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关靶点,利用DisGeNET数据库检索银屑病相关靶点,通过Venny 2.1.0映射得到赤芍-牡丹皮治疗银屑病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3.7.1构建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利用R语言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网络互作图。采用AutoDock4.2.1软件评价主要药效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作用力。结果:筛选得到赤芍-牡丹皮药对通过11个活性成分作用于70个交集靶点,通过调控细胞的氧化刺激反应和生物刺激反应等生物过程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分化等相关途径共同发挥治疗银屑病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赤芍-牡丹皮中槲皮素(Quercetin)、芍药苷(Paeoniflorin)、山柰酚(Kaempferol)、芍药醇(Baicalein)与AKT1、VEGFA、MAPK1、MAPK8、AKT1、JUN、TNF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系统地探讨赤芍-牡丹皮药对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为后期的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琪琪王春柳支文冰刘洋李纯周洁张红宗时宇赵一丁李晔
- 关键词:银屑病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