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承臣

作品数:8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01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足趾
  • 2篇皮瓣
  • 2篇马蹄足
  • 2篇畸形
  • 2篇跟骨
  • 2篇跟骨钢板
  • 2篇钢板
  • 1篇岛状
  • 1篇岛状皮瓣
  • 1篇蒂岛状皮瓣
  • 1篇动脉
  • 1篇血性
  • 1篇异型钢板
  • 1篇营养血管
  • 1篇再造手
  • 1篇指缺损
  • 1篇趾移植
  • 1篇融合术
  • 1篇三关节融合术
  • 1篇上骨折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解放军第40...
  • 2篇解放军第40...
  • 1篇潍坊医学院

作者

  • 8篇冯承臣
  • 5篇刘茂文
  • 3篇陈君
  • 3篇胡健
  • 3篇宋展昭
  • 2篇李洪鹏
  • 2篇张丽
  • 2篇徐朋
  • 2篇孙培峰
  • 2篇冯鹏
  • 2篇吴冰
  • 1篇赵金柱
  • 1篇白云波
  • 1篇盛楠
  • 1篇冯鹏
  • 1篇曲良
  • 1篇杨殿玉

传媒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临沂医学专科...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0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1998
  • 1篇199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判断指标系统在克氏针内固定术中的综合应用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探讨闭合或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骨折复位判断指标系统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建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判断指标系统,包括Baumann角(B角)、肱骨小头前倾角、肱骨皮质前线、骨折端间隙;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或切开复位骨折,测量并纠正患侧Baumann角(B角)、肱骨小头前倾角、肱骨皮质前线、骨折端间隙,以达到骨折解剖复位,避免远折端内倾。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85例。其中男48例,女37例;年龄(3.5-12.5)岁,平均6.3岁,伸直尺偏型50例,伸直桡偏型32例,屈曲型3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测患侧B角为(73.8±5.6)°,健侧为(72.8±5.9)°;提携角(C角)患侧平均(8.2±5.2)°,健侧平均(10.2±5.7)°。9例C角减少(5-10°),其中3例发生轻度肘内翻。无1例C角减少超过10°,无肘外翻畸形,未出现Volkmann挛缩及尺神经的医源性损伤。根据Flynn评价优良率为97.8%。[结论]应用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判断指标系统,可完全纠正骨折的各向移位及骨折远端的尺侧移位和内倾,结合克氏针内固定,可避免骨折畸形愈合,恢复良好的肘关节功能。
胡健李洪鹏吴冰孙培峰徐朋陈君曲良冯承臣宋展昭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畸形骨折固定术
应用跟骨异型钢板三关节融合术治疗成人创伤性马蹄足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评价应用跟骨异型钢板三关节融合术治疗成人创伤性马蹄足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9年1月,对15例(18足)创伤性马蹄足患者应用跟骨异型钢板三关节融合术治疗,三关节骨性融合后开始负重行走,1年后取出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12~25个月,平均18个月。14足三关节在术后3个月得到骨性融合,3足于术后4个月融合,1足于术后5个月融合。采用AOFAS足评分,平均评分由术前的24.1分提高到术后随访时的93.2分。结论跟骨异型钢板三关节融合术对成人创伤性马蹄足是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白云波胡健冯承臣陈君赵金柱宋展昭唐胜健
关键词:马蹄足跟骨钢板
三关节融合应用跟骨异型钢板固定结合软组织手术治疗小腿缺血性肌挛缩后遗马蹄足畸形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评价应用跟骨异型钢板三关节融合术,结合软组织手术治疗小腿缺血性肌挛缩后遗马蹄足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0月~2014年3月,对18例(单足19)小腿缺血性肌挛缩后遗马蹄足患者应用跟骨异型钢板三关节融合术,结合跟腱延长、跖腱膜松解、肌腱转位、肌腱紧缩等软组织手术治疗,骨性融合后允许负重(约术后3个月),术后12~18个月行钢板取出。结果:所有病例均进行了术后随访,平均时间为20个月。术后3个月得到骨性融合的14例。结论:三关节融合应用跟骨异型钢根固定结合软组织手术治疗,对成人小腿缺血性肌挛缩后遗马蹄足畸形是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胡健李洪鹏吴冰孙培峰徐朋陈君冯承臣宋展昭
关键词:缺血性肌挛缩马蹄足跟骨钢板
带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0
1998年
1992年 Masquelet 等经过解剖研究,提出带皮神经营养血管轴形皮瓣,Bertelli 报道了以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丛供血的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国内王和驹及宋建良报道以带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效果良好。自1994年11月开始,我们应用带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的足背皮瓣16例。
刘茂文冯承臣陈沂民杨殿玉李秋实徐建东
关键词:岛状皮瓣皮神经下肢损伤
带二套供血的甲瓣与第二、三足趾和皮瓣联合移植再造手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介绍带二套供血系统的甲瓣与第二、三趾和带血管蒂皮瓣联合移植再造手的方法。 方法 采用带第一跖背动脉及第一跖底动脉二套供血系统的甲瓣与第二、三足趾移植再造手 ,以带血管蒂皮瓣重建虎口。 结果 临床应用 11例手术全部成功 ,再造后的手部外形、感觉、运动恢复良好。 结论 带二套供血系统的甲瓣与第二。
刘茂文冯承臣杨殿玉李秋实冯鹏
关键词:MU甲瓣足趾手指缺损手再造
急诊再造拇手指几种术式设计系列研究
2004年
目的  探讨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急诊再造拇、手指的最佳术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携带伴有口止母趾近节腓侧皮瓣的双侧趾蹼皮瓣、双侧足背皮瓣的双足 3趾移植再造拇、手指 4 9例 ;带两套血供的口止母趾甲皮瓣加第 2、3足趾及前臂皮瓣组合移植再造拇、手指 2 6例 ;带足背皮瓣的第 2足趾或口止母趾甲皮瓣加远隔游离皮瓣移植再造拇、手指 2 0例 ;第 2足趾趾甲皮瓣与掌背皮瓣瓦合移植再造拇、手指 16例 ;部分第 2、3足趾移植拇、手指指尖再造 71例 ;口止母趾甲皮瓣与第 2足趾趾骨关节组合移植再造拇指 2 2例 ;单纯口止母趾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 180例 ;单纯第 2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5 85例 ;废弃指异位再造手 16例的术式设计及效果。结果  急诊一期组合组织及足趾移植 985例 ,再造拇、手指 1115指 ,再造拇、手指全部成活 ,成活率 10 0 % ,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吻合血管的组合组织移植急诊再造拇、手指 ,具有最大限度的保留手部残存非失活组织及功能 ,最大限度修复重建手部功能的特点 ,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冯承臣刘茂文杨殿玉冯鹏张丽盛楠
关键词:急诊皮瓣足趾拇指
带足背趾蹼皮瓣的双足三趾移植修复手毁损伤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修复全手毁损伤的术式及效果。方法本组29例,男22例,女7例。年龄15~31岁。所有患者均从腕部以远皮肤缺损,皮肤挫伤严重,伴有不同程度的掌指骨骨折,皮肤缺损18cm×8cm~22cm×10cm。切取双侧足背、口止母趾近节腓侧、趾蹼皮瓣的双足3趾游离移植修复手毁损伤,其中双侧足背皮瓣修复手掌和手背创面,双侧口止母趾近节腓侧和趾蹼皮瓣重建虎口,双足3趾再造拇指和2个手指。共切取右足23个皮瓣46个足趾,左足6个皮瓣,修复23只右手和6只左手。结果本组58个复合皮瓣,再造拇指29个,手指58个。经1~8年随访,再造手29例87个拇手指全部成活,手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术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伤手的残留功能,再造手对指稳定性好,能满足手部活动需要,值得推广应用。
冯承臣刘茂文冯鹏张丽
关键词:足趾移植手毁损伤
静脉动脉化肌腱游离移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1997年
目的:证实静脉动脉化肌腱游离移植的可行性,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新西兰兔进行静脉动脉化胫后肌腱游离移植与游离胫后肌腱移植比较,于术后不同时间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查。结果:静脉动脉化肌腱游离移植改善移植肌腱的愈合环境,减少局部粘连,改善肌腱的滑动功能。两种移植肌腱的生物力学检查无显著差异。结论:静脉动脉化肌腱游离移植优于游离肌腱移植,为静脉动脉化肌腱游离移植修复屈肌腱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茂文冯承臣杨殿玉李秋实陈沂民刘瑞军徐前锋徐建东
关键词:肌腱静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