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龙
-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ApoB/ApoA1、Caspase-12水平与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清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B/ApoA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2(Caspase-12)与急性胰腺炎(AP)并发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关系。方法选取IPN患者82例(IPN组),同期选择单纯AP患者82例(单纯AP组),另选取健康体检志愿者82名(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ApoA1、ApoB,并计算ApoB/ApoA1值,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aspase-12。收集AP患者临床资料,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P并发IPN的影响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价血清ApoB/ApoA1、Caspase-12水平对AP并发IPN的诊断价值。结果IPN组血清ApoB/ApoA1、Caspase-12水平高于单纯AP组、对照组(P均<0.05),单纯AP组血清ApoB/ApoA1、Caspase-12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IPN组病情严重程度、脂肪酶、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高于单纯AP组(P均<0.05)。病情严重程度加重和CRP、PCT、ApoB/ApoA1、Caspase-12升高为AP并发IPN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血清ApoB/ApoA1、Caspase-12水平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88,大于血清ApoB/ApoA1、Caspase-12水平单独诊断的0.788、0.795(P均<0.05)。结论血清ApoB/ApoA1、Caspase-12水平升高是AP患者AP并发IPN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ApoB/ApoA1、Caspase-12联合对AP并发IPN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杨建龙段超勤华婷琰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感染性胰腺坏死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及对血清ProGRP、PGI水平的影响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胃蛋白酶原I(PGI)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8月到2022年8月收治的120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将选择常规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治疗费用,手术前与手术后血清ProGRP、PGI表达水平以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整体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治疗费用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血清ProGRP、PGI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PCT、CRP、IL-6、IL-2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PCT、CRP、IL-6、IL-2均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胃息肉均被完整切除,整体切除率对比无差异;且观察组穿孔、迟发性出血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对胃息肉患者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常规内镜下电凝切除术均能够完整的切除胃息肉,且治疗费用相当。而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能够降低患者ProGRP、PGI水平,降低机体炎症因子反应,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华婷琰华娴闵寒杨建龙陆筱祎
-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胃息肉胃泌素释放肽前体
- RAD18基因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 2016年
- 人类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程,从过去单一的物理致癌、化学致癌、病毒致癌、突变致癌系统上升到多步骤、多因素综合致癌理论,其中癌基因、抑癌基因、DNA损伤修复基因的活性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RAD18是一种DNA损伤激活的E3泛素连接酶,在肿瘤细胞的DNA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RAD18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水平升高明显,在放化疗产生抵抗的肿瘤细胞中表达进一步升高,提示RAD18与肿瘤的发生相关,并可作为克服耐药性的一个潜在靶点。
- 杨建龙陈志荣
- 关键词:肿瘤耐药性
- 冷圈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黏膜平坦型病变的效果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研究胃肠道黏膜平坦型病变应用冷圈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S-EMR)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90例胃肠道黏膜平坦型病变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45)与试验组(n=45),分别行热圈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HS-EMR)、CS-EMR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围手术期指标、病灶完整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病变切除时间、手术时间均更短,出血量更少(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黏膜平坦型病变应用CS-EMR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 段超勤杨建龙
- 关键词:胃肠道黏膜平坦型病变
- 分析胃肠ESD治疗早期胃癌疗效、随访情况及血清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表达水平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予以早期胃癌患者胃肠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的效果,为此类患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于我院诊治的早期胃癌患者中筛选60例为主体,以电脑随机法将患者分成常规组(30例)、实验组(30例)。予以常规组外科切除术治疗,予以实验组胃肠ESD治疗,完成治疗后对比各组临床疗效、手术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PG水平(PGⅠ、PGⅡ)、随访情况,病例选取时间为2019年11月-2021年11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EA、CA199、CA125水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EA、CA199、CA125水平均降低,并且实验组患者降低幅度大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输血率少于或小于常规组患者相应指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GⅠ、PGⅠ/PGⅡ水平均升高,PGⅡ水平降低,实验组患者变化幅度大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复发率与常规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胃肠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改善血清蛋白酶原及肿瘤标志物水平,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等优势,同时还可降低并发风险,可在此类疾病治疗中应用并推广。
- 杨建龙段超勤朱响孙昊尧华婷琰
- 关键词:早期胃癌血清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