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建斌

作品数:11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青年基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塑料
  • 3篇土壤
  • 3篇污染
  • 3篇降解
  • 2篇氮肥
  • 2篇氮素
  • 2篇芽胞
  • 2篇芽胞杆菌
  • 2篇生物防治
  • 2篇生物降解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微生物
  • 2篇物防
  • 2篇线虫
  • 2篇小麦
  • 2篇控释
  • 2篇环境污染
  • 2篇降解菌
  • 2篇降解菌群
  • 2篇根结线虫

机构

  • 11篇北京市农林科...
  • 3篇河北科技师范...
  • 2篇南阳师范学院
  • 2篇邯郸市园林局
  • 1篇长江大学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农村部环...

作者

  • 11篇刘建斌
  • 6篇肖强
  • 5篇武凤霞
  • 5篇张淑彬
  • 3篇史凤玉
  • 2篇梁子安
  • 2篇李香风
  • 2篇刘东生
  • 1篇左强
  • 1篇张树清
  • 1篇衣文平
  • 1篇陈延华
  • 1篇孔令安
  • 1篇李吉进
  • 1篇邹国元
  • 1篇邢礼军
  • 1篇李钰飞

传媒

  • 3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南农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8篇202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塑料降解菌群的筛选与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为探究微塑料降解菌群的降解性能及其对农作物种子发芽的影响,利用五点采样法于2020年9月采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长期覆膜样地土壤,通过富集培养法筛选获得一组微塑料降解菌群,命名为ZH-5,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ZH-5的组成多样性及生长特性,通过失重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评估了ZH-5对微塑料的降解潜力,通过种子萌发试验探究了ZH-5对作物种子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从土壤样品中筛选出的降解菌群主要由9门组成,包括94属,优势门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比60.34%、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占比16.86%;主要菌属中新生螺旋菌(Noviherbaspirillum sp.)占29.81%、嗜氨菌(Ammoniphilus sp.)占16.28%、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占11.76%。培养60 d后,ZH-5对聚乙烯的降解率达2.86%,对作物种子具有显著促生作用,与P0处理(未接菌液)相比,P1处理(接种稀释100倍菌液)对黄瓜、萝卜、甜瓜和香瓜根长的促生率分别为31.38%、108.13%、57.59%和223.03%。研究表明,ZH-5具有降解聚乙烯微塑料的潜力,在减轻微塑料对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朱会会张淑彬邹国元肖强刘东生梁子安刘建斌
关键词:环境污染聚乙烯生物降解降解性能
中国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全球环境中,土壤微塑料污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土壤微塑料的污染现状、来源及其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土壤中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塑料薄膜残留物分解、有机肥施用、农业灌溉、大气沉降等,进入土壤环境的微塑料会在外因作用下继续迁移。重点介绍了微塑料污染对土壤系统的生态效应,包括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抗性基因等的影响,对土壤微塑料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土壤微塑料污染防控提供参考和思路。
武凤霞张淑彬刘建斌
关键词:污染现状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抗性基因
不同投料方式对尾菜堆肥效果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为明确基于太阳能堆肥滚筒设备就地处理尾菜投料方式对尾菜处理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对单次投料和连续投料2种投料方式下,尾菜堆肥物料的温度、理化性质、无害化指标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适量连续投加尾菜不会影响堆肥系统的温度趋势,且有利于维持堆肥体系高温期,2个处理平均减量率均≥80%,但存在显著差异;2个处理有机碳、全氮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全钾、全磷均呈上升趋势;连续投料(T2)处理受添加尾菜的影响,水分、pH、EC、GI变化趋势与单次投料处理(T1)不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个处理堆肥过程中典型发酵阶段中细菌、真菌的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高温初期单次投料处理(T1)细菌以棒状杆菌、芽孢杆菌、假诺卡氏菌,真菌以酵母菌、毛壳菌、丝胞酵母相对丰度居前3,连续投料处理(T2)细菌以棒状杆菌、黄杆菌、芽孢杆菌、真菌以酵母菌、曲霉菌、肉座菌相对丰度居前3;降温期单次投料处理(T1)细菌以芽孢杆菌、拟诺卡菌、消化链球菌、真菌以酵母菌、毛壳菌、小囊菌为优势菌群,连续投料处理(T2)细菌以芽孢杆菌、拟诺卡菌、高温单胞菌、真菌以酵母菌、小囊菌、曲霉菌为优势菌群;降温期2个处理的细菌菌群均表现在代谢功能通路最为丰富,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代谢及外源物质降解和代谢功能突出。通过结果分析基于太阳能堆肥滚筒设备连续投加尾菜对堆肥过程部分指标有一定影响,但对发酵终点物料无害化影响不显著。
武凤霞王小雪肖强张淑彬刘建斌
关键词:堆肥
高温纤维素降解菌群PN-8对小麦秸秆的降解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为了明确高温纤维素降解菌群PN-8的性质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化学前处理(0.5%、1.5%、10.0%的氢氧化钠,3.0%、12.0%、18.0%的盐酸,2.0%、20.0%的乙酸)及培养基中初始接种量、葡萄糖含量、pH值对PN-8降解小麦秸秆的影响,通过气质联机检测、纤维素酶活性测定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分析了PN-8降解小麦秸秆过程主要产物、不同纤维素酶活性及小麦秸秆降解特点。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前处理影响PN-8的降解能力,碱(氢氧化钠)处理可以降低木质素含量从而提高PN-8的降解率,而酸(盐酸、乙酸)处理会提高木质素含量从而降低PN-8的降解率。其中,小麦秸秆经过1.5%、10.0%的氢氧化钠处理后降解率分别为71.61%、87.33%,显著高于未经化学前处理的44.33%。当初始PN-8的接种量在5.0%以下时,滤纸条分解速度和接种量呈正相关,接种量高于5.0%后其对小麦秸秆的降解率差异不显著;初始葡萄糖含量高于0.1%,或者初始pH值超出5~9时,PN-8失去对小麦秸秆的分解能力。PN-8发酵过程中甘油的质量浓度最高,发酵第1天质量浓度最高可达0.28 g/L,其次为乙酸和乙醇;PN-8降解小麦秸秆过程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和滤纸酶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电镜扫描结果显示,PN-8可以破坏小麦秸秆结构,分解木质纤维素。
武凤霞孙悦肖强张淑彬李钰飞刘建斌
关键词:纤维素酶活性碱处理小麦秸秆
生防菌Y26的鉴定、发酵优化及其杀线虫活性测定
2024年
为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本实验室前期从黄瓜根际土壤分离出的一株细菌Y26,测定其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经发酵液处理后的根结线虫校正死亡率为95.12%,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为83.51%,故菌株Y26可作为根结线虫生防菌资源;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菌株Y26为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通过Plackett-Burma法和响应面分析试验得到菌株Y26发酵优化的条件是:玉米粉2.14%,豆饼粉3%,K_(2)HPO_(4)0.57%,MgSO_(4)·7H_(2)O 0.21%,种龄12 h,pH为7.2,接种量2%,培养温度28℃,装瓶量为50 mL/250 mL,发酵优化后,菌液中芽胞浓度提高25.69%,10%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的校正死亡率从优化前的78.03%提高到93.32%。研究结果表明,经发酵优化后的Y26菌液杀线虫活性显著提高,可作为杀线生物菌剂开发应用。
梅凤珍周明超杨丹李香风孔令安刘建斌史凤玉
关键词:根结线虫发酵条件优化
葡萄灰霉病生防芽胞杆菌的筛选与防效评价被引量:5
2022年
本研究从新疆、山东及河北等地区采集的健康葡萄根际土壤中分离生防菌,以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葡萄叶片和果实上的离体抑菌试验,筛选获得4株生防菌BF1-1、BF2-1、BF3-1和BF4-1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鉴定为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解淀粉芽胞杆菌B.amyloliquefaciens、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和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4株生防菌所制成的生物菌肥,对葡萄灰霉病的田间防效可达到66.50%~85.68%,具有开发应用潜力。
付莉媛蔡瑞杰冯志敏宋新娜朱英波史凤玉史凤玉
关键词:葡萄灰霉病生物防治芽胞杆菌防效评价
基施控释氮肥提高华北露地大白菜产量并减少土壤NH_(3)和N_(2)O排放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控制土壤氮素气态损失是提升菜地氮肥利用和环境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在滴灌条件下,研究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和减少氮肥投入对华北地区大白菜土壤NH_(3)和N_(2)O排放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华北地区大白菜生产提供最优氮肥管理方案。【方法】在河北赵县设置田间小区试验,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CK);常规施氮(施用尿素,总施氮量为N 400 kg/hm^(2),基施氮∶追肥氮=4∶6,U);优化施氮(在常规施氮的基础上减氮10%,总施氮量为N 360 kg/hm^(2),基施氮∶追肥氮=4∶6,90U);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减氮10%,总施氮量为N 360 kg/hm^(2),90CRU)。采用通气法和密闭式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土壤NH_(3)和N_(2)O排放动态变化及大白菜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差异。【结果】U、90U处理基肥期土壤NH_(3)排放峰出现在基施后3~6天,追肥后峰值出现在施肥后3~5天,而90CRU处理峰值延迟到基施后9~11天出现,且其峰值显著降低。与U处理相比,整个生育期90U处理土壤NH_(3)排放通量和总量分别降低了11.0%和10.4%,而90CRU处理其排放通量和总量分别显著降低了46.9%和27.6%(P<0.05)。U、90U处理基肥期土壤N_(2)O排放峰值出现在基施后7~9天,追肥后峰值出现在4~6天,而90CRU处理峰值出现在基施后14~17天,其峰值显著降低。施氮处理基肥期NH_(3)和N_(2)O排放峰值均高于追肥后。与U处理相比,90U处理土壤N_(2)O排放通量和总量分别降低了11.1%和8.8%,90CRU处理其排放通量和总量分别显著降低了50.5%和23.2%(P<0.05)。与U处理相比,90CRU处理大白菜氮素利用率提高了5.7个百分点,产量和净经济效益分别增加了7.8%和8.0%,但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湿度与NH_(3)和N_(2)O排放通量成线性正相关关系,由于基肥期土壤温度和湿度高于追肥期,因此基肥期NH_(3)和N_(2)O排放通量高于追肥期。土壤脲酶活性与NH_(3)排放通量间呈�
乔丹张树清陈延华吕春玲刘建斌刘建斌王学霞
关键词:控释氮肥大白菜产量
不同氮素对根结线虫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为筛选根结线虫控制技术,采用传统平板法和Biolog ECO生态板评价了液氨、氨水和碳酸氢铵3种氮素对根结线虫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条件下液氨处理杀线虫效果最好且黄瓜产量最高,氨水次之。液氨用量在375.0 kg/hm^(2)的条件下,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效达到71%,和10%噻唑膦颗粒剂(GF)45.0 kg/hm^(2)处理相比效果没有显著差异(79.9%)。种植前,细菌数量、AWCD值、Shannon指数、McIntosh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随着液氨用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氨水和碳酸氢铵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所有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真菌的数量。黄瓜收获后,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AWCD值、Shannon指数、McIntosh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随着氮素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且高于空白处理和10%噻唑膦GF 45.0 kg/hm^(2)处理。以上结果说明,液氨、氨水和碳酸氢铵不但可以作为土壤肥料,也可以作为一种高效、低价和生态化的根结线虫防治剂进行推广应用。
左强武凤霞张淑彬邢礼军李吉进肖强刘建斌
关键词:液氨碳酸氢铵土壤消毒
土壤微塑料污染及生物降解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2年
塑料污染一直是环境治理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其含量多且降解能力弱。微塑料是塑料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小颗粒。微塑料作为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污染物,由于其颗粒小而不易被发现,严重威胁着自然生物群落和人类公共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的挑战。当前对于微塑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生生态系统上,而对于陆地生态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该综述主要对微塑料的陆地危害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探究了在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所引发的问题及危害,以及对微塑料的生物降解研究展开分析,对未来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生物降解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朱会会王凡梅林肖月梁子安韩雪梅刘建斌
关键词:土壤环境污染生物降解
减氮条件下配施控释尿素对冬小麦-夏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针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氮肥用量大、损失严重而控释尿素成本高、推广难的问题,基于3 a 6季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不同减氮条件下普通尿素配施控释尿素对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在前期明确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适宜配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施氮量,进而为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化学氮肥减量增效和控释尿素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CK)、农民习惯施氮(FH,冬小麦季施氮270 kg/hm^(2),夏玉米季施氮240 kg/hm^(2),基追比为1∶1)和不同减氮条件下配施控释尿素的处理(N1、N2、N3和N4:冬小麦季分别施氮243,216,189,162 kg/hm^(2),其中控释氮占40%;夏玉米季分别施氮216,192,168,144 kg/hm^(2),其中控释氮占30%;均一次性基施)。结果表明:与FH处理相比,仅N1处理可实现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连年增产增收,可使冬小麦在2017-2018年,2019-2020年分别显著增产4.0%,5.4%,即使在2018-2019年其他减氮处理均减产的情况下仍可增产1.6%;可使各年夏玉米青贮产量显著增加,平均增产10.9%;各季作物收获后0~100 cm,60~10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积累量较FH显著降低,6季作物累计氮素利用率较FH提高11.3百分点。在减氮10%条件下按适宜比例配施控释尿素(即:冬小麦季施氮243 kg/hm^(2),配施40%控释氮;夏玉米季施氮216 kg/hm^(2),配施30%控释氮)可提高小麦-玉米轮作中的作物产量和累计氮肥利用率,并减少土壤无机氮素的累积和淋失。
肖强刘东生刘东生刘建斌武凤霞
关键词:小麦-玉米轮作控释尿素氮肥利用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