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电刺激
  • 6篇脑深部
  • 6篇脑深部电刺激
  • 3篇断层扫描
  • 3篇难治
  • 3篇计算机断层
  • 3篇计算机断层扫...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电刺激治疗
  • 2篇术后
  • 2篇帕金森
  • 2篇帕金森病
  • 2篇脑深部电刺激...
  • 1篇电刺激术
  • 1篇药物
  • 1篇药物滥用
  • 1篇药物依赖
  • 1篇影像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皖南医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上海市杨浦区...
  • 1篇上海市浦东新...
  • 1篇苏州景昱医疗...

作者

  • 8篇孙伯民
  • 8篇王滔
  • 7篇李殿友
  • 6篇张陈诚
  • 3篇占世坤
  • 2篇潘宜新
  • 2篇金海燕
  • 1篇龚恒芬
  • 1篇陈建民
  • 1篇贺娜英
  • 1篇李永超
  • 1篇林国珍
  • 1篇于永沛
  • 1篇傅萌
  • 1篇沈志明

传媒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中国药物依赖...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4篇2017
  • 2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局部场电位的研究
2016年
脑深部电刺激(DBS)在治疗运动障碍和难治性精神疾病方面已取得许多积极的结果 ,但其作用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通过记录深部脑区各结构的局部场电位,DBS手术为研究不同疾病的异常脑回路提供难得机会。本文尝试对该领域内精神疾病相关神经元异常活动的电生理表现特点及对DBS治疗的参考意义进行总结。
王滔张陈诚马梅方(综述)张新静(综述)李殿友金海燕沈志明孙伯民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
脑深部电刺激系统植入式脉冲发生器更换技术被引量:2
2017年
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目前已成为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等多种顽固性运动障碍疾病公认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随着DBS进入我国医疗市场以及国产DBS系统临床上市,国内接受此疗法的患者数量不断增长。
李殿友陈建民潘宜新王滔占世坤孙伯民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术脉冲发生器植入式运动障碍疾病特发性震颤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物质使用障碍
2017年
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现被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合并,仍列在物质使用障碍分类([1]),DSM-5物质使用障碍是指满足以下11项标准中2项及以上:危险性使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相关、忽视药物的主要作用、法律问题、戒断、耐受、长期使用大剂量、多次尝试停止使用、大部分时间再使用、物理或生理问题相关、渴求。物质使用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
张陈诚王滔马硕李殿友占世坤孙伯民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药物依赖统计手册药物滥用人际关系
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2024年
自1980年代中期PUMA 560机器人系统首次应用于立体定向脑活检手术以来,手术机器人在机械设备、导航技术和数字成像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在神经外科,特别是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日益普及。与人工操作相比,机器人在靶区定位、路径规划以及电极放置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和巨大应用前景[1-2]。荟萃分析显示:无论有框或无框的立体定向技术,机器人辅助均是电极置入准确度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3]。
王凤婷王滔赖伊杰潘宜新孙伯民
关键词:功能神经外科机器人
脑深部电刺激术前影像学定位和术后随访的影像学评价被引量:1
2017年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因其安全性、有效性、可逆性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已经成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肌张力障碍、抑郁症和强迫症等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特别对于伴有严重震颤或运动并发症的中晚期PD患者。
张陈诚王滔贺娜英李殿友孙伯民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电极位置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术后,短期内(1周内)CT检查与远期MRI扫描图像所示电极位置的准确性,评价2种方法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获取PD患者术后1周内的CT图像及术后1~12个月的MRI图像,将前者与术前MRI图像进行融合,分别测量融合图像和单纯术后MRI图像显示的DBS电极末端位置,比较2种方法间的误差。结果:全部患者均于术后1周内进行CT检查,并将CT与术前MRI融合,其中14例患者于术后1~12个月行MRI检查,分析53例CT融合图像与14例MRI图像,结果显示,2种方法间的电极位置定位误差无统计学差异(P>0.05),误差范围为0.42~0.89 mm。结论:将术前MRI图像与术后1周内的CT图像融合,是一种快捷、准确地评价DBS术后电极位置的方法 。
王滔张陈诚孙伯民李殿友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电极术后位置规律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经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电极显示差异的潜在规律与成因分析,为优化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接受DBS治疗的PD患者49例,分别获取术后3~5 d的CT及3~6个月长期程控期间采集的MRI影像,比较短期CT联合术前MRI的融合影像、长期MRI影像对电极末端触点位置的显示差异。结果·共获取50组术后CT融合影像与术后MRI影像,右侧电极在2种影像显示的空间差距为1.36(0.98,1.70)mm(P=0.021),左侧电极的空间差距为1.28(0.99,1.88)mm(P=0.006)。双侧电极在术后长期与短期相比均存在向内侧、后方、底部与脑组织发生相对位移的趋势。结论·术后电极位移的潜在趋势能够为建立脑漂移模型并优化手术植入电极位置提供参考。
王滔张陈诚李殿友孙伯民傅萌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腹侧内囊前肢小毁损灶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随访观察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下双侧腹侧内囊前肢小毁损灶手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8例难治性强迫症病例,均行内囊前肢毁损术,毁损灶长度左侧内囊为10 mm,右侧内囊12 mm,术后1、3、6个月短期随访并以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症状改善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术后随访治疗有效11例(61.1%),部分有效1例(5.6%),无明显改善或无效6例(33.3%)。病人术后Y-BOCS评分显著降低,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立体定向下双侧腹侧内囊前肢小毁损术对难治性强迫症有明显疗效,副作用多为短期、可恢复,是药物与心理治疗无效后的一种增效治疗选择。
王滔张陈诚金海燕林国珍龚恒芬李永超于永沛占世坤孙伯民李殿友
关键词:强迫性障碍立体定位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