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健 作品数:14 被引量:68 H指数:6 供职机构: 乌鲁木齐市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新疆夏季对流性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2019年 利用1979—2016年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对新疆地区夏季对流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环流成因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山区,对流性降水占总降水的比例在50%上下,在大部分盆地地区,对流性降水占比达70%以上;(2)对流性降水EOF第一模态表现为塔里木盆地西侧山区和伊犁及天山北麓的反相位变化,这种分布在21世纪00年代以前存在5年和10年左右的周期,而从1995年开始出现突变。而大范围降水塔里木盆地南侧山区和天山区域是同相位的空间型分布;(3)水汽条件和层结不稳定条件的差异共同作用导致了塔里木盆地西侧和伊犁两个地区夏季对流性降水反相位的变化。 蒋慧敏 刘春云 贾健 赵德龙 冯静洁关键词:对流性降水 时空分布特征 环流成因 乌鲁木齐春季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高空实况资料、NCEP 1°x 1°再分析资料及T639和EC数值预报产品,采用天气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4年4月23日乌鲁木齐地区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以及数值预报产品在此次寒潮天气过程中的应... 贾健关键词:寒潮 强降温 大风 数值预报产品 文献传递 天山北麓两次暴雪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9 2019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再分析资料、全球同化系统(GDAS)数据、引入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_v4.9)、FY-2E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4年2月和2016年3月天山北麓的两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雪过程的降雪落区均是出现在500 hPa槽前、低层切变或辐合区、高层辐散区、温度平流梯度在垂直方向大值区、相当黑体亮度温度(TBB)中心边缘的梯度较大处重叠区域。通过诊断发现,2016年暴雪天气的暴雪区上空有类似于暴雨过程的湿对称不稳定存在,使得大气潜在不稳定能量较大,为暴雪提供了不稳定机制。而在2014年暴雪天气中没有发现湿对称不稳定,说明条件对称不稳定并不是造成暴雪的唯一原因,还可能受别的不稳定机制或动力因子、热力因子影响,但其对单位时间内降雪强度有明显的增幅作用。分析雷达回波特征的演变发现,雷达回波中心的强度、持续时间、范围与强降雪中心的变化一致。 牟欢 赵丽 孙硕阳 汤浩 贾健关键词:天山北麓 暴雪 湿位涡 乌鲁木齐“12·27”高影响大暴雪天气综合分析 被引量:9 2020年 2017年12月27—28日,乌鲁木齐出现大暴雪天气(简称"12·27"),强降雪伴4级阵风致能见度低并造成雪阻,严重影响了民航运输和城市交通等。本文利用MICAPS常规资料、乌鲁木齐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综合分析了这场大暴雪天气成因。结果表明:中亚低槽和地面冷锋是这场大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水汽通过西南和偏西路径输送至乌鲁木齐,700~850 h Pa水汽贡献大;200 hPa高空西南急流维持、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地面冷锋和迎风坡地形抬升共同增强乌鲁木齐上升运动和水汽聚合,致降雪强度强;小时雪强>2 mm的强降雪时段雷达回波强度>20 dBZ,具有弱对流性,同时段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值>4×10-5 g·(cm2·hPa·s)-1;风廓线雷达探测高度抬升至8000 m后5 h乌鲁木齐开始降雪,强降雪时段4000 m以下Cn2>-128 dB。 王健 宫恒瑞 贾健 蒋慧敏 张月华关键词:大暴雪 乌鲁木齐 1976-2016年乌鲁木齐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变化特征 2018年 利用乌鲁木齐城区和城北两个国家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资料,取得极端高温阈值与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6~2016年乌鲁木齐市极端高温事件次数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近21年的平均极端高温事件较(1996年)前20年均增多1至2次;随着纬度增加趋势系数越大,预计未来城北的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次数会更多。 冯静洁 贾健 蒋慧敏关键词:乌鲁木齐 高温 极端高温事件 1976—2015年乌鲁木齐市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2017年 根据乌鲁木齐市1976—2015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距平法、累计距平法、主成分分析法和Morlet复数小波法,计算并分析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指数相关性及周期性等。结果表明:1、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夏季、热夜、暖昼和暖夜日数呈上升趋势,冰冻、霜冻、冷昼和冷夜日数呈下降趋势。2、极端最高、最低气温距平呈波动变化,其中极端最高在1992-1994年快速下降,2003-2008年较明显上升;极端最低在1991-1999年快速上升。3、夏季和热夜日数相似,1996年之前减少,之后快速增长。冰冻和霜冻日数与前者趋势相反。4、冷昼和冷夜日数在90年代中期之前缓慢上升,暖昼和暖夜缓慢下降。90年代中期后,情况相反。5、暖夜、冷夜、热夜和霜冻日数的变化对乌鲁木齐气温总体变化起到主要作用。6、各暖指数、冷指数间呈正相关,而暖指数与冷指数之间呈负相关。7、极端最高气温存在准6年周期,还存在准32年的年代际振荡周期;极端最低气温存在准3年、6年、12年周期,其中准12年周期贯穿始终。 贾健关键词:极端气温 周期 乌鲁木齐市日最大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分析及其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8 2019年 利用2007—2017年乌鲁木齐市L波段探空雷达和地面常规观测数据,以Holzworth干绝热曲线原理,估算该地逐日最大边界层高度,并计算对应的边界层平均风速和通风量等数据。同时,应用2015—2017年空气污染指数(AQI),探讨空气质量与大气边界层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日最大边界层年均高度为1415 m,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5. 9 m·a^(-1)。时间序列上,日最大边界层高度分布呈明显周期性。逐月数据呈"抛物线"状,1月平均高度最低(336 m),6月平均高度最高(2400 m)。冬季边界层平均风速最小,为2. 6 m·s^(-1),春季和夏季最大,均为5. 6 m·s^(-1)。一年中,1月平均通风量最小,为977. 0 m^2·s^(-1),5月平均通风量最大,为14835. 9 m^2·s^(-1),4—9月为平均通风量大值期,平均通风量为13282. 3 m^2·s^(-1)。大气污染物在风速弱、边界层高度低和通风量小条件下的累积,易造成中度以上污染。冬季,乌鲁木齐常处于蒙古高压后部或底部,为造成冬季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贾健 杨佩琪 蒋慧敏关键词:平均风速 通风量 乌鲁木齐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 2020年 利用乌鲁木齐5个测站1961—2012年逐月和2013年1—3月降水量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不同相态各等级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变化趋势和变异场特征。结果表明:小雨、中雨接近暖季年降水总量分布,其它量级则相反,而冷季除小雪,其它级别与冷季降水分布相同或接近;各等级降水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暖季大雨达显著水平,而冷季除大暴雪外其它级别均显著增长;量级越高降水变异系数越大,冷季比暖季降水分布更加不均匀;暖冷季分别在1985年和1989年前后发生了显著突变,主要是由暴雨和暴雪的增加而导致的;除大暴雪外,其它量级降水的增加导致了降水偏丰年,而降水偏少年的各等级降水均减少。 蒋慧敏 刘春云 贾健关键词:降水量 乌鲁木齐 新疆地区气温日较差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20年 利用1961—2018年新疆地区国家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等观测资料,通过线性回归、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对气温日较差(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以下简称DTR)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年际变化上,新疆地区15个地(州、市)代表站,除哈密市DTR呈弱上升趋势外,DTR整体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最大下降值约为0.6℃·10a-1,位于吐鲁番市;在空间分布上,DTR大致呈现为新疆地区西北部下降幅度大,往东南方向逐渐递减,西北降幅大,东南降幅小的趋势,新疆地区的平均DTR下降趋势不存在显著的气候突变点,在近60a一直趋于下降;在不同年代际上,DTR在1960—1970年相对偏大,在2000年个别地区出现了下降趋势减缓或停止特点;在季节和逐月时间尺度上,DTR呈现出明显的年循环特征,基本上在秋季最大而冬季最小。 蒲洁 刁晓芸 贾健关键词:气温日较差 气候变化对新疆草原牧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2011年 采用新疆白杨沟牧试站2003—2009年天然草场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的牧草生长发育出现日期及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近些年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对牧草各生长期出现日期的影响。结果表明:牧草生长发育受温度、降水的影响较大,春季温度高可使牧草返青期提前,而降水多的年份牧草生长期明显增加,黄枯期延后。 阿不都沙拉木.阿扎提 阿丽亚.阿不都克里木 贾健 沙曼曼关键词:温度 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