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星
-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微波止血分离器在肝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 2020年
- 目的分析微波止血分离器在不阻断入肝血流的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连续收治的126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1例,女性15例,年龄25-75岁。根据肝切除手术器械不同分为微波刀组(n=42)和超声刀组(n=84)。微波刀组使用微波止血分离器切除肝癌,超声刀组使用超声刀切除肝癌。比较两组术前基线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术前肿瘤直径、肿瘤数量、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波刀组术中出血量为100.0(100.0,200.0)ml,低于超声刀组的300.0(100.0,40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刀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AST、ALT均低于超声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波刀组术后第1天、第3天白蛋白高于超声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波刀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2/42),低于超声刀组并发症发生率20.2%(17/84),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合理掌握指征的情况下,肝细胞癌患者微波止血分离器切除肝癌组织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更少,肝功能损伤更轻。
- 徐见亮卢逸庄宝鼎张译李彦杰许明星邓美海
- 关键词:肝切除术超声刀术中出血肝功能
- 肝窦毛细血管化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6年
- 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纤维化、肝硬化特征性的基础病理改变。我国作为肝炎大国,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在肝脏疾病谱中占有很大比例。目前,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的具体机制及其发生、发展影响因素仍不清楚。对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能为进一步揭示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过程及阻断肝硬化病理进程提供理论依据,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此外,晚期肝炎后肝硬化、顽固性腹腔积液、肝性脑病等终末期肝病多需肝移植治疗,肝窦毛细血管化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终末期肝病的形成,有望缓解当下我国肝移植严峻形势所面临的压力。
- 许明星许瑞云林楠周正钟跃思
- 关键词: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纤维化肝硬化免疫调节肝移植
-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指征再思考——388例胆囊切除术回顾性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胆囊切除术的388例PLG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12例,女176例;年龄18~80岁,中位年龄41岁。采用ROC曲线确定良恶性病变的最佳预测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LG恶变的危险因素,绘制Nomogram图预测良性病变发生概率。结果 ROC曲线显示,术前彩超提示直径12.0 mm为良性PLG诊断的最佳界值,14.5 mm为恶性PLG诊断的最佳界值。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彩超提示直径<12 mm、数目多发、无血流、不合并胆囊结石是良性PLG的独立影响因素(OR=2.341,2.179,2.159,2.195;P<0.05);术前彩超提示直径≥12 mm和血胆固醇异常是恶性PLG的独立影响因素(OR=9.642,2.601;P<0.05)。绘制诊断良性PLG的临床因素Nomogram图,结果显示PLG直径权重最大,直径<12 mm良性病变可能性大。结论胆囊息肉直径≥12 mm 可能是胆囊息肉患者胆囊切除的最佳指征,其可以在保证恶变漏诊率较低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胆囊切除,为患者和社会节约医疗资源。
- 刘凯卢逸木斯他巴•买买提热依木窦宁馨许明星林楠许瑞云
- 关键词:胆囊息肉胆囊切除术
- 载脂蛋白F在肝细胞癌患者生存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 2018年
-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po)F在肝细胞癌(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在患者生存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肝癌标本取自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手术切除患者,且均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31~67岁,中位年龄53岁。采用RT-PCR法检测肝癌组织ApoF 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对表达谱资料进行分析。两组ApoF表达量比较采用t检验,临床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生存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结果肝癌组织ApoF mRNA平均相对表达量为0.15±0.07,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的0.55±0.09(t=-6.26,P<0.05)。GEO在线分析显示ApoF表达与患者肝硬化状态明显相关,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多伴有ApoF低表达(χ~2=4.626,P<0.05)。ApoF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5.9%、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9,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存在ApoF低表达,ApoF低表达与患者肝硬化状态有关。ApoF低表达患者预后较差,ApoF具有抑癌作用。
- 周伯宣姚志成熊志勇李瑞曦代天星许明星范伟明周正梁豪邓美海凌云彪
- 关键词:载脂蛋白类预后
-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预测价值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构建肝细胞癌(肝癌)术后复发的临床预测模型,并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肝切除术的195例肝癌患者。其中男172例,女23例;年龄13~81岁,中位年龄49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术后接受随访,记录肿瘤复发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肝癌术后肿瘤复发的临床参数;根据临床参数建立肝癌术后复发的临床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患者术后总复发率为44.1%,1、2、3年的复发率分别为30.7%、38.9%、44.1%。ALT>41.5 U/L、指捏法、肝硬化、肿瘤直径≥4.35 cm、肿瘤数目≥3个、门静脉癌栓、低分化均为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87,-,2.078,1.759,-,3.879,-;P<0.05)。临床预测模型:个体预后指数(PI)=0.52×ALT-0.9×手术器械(1)-0.442×手术器械(2)+0.7×肝硬化+0.56×肿瘤直径-1.21×肿瘤数目(1)-1.029×肿瘤数目(2)+1.35×门静脉侵犯-0.6×分化(1)-0.853×分化(2)。PI值越大,复发风险越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74,预测复发特异度为85.3%,敏感度为52.3%。结论 ALT>41.5 U/L、指捏法、肝硬化、肿瘤直径≥4.35 cm、肿瘤数目≥3个、门静脉癌栓、低分化是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所构建的复发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对肝癌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周正林晓林楠许明星周伯宣许瑞云
- 关键词:肝细胞肝切除术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