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杰

作品数:17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广州市越秀区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疫情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4篇登革热
  • 4篇病例
  • 2篇疫情分析
  • 2篇人间布鲁氏菌...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 2篇死亡病例
  • 2篇流行病学调查
  • 2篇菌病
  • 2篇布鲁氏菌
  • 2篇布鲁氏菌病
  • 2篇出血热
  • 2篇传染
  • 2篇传染病
  • 1篇登革病毒
  • 1篇芽孢

机构

  • 16篇广州市越秀区...
  • 7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广州市南沙区...

作者

  • 17篇刘杰
  • 8篇罗晓风
  • 7篇肖晓玲
  • 6篇湛柳华
  • 5篇曾维斌
  • 4篇周德谦
  • 4篇彭志强
  • 3篇邓爱萍
  • 2篇陈经雕
  • 2篇黄喜明
  • 2篇龚诚华
  • 2篇陈志强
  • 1篇余丹丹
  • 1篇冯建震
  • 1篇刘于飞
  • 1篇方艳
  • 1篇牟成惠
  • 1篇蔡明伟
  • 1篇谭小华
  • 1篇陈建东

传媒

  • 5篇预防医学论坛
  • 3篇医学动物防制
  • 2篇华南预防医学
  • 2篇中国药物经济...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华卫生杀虫...

年份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例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查明重症手足口病例发生原因,为今后预防和控制重症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12月25日报告的1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按2009年版《手足口病顸防控制指南》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结果]越秀区常住人口中首次发现,经病原学确诊为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同居住的死者密切接触者,7岁表哥续发患上重症手足口病,经及时隔离治疗而康复出院。[结论]发生重症手足口病疫情后,采取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发现续发病例及时到指定收治医院就诊等是处理重症手足口病和防止疫情扩散的主要措施。
罗晓风刘杰冯建震湛柳华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
广州市越秀区一起家庭登革Ⅲ型病毒感染疫点调查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通过对一起本地感染登革Ⅲ型病毒疫点调查与处理,为登革热疫情的现场调查和蚊媒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8月广州市越秀区发生的一起感染登革Ⅲ型病毒疫情进行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病家成员和疫点周围人群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采用布雷图指数对蚊媒密度进行监测和评估,按照登革热疫点处理规范开展疫情控制。结果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证矿泉街内发生一起1家3口同时感染登革Ⅲ型病毒的登革热疫情,病例均在1个潜伏期内发病,未出现二代病例,监测点蚊媒密度布雷图指数高达35.19,采取措施后,降低到5以下。结论该疫点可能是由输入病例引起的一起本地感染登革Ⅲ型病毒的家庭聚集性疫情,采取以整治环境卫生、迅速杀灭成蚊、清理积水和隔离治疗病人等综合措施后,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肖晓玲湛柳华罗晓风罗雷曾维斌周德谦刘杰
关键词:登革病毒输入病例
越秀区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充分了解越秀区白纹伊蚊密度消长动态和分布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布雷图指数、标准间指数、人工小时法、诱蚊诱卵器指数4种方法在越秀区辖内18个行政街道开展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监测,将监测结果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区布雷图指数9月份达最高、标准间指数5月份达最高、成蚊密度5月份达最高、诱蚊诱卵器指数6月份达最高,室外标准间指数高峰出现较室内布雷图指数高峰出现早。18条街道中,矿泉街的4种白纹伊蚊密度指标均较高。不同环境类型中公园诱蚊诱卵器指数最高,其次是居民区绿化带。结论控制白纹伊蚊密度的重点场所并非居民住户室内,而是各种室外环境,尤其是公园和居民区绿化带。日常开展白纹伊蚊密度控制,应因地因时制宜地综合采取环境治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其他有效手段组合成一套系统的防治措施。
刘杰黄加豪肖晓玲余丹丹向蓥飞赖倩盈湛柳华
关键词:白纹伊蚊密度调查预警
1990-2007年汶川县法定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分析汶川县法定乙类传染病流行状况,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0-2007年汶川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0-2007年汶川县共报告乙类法定传染病22种,共计9987例,死亡1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22.26/10万,死亡率为11.30/10万,病死率为0.12%。发病率居前6位的是细菌性痢疾、甲肝、乙肝、肺结核、淋病、麻疹,分别为227.01/10万、91.46/10万、69.50/10万、64.27/10万、33.73/10万和15.22/10万。肠道传染病的年均发病率为323.85/10万,居各类传染病首位;血源及性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04.80/10万,居第2位;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84.09/10万,居第3位;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8.58/10万,居第4位;新生儿破伤风年均发病率为0.94/10万,居第5位。结论1990-2007年汶川县年均发病率最高的是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排第2~5位的分别为血源及性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和新生儿破伤风。
寇明军刘杰龚诚华
关键词:传染病发病率
2010年广州市越秀区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调查与处理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越秀区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基孔肯雅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越秀区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发现、诊断和应急处置等进行回顾分析和效果评价。[结果]该病例在非洲乘坐埃塞俄比亚至广州的ET606航班时发病,血液标本经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P3实验室检测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为实验室确诊病例。[结论]流行病学证据显示此起疫情为输入性,防控措施及时有效,未出现二代病例。
罗晓风周德谦刘杰龚诚华
关键词:输入性疫情
2010-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与防控对策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提供对策。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0—2014年广东省所有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广东省共报告177起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病例44 437例,年均发病率为9.22/10万,死亡5例,病死率为0.011%。报告高峰在9—10月,占总数的63.84%(113/177)。19个地市报告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全省的90.47%(19/21),报告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最多的地市为广州市。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环境类型以城区居民区为主(57.29%,110/192)。结论广东省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起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报告地域不断扩大,登革热疫情已从之前的散发、偶尔暴发变为全省流行。防控登革热应注重尽早发现病例、及时落实防控措施、积极调整防控策略。
刘杰方艳黄喜明蔡明伟宋铁
关键词:登革热公共卫生流行病学
2012年广州市越秀区首起本地公共场所感染登革热疫情调查和处理
2014年
目的分析1起公共场所登革热发生的特点和原因,为今后虫媒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经验。方法 2012年7月20日至8月14日对年度首例报告登革热病例就诊医院现住址及其活动地点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结果本起疫情处理历时25天,未发生二代病例。结论确定为1起公共场所感染登革热疫情,感染地为越秀公园;今后应加强公共场所的灭蚊杀虫工作,降低病媒生物密度,减少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罗晓风肖晓玲刘杰陈志强
关键词:登革热公共场所疫情
2009~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越秀区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流)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越秀区2009~2011年甲流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自2009年5月29日越秀区报告我国首例因输入性甲流病例引起奉地续发感染病例,至2011年底,全区累计报告甲流病例911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2009年发病率为66.63/10万,2010年发病率为7.95/10万,2011年发病率为3.50/10万(P〈0.01);年均发病率(/10万):农林街最高达44.80.流花街最低,无病例报告(P〈0.01);男性为30.18,女性为21.75;10~14岁人群发病最高,达239.82。911例病人中,学生占72.12%,2009年9~11月发病的占总病例数的74.09%;2009年9~11月发生聚集性疫情39起,发病372例,38起在学校中,1起在医院。结论越秀区甲流的流行经历了由输入性到本土流行两个阶段,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和季节性特征,中小学校是越秀区甲流疫情的重点场所,学生是重点人群。
罗晓风周德谦肖晓玲曾维斌刘杰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
广东省2009-2013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分析2009-2013年广东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东省人间布病病例及布病监测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广东省共报告人间布病病例281例。70.46%的病例发生在3~8月;广州市、江门市、佛山市三地市报病数合计占总报告病例数的54.09%;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8,P〈0.05);病例主要分布在40~60岁年龄组;病例中家务及待业、农民、商业服务3种职业所占比例较高。共抽血检测5 012人,其中血检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114人,阳性率2.27%。结论广东省人间布病主要以外地染疫羊只输入引起疫情为主,布鲁氏菌羊种3型为主要致病菌。
刘杰邓爱萍陈经雕彭志强湛柳华
关键词:疫情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一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暴发事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对广州市南沙区某中学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暴发事件进行调查,查找危险因素和传播途径,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病例搜索,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调查对象的就餐地点、食物品种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危险餐次及中毒食物。并对留样食物、部分病例和厨工肛拭子、食堂工具和物品表面拭子等进行4种常见致病菌检测。结果学校共有学生2 670人,教职工212人,共搜索到50例疑似病例,罹患率为1.73%(50/2 882)。病例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不同性别学生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病例为分布在高中部的15个班里的住校生,其余5个班级无病例发生,有病例发生的各班级罹患率介于5.25%~68.42%之间,各班级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5月26日7∶30,末例发病时间为当天19∶00,流行曲线呈单峰点源暴露模式。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占63.8%)、恶心(占48.9%)和呕吐(占38.3%)。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10名25日在学校食堂宵夜的学生均未发病。50例病例中共有47例进食过学校26日食堂早餐,提示26日学校食堂早餐为可疑餐次,食用炒饭的学生发病风险是未食用炒饭的17.30倍(OR=17.30),其他食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在5月26日早餐炒饭样本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为1×108CFU/g,血清型为O3∶K6,其他样本没有检出致病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系因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炒饭所导致。建议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督与管理,严格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和操作规程。
马文革黄喜明谭小华莫嘉延刘杰边巴次仁常彩云袁俊刘于飞陈建东
关键词:食物中毒病例对照研究流行病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