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超

作品数:11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膀胱
  • 4篇肿瘤
  • 3篇疗效
  • 3篇膀胱肿瘤
  • 2篇预后
  • 2篇术后
  • 2篇疗效比较
  • 2篇临床疗效
  • 2篇临床疗效比较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膀胱癌
  • 1篇电切
  • 1篇电切术
  • 1篇毒性
  • 1篇多糖
  • 1篇新辅助化疗
  • 1篇信号通路
  • 1篇亚群
  • 1篇炎性

机构

  • 11篇江西省肿瘤医...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南昌大学第四...

作者

  • 11篇郝超
  • 8篇黄骥
  • 7篇涂新华
  • 4篇吴高亮
  • 2篇胡涌
  • 2篇周伟敏
  • 1篇时艳霞
  • 1篇李斌
  • 1篇谢梅茂
  • 1篇熊剑勇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华腔镜泌尿...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一侧双乳头与双侧乳头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一侧双乳头和双侧乳头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7 年03 月2019 年03 月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患者62 例,其中一侧双乳头输尿管...
聂坚强吴高亮涂新华时艳霞黄骥郝超齐雪亮
关键词: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尿流改道
不同途径肾癌根治术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观察传统开放、后腹腔镜两种途径肾癌根治术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135例肾癌根治术患者,其中65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70例采用后腹腔镜手术。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5、60 d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13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其中后腹腔镜组中转开放3例。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开放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开放组(P<0.05)。两组均观察到术后第1、5天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下降、CD4^+/CD8^+比值下降,CD8^+无明显变化,其中传统手术组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后腹腔镜组(P<0.05)术后第60 d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4^+/CD8^+比值均恢复到术前水平,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途径治疗肾癌,疗效及安全性与传统手术相似,创伤小恢复快,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比传统手术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吴高亮谢梅茂周伟敏胡涌黄骥郝超
关键词:肾癌根治术后腹腔镜开放手术T淋巴细胞亚群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体内原位U形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尿动力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采用da Vinci Xi机器人系统完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RARC)加体内构建原位U形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并结合术后尿动力分析评价该术式对排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以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连续进行的8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体内原位U形回肠新膀胱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63(18)岁,极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癌1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7例,术后随访时间为3~12个月。记录随访期间患者的尿控恢复、分肾功能、上尿路影像学结构改变以及肿瘤学预后。结果8例手术均成功完成,并发症发生率37.5%,术后3个月日间完全尿控率87.5%,夜间功能性尿控率75.0%,术后6个月尿动力分析示:最大尿流率和平均尿流率分别为19.8(3.97)ml/s、5.05(0.94)ml/s,最大尿道压81.5(28.75)cm H_(2)O,新膀胱顺应性26.5(12.75)ml/cm H_(2)O。结论RARC术后实施体内原位U形回肠新膀胱术是可行的,具有可重复性,是一种疗效确切、尿控恢复理想的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新膀胱替代方案。
郝超黄骥吴高亮郭维炜涂新华
关键词:膀胱肿瘤回肠新膀胱尿动力学
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包茎的麻醉选择及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包茎的麻醉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包茎患者依据手术及麻醉方式的不同随机分成三组,每组70例,其中A组使用利多卡因乳膏麻醉及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B组使用阴茎背神经阻滞麻醉及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C组使用阴茎背神经阻滞麻醉及包皮环扎术治疗。比较A组与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疼痛评分及满意度情况。比较B组及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A组与B组相比较,B组的手术时间短于A组,术中疼痛评分低于A组,满意度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较,两组的术中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C组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而B组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C组,切口愈合时间短于C组,术后并发症少于C组,满意度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茎背神经阻滞麻醉联合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包茎患者,具有疼痛感低、愈合快、并发症少及满意度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胡渊李斌郝超
关键词:利多卡因乳膏包茎
早期阴茎癌保留阴茎的肿瘤切除术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早期阴茎癌患者选择保留阴茎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8例早期阴茎癌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术前行病理活检或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明确阴茎鳞癌,行手术切除肿瘤病灶,保留阴茎的解剖完整性及功能完整性。结果随访2~5年,8例均成活,其中无复发5例,复发后补充手术2例,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结论早期阴茎癌行保留阴茎的手术效果良好,但需要严格把握入组标准及掌握相应手术技巧。
黄骥熊剑勇涂新华郝超
关键词:预后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出血分析及防治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7月1日~2016年6月30日期间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出血患者1254例的临床相关资料。结果 术后大出血68例,电切术后出血发生率5.42%,其中保守处理有效率63.24%。结论 术后出血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常见术后并发症,通过合适的保守处理,能避免大部分患者行手术介入止血。
黄骥涂新华郝超
关键词: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出血膀胱肿瘤术后处理
脂多糖介导的TLR4信号通路在膀胱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脂多糖介导的Toll样受体(TLR)4信号通路活化在膀胱癌(BC)T24细胞系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T24细胞,使用1μg/ml的脂多糖分别刺激该细胞0、6、12、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量,采用RT-PCR检测细胞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又称B7-H1)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中B7-H1蛋白的表达,分析TLR4表达与B7-H1 mRNA及其蛋白的相关性。结果 TLR4阳性率随刺激时间的增长而上调,且在12 h时达到最高值,24 h时表达略有降低,但仍较高。6、12、24 h时TLR4阳性率与0 h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及ELISA结果显示B7-H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随刺激时间的增长而上调,且在12 h时达到最高值,24 h时表达略有降低,但仍较高。与0 h时比较,6 h和24 h T24细胞B7-H1 mRNA及蛋白表达量增高(P<0.05),12 h显著增高(P<0.01)。TLR4与B7-H1 mRNA呈正相关(r=0.785,P=0.002),TLR4与B7-H1蛋白呈正相关(r=0.825,P=0.012)。结论脂多糖能活化TLR4信号通路,并上调B7-H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可能参与BC细胞免疫逃逸,为BC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吴高亮周伟敏齐雪亮胡涌黄骥郝超
关键词:TOLL样受体4程序性死亡配体-1膀胱癌免疫逃逸
新辅助化疗并术中^(125)I植入治疗Ⅲ期膀胱癌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并术中^(125)I植入治疗Ⅲ期膀胱癌的短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2例初治Ⅲ期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9例)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患者接受GC方案静脉化疗1个周期,15 d后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并对残余及可疑病灶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对照组的23例患者仅接受1个周期GC方案静脉化疗及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结果随访期内(6~12个月)两组均无患者死亡。研究组无患者出现局部复发,肿瘤复发率0%(0/19),无远处转移患者(0/19);对照组6例出现局部复发,肿瘤复发率26.0%(6/23),远处转移率8.7%(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并术中^(125)I植入治疗Ⅲ期膀胱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
黄骥涂新华郝超
关键词:膀胱肿瘤毒性
壳聚糖与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放射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2024年
目的比较壳聚糖与透明质酸钠经膀胱灌注治疗放射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江西省肿瘤医院就诊的62例放射性膀胱炎患者,按照1∶1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壳聚糖治疗组和透明质酸钠治疗组,每组各31例。壳聚糖治疗组在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应用壳聚糖膀胱灌注治疗,透明质酸钠治疗组在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应用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接受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后2组患者血尿程度、膀胱刺激征程度、膀胱镜下表现、生活质量的变化,比较其效果。结果壳聚糖治疗组在降低血尿程度方面的有效率为93.55%,在缓解膀胱刺激征方面的有效率为90.91%,膀胱镜下表现有效率为93.55%,生活质量评分为(89.65±4.56);透明质酸钠治疗组在降低血尿程度方面的有效率为74.19%,在缓解膀胱刺激征方面的有效率为63.64%,膀胱镜下表现有效率为74.19%,生活质量评分为(84.15±5.93)。壳聚糖治疗组的各项评估指标均高于透明质酸钠治疗组(P<0.05)。结论壳聚糖较透明质酸钠在放射性膀胱炎的膀胱灌注治疗中更能降低血尿程度、缓解膀胱刺激症状、改善膀胱镜下表现、提升生活质量,应用价值高。
钟华明郝超蔡兴立郭世峰涂新华温晓明
关键词:放射性膀胱炎壳聚糖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
外周血和尿常规炎性指标评估PD-1抑制剂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预后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白细胞比值(platelet and white blood cells ratio, PW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and lymphocyte ratio, 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以及尿白细胞计数(urinary leucocyte count, ULEU)与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 U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78例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晚期UC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的生存差异,同时采用COX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低PLR组与高PLR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1.98%和4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NLR组与高NLR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1.36%和4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R高低两组和ULEU状态预测UC患者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M分期、TNM分期、远处转移个数、PLR、NLR是影响晚期UC患者生存情况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LR是影响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U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PLR、NLR为影响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晚期U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LR高值组和NLR高值组患者的预后较PLR低值组和NLR低值组的患者差。
郝超艾海涛钟华明徐志豪黄骥涂新华
关键词:尿路上皮癌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