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凡
- 作品数:6 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榆林市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经颅多普勒超声下血流动力学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下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方法:从本院选取43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研究组;再选取43例认知功能正常的血管性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MCA-PI)、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Vm)、大脑前动脉搏动指数(ACA-PI)、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ACA-Vm)4项TCD下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分量表(MoCA)。结果:研究组MCA-IP、ACA-P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64,2.501;P〈0.05);两组MCA-Vm、ACA-Vm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语言、抽象、延迟回忆评分和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78,-5.265,-4.609,-7.076,-2.033,-9.001,-6.254;P〈0.05)。对比两组的定向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CA-IP与MoCA呈线性相关,且为负相关,回归系数是-7.8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5,P〈0.05);而ACA-PI和MoCA评分无相关性。结论:TCD下血流动力学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呈负相关系,反映了动脉血管阻力及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
- 余凡
-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血管性疾病
- 帕罗西汀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脑卒中后重性抑郁障碍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 比较帕罗西汀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脑卒中后重性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00例老年脑卒中后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抑郁状况[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NIHSS评分分别为(10.62±2.85)分、(7.52±1.3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3±1.52)分、(11.64±2.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5-HT、NE水平分别为(148.65±21.28)μg/L、(4.76±1.03)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5.40±19.45)μg/L、(3.80±0.61)μg/L,血清Hcy水平为(10.25±2.77)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2±3.80)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罗西汀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脑卒中后重性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后者起效快,可改善血清Hcy水平和单胺类递质代谢,且安全性较高。
- 任彩霞余凡
- 关键词:老年脑卒中重性抑郁障碍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
-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血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疗效及对神经功能、血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急性脑死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脑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及血液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炎症因子IL-6、IL-10、TNF、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CI患者应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可有效恢复患者的脑神经功能,降低血液炎症因子水平,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 余凡
- 关键词:丁苯酞阿替普酶神经功能
-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被引量:19
- 2016年
-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1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及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2次/d,持续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NIHSS(9.22±9.76)及mRS(2.9±0.97)较对照组NIHSS(11.06±3.98)及mRS(3.31±0.99)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
- 任彩霞余凡余永平
-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6
- 2017年
- 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其通过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以静脉注射的形式注入ACI患者体内,疏通闭塞血管及溶解血栓,使脑组织血供恢复正常,达到降低脑损伤发生率的目的.静脉溶栓治疗后ACI患者往往会并发出血性转化(HT),增加了脑损伤发生风险.本研究探讨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治疗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 余凡王小平
- 关键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
-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hs-CRP、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巴曲酶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评分及血清hs-CRP、IL-6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分别为(9.81±1.94)、(13.33±2.38)分,均较治疗前的(18.78±3.51)、(17.64±4.86)分明显降低,BI评分为(62.46±11.16)、(53.25±10.72)分,较治疗前的(31.58±12.87)、(32.64±10.96)分明显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0.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IL-6水平分别为(12.26±2.21)mg/L、(19.62±6.48)ng/L和(15.43±3.18)mg/L、(24.17±6.06)ng/L,均较治疗前的(19.62±3.44)mg/L、(42.56±10.47)ng/L和(20.26±4.08)mg/L、(41.92±11.58)ng/L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王小平余凡
-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巴曲酶脑梗死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