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浩

作品数:21 被引量:78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超声
  • 7篇超声检查
  • 5篇儿童
  • 4篇婴幼
  • 4篇婴幼儿
  • 4篇高分辨率超声
  • 4篇成像
  • 3篇憩室
  • 3篇先天
  • 3篇先天性
  • 2篇胆道
  • 2篇胆道感染
  • 2篇心动图
  • 2篇心脏
  • 2篇心脏病
  • 2篇医师
  • 2篇医师规范化培...
  • 2篇术前
  • 2篇住院医师
  • 2篇住院医师规范...

机构

  • 20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20篇刘浩
  • 15篇朱善良
  • 13篇陈俊
  • 7篇李姝
  • 7篇周昕
  • 5篇杨明
  • 2篇莫绪明
  • 2篇左维嵩
  • 2篇张倩
  • 2篇李涛
  • 1篇单鸣凤
  • 1篇叶新华
  • 1篇徐玉妹
  • 1篇胡锐
  • 1篇曹黎明
  • 1篇姜辉
  • 1篇周凯

传媒

  • 4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国医学计算...
  • 2篇蚌埠医学院学...
  • 2篇江苏卫生事业...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7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婴幼儿危重型先天性心脏病256层CT低管电压心脏增强扫描中造影剂最小剂量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70 kV管电压条件下婴幼儿心脏增强CT扫描中造影剂最小用量。方法:选取行心脏CT增强扫描的96例危重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A、B、C组,各32例。造影剂选择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含碘320 mg/mL),A、B、C组患儿造影剂用量分别为1.0、1.5、2.0 mL/kg。另选100例2月龄以内行心脏大血管增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E、F组,各50例,管电压分别为80 kV和100 kV,其他扫描条件不变。观察A、B、C组噪声、信噪比、主观评分、诊断的准确率及左、右心室的CT值、室间隔强化值(ΔHU),比较实验组、E组、F组的辐射剂量,分析室间隔ΔHU与造影剂用量的线性关系。结果:A、B、C组的主观评分、噪声、信噪比及诊断的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心脏左心室、右心室CT值及室间隔ΔHU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组与实验组相比,随着管电压的增加,辐射剂量逐渐增高(P<0.05)。室间隔ΔHU与造影剂用量的线性回归公式为:ΔHU=89.71+2.3×造影剂剂量,在满足室间隔ΔHU≥100 HU条件下,造影剂最小剂量0.75 mL/kg。结论:70 kV条件下婴幼儿心脏CT增强扫描所需造影剂最小剂量为0.75 mL/kg。
李姝刘浩李光荣杨明朱善良莫绪明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造影剂婴幼儿
检查体位对超声评估婴儿上尿道扩张的影响
2023年
目的观察检查体位(仰卧及俯卧位)对超声测量婴儿肾盂前后径(APRPD)及评估肾盏扩张和上尿道扩张(UUTD)分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38例UUTD患儿仰卧位及俯卧位肾脏超声声像图,包括398例左侧、190例右侧UUTD,其中150例双侧受累;对比仰卧位与俯卧位超声所测APRPD、有无中央(CCD)和周围(PCD)肾盏扩张,以及超声UUTD分级差异。结果相比仰卧位,俯卧位超声所测左、右侧及个体APRPD均增大(P均<0.001)。CCD和PCD在俯卧位中较仰卧位常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3、0.137)。基于仰卧位超声UUTD分级为P1级397例、P2级39例、P3级2例,基于俯卧位则为P1级323例、P2级113例、P3级2例,其间P1及P2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3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45例(45/438,10.27%)UUTD分级因俯卧位APRPD较仰卧位增大而改变,21例(21/438,4.79%)因仰卧位超声仅见CCD、俯卧位超声同时显示CCD及PCD而致UUTD分级升高。结论超声所测婴儿APRPD及CCD、PCD检出率均受检查体位影响。
谭燕周昕陈俊朱善良刘浩
关键词:婴儿尿道扩张超声检查体位
高分辨率超声及弹性成像在评价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特殊部位血管瘤疗效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超声及弹性成像在评价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特殊部位血管瘤疗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婴幼儿特殊部位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超声检查,采用相关指标监测瘤体的动态变化,监测项目包括二维灰阶超声测量血管瘤纵径、横径及深度;彩色多普勒测量血管瘤内较大血管以及周围正常血管(颈总动脉)的直径及收缩期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ASV)、阻力指数(RI);弹性成像分析血管瘤瘤体的弹性分级及应变率比值。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比较。结果:50例患儿中,37例治愈,12例明显好转,1例复发。治疗后瘤体纵径、横径、深度及体积分别较治疗前缩小58%、60%、69%及93%;治疗后瘤体血管直径、PASV及RI较治疗前分别减小64%、74%和增高43%;治疗中瘤体弹性应变率较治疗前减小35%,治疗前与治疗后瘤体弹性分级及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特殊部位血管瘤有效,而对周围正常血管无明显影响,高分辨率超声及弹性成像技术作为无创性检查可以较好地对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效果进行随访评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浩朱善良陈俊张倩叶新华
关键词:弹性成像技术血管瘤普萘洛尔
胎儿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2016年
背景:胎儿磁共振无电离辐射,受客观因素影响小,可多方位多平面显示病灶及对病变信号敏感。目的:评价胎儿磁共振在胎儿少见异常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产后临床诊断及尸检证实复杂异常疾病胎儿的产前磁共振表现。结果与结论:检出胼胝体发育不良17例,脑出血3例,Galen静脉瘤1例,胎儿肠梗阻3例,脊膜膨出2例,先天性无肾4例,胎儿水囊状淋巴管瘤1例,唇腭裂1例,隔离肺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2例,畸胎瘸1例。说明胎儿磁共振可作为超声产前胎儿检查的补充及延伸,对超声检出却无法明确性质的胎儿少见异常疾病进行诊断。
李姝刘浩姜辉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胎儿畸形
婴幼儿梅克尔憩室的超声诊断要点及漏诊误诊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超声对梅克尔憩室(MD)的诊断价值,分析超声漏诊误诊原因,旨在提高超声对MD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经手术证实为MD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术前超声检查的声像图表现与手术、放射性核素检查、消化道造影或CT结果对比分析,对超声漏诊误诊及诊断不明确的声像图进行深入研究,并总结该病的超声诊断要点。结果:超声正确诊断45例,漏诊误诊21例。所有正确诊断的病例表现为右下腹管状肠管影、囊性回声包块或混合回声包块,其中25例清楚显示憩室盲端及与肠腔开口。本组共漏诊17例,漏诊率25.8%,误诊4例,误诊率6.1%。3例因合并急性阑尾炎穿孔脓肿形成而漏诊,3例因继发引起肠套叠漏诊,4例由于憩室顶端索带压迫造成肠梗阻而漏诊,2例因脐疝巨大而漏诊,1例为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幽门狭窄而漏诊,1例术前诊断肠重复畸形而未能仔细扫查而漏诊,另1例漏诊为新生儿期合并肠狭窄并穿孔而漏诊,2例腹腔气体回声致密而漏诊;2例误诊为肠重复畸形,2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结论:梅克尔憩室临床易漏诊误诊,小儿以急腹症及反复便血就诊时,应警惕MD的可能。若同时合并其他急腹症及消化道畸形时也不能完全排除MD,并将所有怀疑为MD的患者应同时进行放射性核素或消化道造影及CT检查,以便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尽早手术,改善患者的预后。
刘浩周昕陈俊朱善良李涛李姝
关键词:高分辨率超声梅克尔憩室急腹症
胆道感染病原学分析被引量:29
2018年
目的研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与血液培养病原菌的一致性,为胆道感染诊治提供思路借鉴。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诊断胆道感染患者222例的胆汁培养标本290份、血培养标本86份(去除胆汁培养与血培养送检时间间隔>48h及血培养污染的胆道感染患者),对病原菌、胆道感染伴(或不伴)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 290份胆汁标本培养阳性,共分离病原菌38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4株占64.21%,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14株占30.00%,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真菌22株占5.79%,以白假丝酵母为主;血培养标本阳性率为31.40%(27/86),与胆汁培养(86份)病原菌完全一致15份占55.56%;血培养21株(61.76%)具体病原菌与胆汁培养结果一致。胆道感染伴血流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病死例数等均多于胆道感染不伴血流感染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道感染伴血流感染患者PCT检测值与胆道感染不伴血流感染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733)。结论胆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胆汁和血培养病原菌具有较高一致率,疑似胆道感染应积极送检血培养。
刘娟刘波李惠芬李松琴张永祥刘浩
关键词:胆汁培养血培养病原菌降钙素原
超声在儿童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致肾积水术前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标准化泌尿系超声检查流程在儿童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UFP)致肾积水术前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月行UFP切除术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患者行超声检查前30 min内大量饮水(500~1000 mL),超声仔细检查肾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和近端输尿管是否有肿块导致肾积水,手术后3及6个月复查泌尿系超声。结果:43例患者中男42例(97.7%),女1例(2.3%),年龄3~15岁,平均(9±3)岁。单发40例,多发3例;左侧输尿管息肉37例(44枚),右侧输尿管息肉4例(4枚),双侧输尿管息肉2例(4枚)。超声于术前准确定位并正确诊断31例(35枚),诊断符合率为72.1%(31/43),其中左侧输尿管息肉30枚,右侧输尿管息肉1枚,2例患者双侧输尿管息肉共4枚。息肉呈条索状、乳头状或柱状,低回声,边界清晰,彩色多普勒示息肉内可见血流信号,频谱呈低速高阻型,息肉中位长度为15 mm(5~50 mm)。所有病例的息肉经手术完整切除并取得病理结果,术后均进行随访,无1例息肉复发,积水程度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UFP引起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有效评估患儿预后。
张倩刘浩周昕陈俊朱善良
关键词:儿童超声检查肾积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Mini-CEX教学法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心动图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量表(Mini 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心动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超声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儿科专业的120名住院医师,超声心动图培训4周,2022年度学员为实验组,学习期间及出科考核中应用Mini-CEX结构式量表评估其临床能力,2021年度学员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及考核,两组学员出科时均进行理论+实践考试。评估Mini-CEX作为教学指导和考核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学员学习期间及出科考核共4次使用Mini-CEX量表,60名住院医师共完成量表240份。所有学员出科时Mini-CEX检测结果均合格,医疗面谈、超声检查、临床判断、医患沟通、组织效能、人文关怀和整体评价的得分分别为8.7±0.5分、8.3±0.7分、8.5±0.6分、8.5±0.5分、8.4±0.6分、7.9±0.7分、7.7±0.6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学员出科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ni-CEX评估体系在儿科专业规培学员超声心动图教学中简便易行,操作性强,对规培医师的全方位培养有一定的帮助,可以作为儿科住院医师超声心动图教学的测评方法。
刘浩张婧陈俊朱善良叶新华
关键词:MINI-CEX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心动图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及漏诊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主-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的诊断价值,分析超声心动图漏诊原因,旨在提高超声对APSD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CTA或心导管造影证实为APSD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声像图表现与手术、CTA或心导管造影结果对比分析,对超声漏诊及诊断不明确的声像图进行深入研究,并总结该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结果:38例患儿中,25例由外院初筛,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11例,疑似3例,漏诊11例,漏诊率44%。本院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30例,疑似2例,11例为单纯APSD,其余均合并其他先天心血管畸形。所有正确诊断的病例均表现为左、房室增大,主、肺动脉增宽及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其中30例显示主-肺动脉间隔的回声中断,缺损直径7~28mm。本组共漏诊6例,漏诊率15.8%,2例因同时合并室间隔缺损(VSD)、重度肺动脉高压(PH)漏诊,1例因合并右室双出口(DORV)、VSD及PH漏诊,1例因二尖瓣大量反流、PH漏诊,1例合并粗大动脉导管未闭(PDA)、PH漏诊,另1例漏诊为新生儿。结论:主-肺动脉间隔缺损临床易漏诊,出现超声心动图结果难以解释的左心增大或肺动脉高压时,首先应考虑APSD的可能,若同时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造成的肺动脉高压时也不能完全排除APSD。并将所有怀疑为APSD的患儿同时进行心导管或CTA检查,以便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尽早手术,改善患儿的生存率,减低死亡率。
刘浩朱善良陈俊左维嵩莫绪明杨明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先天性心脏病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儿童蜱虫叮咬致感染三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儿童蜱虫叮咬后的继发危害、处理及预防。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2018-07-06、2018-07-1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3例蜱虫叮咬致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处理等)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儿中,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1岁7个月、5岁3个月、15岁6个月;病程中均有发热,体温最高均超过38.5℃。患儿1经外科清除蜱虫,同时局部行清创缝合,治疗效果最好,病程最短,费用最少。患儿2和患儿3为姐弟俩,均未找到明确蜱虫叮咬部位,均因"发热"就诊,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液检验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其中弟弟常规对症治疗后好转,姐姐病情较重,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和丙种球蛋白2 g/kg后好转。结论蜱虫叮咬后及时有效清除虫体效果好,对找不到叮咬部位者,如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降低,应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血液,尽早明确病因,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
黄瑞欧周凯曹黎明刘浩单鸣凤
关键词:历史文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