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牛犇

作品数:14 被引量:25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草地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4篇群落
  • 3篇气候
  • 3篇降水
  • 3篇草甸
  • 2篇养分
  • 2篇植被
  • 2篇植物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群落结构
  • 2篇降水变化
  • 2篇高寒草地
  • 2篇高寒草甸
  • 1篇氮矿化
  • 1篇氮磷
  • 1篇氮磷配施
  • 1篇地上生物量
  • 1篇垫状植物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河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江苏丘陵地区...

作者

  • 14篇牛犇
  • 9篇张宪洲
  • 8篇石培礼
  • 8篇何永涛
  • 5篇宗宁
  • 2篇李少伟
  • 2篇徐兴良
  • 2篇朱军涛
  • 2篇蒋婧
  • 2篇李猛
  • 1篇张扬建
  • 1篇汪涛
  • 1篇汪诗平
  • 1篇杨敬坡
  • 1篇宋明华
  • 1篇张雷明
  • 1篇朴世龙
  • 1篇梁尔源
  • 1篇王常慧
  • 1篇王小丹

传媒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西藏科技
  • 1篇Journa...
  • 1篇中国科学数据...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藏北两个临近不同高寒草地碳通量对气候条件的响应
2024年
生态系统碳循环应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是“碳中和”背景下的重要议题。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面积广阔,碳储量丰富,脆弱性高,近年来随着观测技术尤其是涡度相关技术和模拟技术的发展,已有不少研究致力于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但是,相同气候背景下不同高寒草地类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及敏感性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藏北高原两个临近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涡度相关观测的碳水通量数据,对比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藏北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碳循环的气候敏感性。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的碳交换量要显著小于高寒湿地,高寒草甸是碳中性的,年净CO_(2)交换量为(18.09±40.66) g C·m^(-2) ,而高寒湿地是稳定的碳汇,年净CO_(2)固定量为(155.09±32.85)g C·m^(-2) 。水分条件对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植被光响应曲线最大的光合速率(α)的影响较弱,与饱和光强下的总初级生产力(Amax)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分对生态系统呼吸与温度的指数响应关系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呼吸值(a)上,高寒湿地a的均值是高寒草甸的3.76倍,而对两个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呼吸敏感性(Q10)的调节均不显著。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Q10的均值(1.84)以及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趋势基本一致。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取决于多因素共同限制,因此,基于区域性的联网协同观测有助于更加清晰地理解高寒生态系统碳交换响应气候变化的机理。
徐玲玲牛犇张宪洲何永涛何永涛宗宁石培礼王向涛
关键词:碳循环高寒草地气候敏感性藏北高原
2004-2010年当雄高寒草甸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被引量:1
2021年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独特,为研究高海拔、高寒生态系统碳水循环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青藏高原腹地碳水通量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迫切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数据监测及整理。本数据集为高寒草原化草甸生态系统2004–2010年通量观测数据,数据采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中国科学院当雄高寒草甸研究站(简称当雄站),基于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数据处理体系形成了标准化的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关键气象要素数据集。本数据集对准确评价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在区域和全球碳水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柴曦何永涛石培礼石培礼牛犇张宪洲陈智
关键词:涡度相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气象观测
2000-2015年青藏高原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8
2018年
降水变化是造成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长年际变异的重要因素,降水量、分配方式及发生时间是降水变化的重要特征.利用2000—2015年青藏高原及附近区域145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以年降水量表征降水整体状况,以改进的降水集度(PCI)表征年内降水的分配状况,以定义的降水重心(PC)表征降水的集中时期,分析青藏高原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以归一化植被指数最大值(NDVI_(max))表征植被生长状况,探讨了青藏高原草地对降水年际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和PCI存在明显的梯度特征,PC在西藏南部形成中心.青藏高原灌丛草地NDVI_(max)年际变化对PCI变化响应敏感,降水越均匀越有利于NDVI_(max)的增加,但受到降水量的限制;高寒草甸对降水特征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草原植被NDVI_(max)的年际变化同时受PCI和PC的控制;高寒荒漠植被NDVI_(max)的年际变化主要受降水量的控制.在研究降水变化对青藏高原不同类型植被的影响时,除降水量之外,还需进一步考虑降水的分配格局等特征.
王志鹏张宪洲何永涛何永涛石培礼李猛牛犇
关键词:青藏高原降水变化降水集中期
全球变化联网控制实验的创新性设计:以我国草地生态系统水热要素联网控制实验为例
2022年
全球变化已对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明确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是实现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利用的前提。联网实验是理解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对全球变化要素响应和适应的重要手段。科学的顶层设计有利于实现联网数据间融合、比对以及分析,进而支撑普适性生态学理论的发展。本文从全球变化联网控制实验的研究进展、发展需求、创新性设计及研究展望等几方面,综合阐述未来全球变化联网控制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方法学原理以及全新的实验网络设计理念,并以我国草地生态系统为例,以空间基准点理念(水热均值点)为突破口,提出了我国草地生态系统联网实验创新设计技术体系,以期推动未来区域和全球尺度控制实验的联网研究发展。
朱军涛牛犇宗宁赵博郑周涛赵广庾强王常慧张扬建
关键词:全球变化草地生态系统
降水量变化对藏北高寒草地养分限制的影响被引量:8
2021年
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养分限制的模式是现代生态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养分的可利用性是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动态变化的关键决定因素,但土壤养分可利用性与整个生态系统中养分限制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该研究通过在藏北降水梯度上4种类型高寒草地(从东到西依次是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设置氮磷养分添加试验,系统研究氮磷养分添加对不同类型高寒草地的影响,并探讨降水梯度上高寒草地的氮磷限制模式。结果表明:(1)氮磷添加对不同高寒草地的影响存在差异:氮添加显著提高了高寒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地上生产力,而对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无影响;单独磷添加对4种高寒草地均无显著影响,而氮磷添加对4种高寒草地地上生产力均有促进作用。(2)通过计算氮磷共同限制指数发现:随着降水量减少,高寒草地氮限制指数从1.18逐渐降低到0.52-0.64,养分限制模式从氮限制过渡到氮磷共同限制;磷限制指数在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草原为负值,说明单独磷添加对高寒草甸的生产力有负向作用,高寒草甸主要受氮限制;高寒草甸草原介于氮限制与氮磷限制之间,受到氮磷共同限制,单独磷添加有负向作用;高寒荒漠草原受到氮磷共同限制。研究表明,高寒草地氮磷限制模式存在环境梯度上的递变规律,随着降水量减少,高寒草地养分限制模式从氮限制逐渐过渡到氮磷共同限制。由此推断,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氮沉降增加对不同类型高寒草地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同时,利用养分添加恢复不同类型退化高寒草地时也应将氮磷限制模式的差异考虑进去。
宗宁石培礼赵广帅郑莉莉牛犇牛犇侯阁
关键词:草地类型植物功能群
围封对藏北高寒草原土壤矿质元素和群落特征的影响被引量:9
2022年
围栏封育是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常见措施之一。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影响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群落结构功能演替。为评价围栏封育对高寒草原土壤矿质元素和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于2010–2013年夏季对班戈县北拉镇和普保镇2块样地(围栏内外)进行植物和土壤采样,测定群落水平植物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以及表层土壤Ca、Cu、Fe、Mg、Mn和Zn含量。结果显示:1) 5~8年围栏封育只显著降低了北拉镇样地土壤Ca、Mg和Cu含量(P <0.05),显著提高了普保镇样地土壤Cu含量(P <0.05),对Fe、Mn和Zn含量无显著影响(P> 0.05)。2)围栏封育只显著提高了普保镇样地地上生物量(P <0.05),对植物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 0.05)。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仅土壤Mg含量与地上生物量显著相关(P <0.05),各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均无显著影响(P> 0.05)。综上所述,短期围栏封育对高寒草原土壤矿质元素和植物群落的恢复的影响有限。
郭晨睿杨敬坡李少伟牛犇马娇林武建双
关键词:地上生物量高寒草原禁牧微量养分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反馈被引量:95
2019年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正经历快速的气候变化,高原生态系统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围绕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这一主线,系统总结了气候变化对物候、高山树线、生物多样性、植被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阐述了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反馈及对亚洲季风的远程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结论如下:气候变暖导致植被返青期总体提前,高原树线位置上升,高寒草原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下降;气候变暖总体促进了高原植被生产力、增强了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但受限于土壤极大的空间异质性和对深层土壤碳动态理解的匮乏,目前对高原土壤碳库及土壤碳汇功能大小的估算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同时,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对近地表气温产生'负反馈'作用;植被活动增强还对东亚季风产生远程影响,导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变化呈现'华南增加-长江黄河中间区域减少'的空间分异格局.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完善观测体系基础上,加强对高寒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机理及生物地球物理反馈等过程的认知,为优化生态系统管理和保障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提供理论基础.
朴世龙张宪洲汪涛汪涛梁尔源汪诗平朱军涛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植被变化
氮磷配施对藏北退化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50
2014年
施肥是退化草地初期恢复常用的管理措施,被用于改良草地群落结构和提高牧草生产力.本文以藏北轻度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低氮(50 kg N·hm-2·a-1,LN)、高氮(100 kg N·hm-2·a-1,HN)施肥水平,及其与磷配施组合试验(50 kg N·hm-2·a-1+50 kg P·hm-2·a-1,LN+P;100 kg N·hm-2·a-1+50 kg P·hm-2·a-1,HN+P),研究施肥梯度与施肥类型对两种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群落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施氮对轻度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群落盖度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而氮磷配施显著提高群落盖度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其中LN+P处理的促进效果最显著.这表明本研究区地上生产力受到氮和磷的共同限制.施肥处理对重度退化样地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根冠比.HN与HN+P处理均显著降低轻度退化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说明HN处理不利于轻度退化草地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维持.在轻度退化样地,施氮(尤其是HN处理)主要提高了禾草植物的重要值和生物量,而氮磷配施则有利于莎草类植物的生长.施肥对重度退化群落植物的重要值影响较小,主要提高了杂草生物量.说明轻度退化高寒草甸可选择低氮配施磷肥的措施,而对重度退化草地可能需要结合围栏和补播牧草等其他管理措施进行改良.
宗宁石培礼石培礼牛犇宋明华张宪洲蒋婧
关键词:植被恢复草地改良
藏北羌塘牧民家庭人口特征和收入构成之间的关系被引量:4
2021年
为探讨牧民家庭人口特征和收入构成之间的关系,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调查了藏北羌塘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区682户牧民,比较了其家庭规模、劳动力、抚养比、草场面积、放牧强度、家庭收入及其多样性的差异,结合多元线性回归评价了家庭人口特征对收入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羌塘地区牧民家庭规模大(5.3人·户^(-1))、抚养比高(0.62)、劳动力充足(3人·户^(-1))但受教育年限短(2.3年),高度依赖政策性收入;高寒草甸区牧民家庭规模、劳动力数量及受教育年限、抚养比和放牧强度等指标显著高于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区(P<0.05),后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荒漠草原区牧民家庭草场面积和政策性收入较高(P<0.05);家庭规模、文盲率和抚养比是影响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牧民收入构成的主要因子,人口特征对高寒草甸牧民收入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建议分区精准施策以提高牧民生计。
侯慧新张雨李少伟牛犇马娇林张宪洲武建双
关键词:高寒牧区草地保护可持续生计
垫状点地梅对生长季土壤净氮矿化和酶活性的影响
2024年
垫状植物是高寒生态系统中一类独特的物种,具有厚实的多年生垫状体,可以改善局部微环境,从而对生长于其内部的其他物种起到保育作用,被称为高寒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其中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改变是其保育作用的重要途径,但关于这一过程的研究目前还很少。本研究选择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在西藏当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4500 m和4800 m两个海拔设置样地,通过动态测定垫状点地梅覆盖下土壤和无垫状点地梅生长的对照草地土壤在生长季中的无机氮含量、净氮矿化速率以及土壤酶活性,对比分析垫状点地梅对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在4500 m样地无显著差异,但在4800 m样地,垫状点地梅覆盖下土壤的硝态氮与无机氮含量在生长季中期有显著增加,其中硝态氮比对照草地增加了56%,无机氮则增加了74.5%;(2)垫状点地梅还改变了土壤中氮的矿化趋势和速率。在4500 m样地,垫状点地梅覆盖下土壤净氮矿化在生长季中期为负值(氮固定),速率为-0.11μg g^(-1)d^(-1),而对照草地土壤则为正值(氮矿化),速率为0.61μg g^(-1)d^(-1),二者差异显著;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二者均为正值,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在4800 m样地,垫状点地梅覆盖下的土壤在生长季初期的净氮矿化为正值,速率为0.07μg g^(-1)d^(-1),而对照草地土壤则为负值,速率为-1.17μg g^(-1)d^(-1),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生长季中期二者均为负值,但垫状点地梅覆盖下土壤净氮矿化速率(-1.95μg g^(-1)d^(-1))显著低于对照草地土壤(-0.02μg g^(-1)d^(-1));在生长季末期二者也均为负值,且差异不显著。(3)垫状点地梅覆盖下土壤中的硝酸还原酶与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提高。与对照草地土壤相比,4500 m样地垫状点地梅覆盖下土壤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了9.1%,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了1
邢硕何永涛牛犇牛犇徐兴良王英凡
关键词:垫状植物无机氮青藏高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