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小龙

作品数:7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潜在分布区
  • 3篇分布区
  • 2篇微卫星
  • 2篇TAMARI...
  • 1篇遗传分化
  • 1篇植物
  • 1篇水青冈
  • 1篇水青冈属
  • 1篇塔里木盆地
  • 1篇盆地
  • 1篇种群
  • 1篇种群历史
  • 1篇种群遗传
  • 1篇种群遗传结构
  • 1篇微卫星引物
  • 1篇未来气候
  • 1篇未来气候变化
  • 1篇岭南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南林业科技...
  • 3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南京森林警察...
  • 1篇上海应用技术...

作者

  • 7篇姜小龙
  • 3篇徐刚标
  • 2篇刘会良
  • 2篇邓敏
  • 2篇苏志豪
  • 2篇李文军
  • 2篇卓立
  • 1篇王丽娜
  • 1篇雷耘
  • 1篇卢孟柱
  • 1篇潘伯荣
  • 1篇张明理
  • 1篇闫德民
  • 1篇康晓珊
  • 1篇李颖
  • 1篇郭飞龙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植物研究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塔里木盆地沙生柽柳(Tamarix taklamakanensis)遗传多样性被引量:3
2018年
沙生柽柳(Tamarix taklamakanensis)为中国特有种,是流动沙丘上最抗旱耐热的固沙造林树种,对荒漠化防治工作意义重大。筛选了7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SR)标记,分析了塔里木盆地沙生柽柳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尽管沙生柽柳呈片段化分布,物种水平上仍保持一定程度的遗传多样性,但居群的平均等位基因多样性较低;大多数居群经历了近期的瓶颈效应;自然居群被划分为4个遗传群体,分布于塔里木盆地腹地的群体内部有较强的基因流,但是位于盆地边缘的群体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居群大规模遭受瓶颈效应可能是等位基因多样性偏低的主要原因;繁殖体沿河道的补给可能使盆地腹地群体维持较高遗传多样性;地理隔离可能是盆地边缘群体分化的主要因素。
苏志豪卓立李文军刘会良康晓珊姜小龙
关键词:微卫星基因流遗传分化
北温带水青冈属的间断分布及其泛生物地理学解释被引量:7
2012年
水青冈属(FagusL.)在北温带呈间断分布,已发现的丰富的第三纪化石为讨论其起源和演化提供了证据。该文采用泛生物地理学的轨迹分析方法对水青冈属的分布进行了研究,试图分析水青冈属的分布格局,进而讨论其进化问题。结果表明,水青冈属在中国、日本、北美、欧洲的分布是完全间断的,没有一个共有轨迹连接它们,即使在毗邻的、且有植物亲缘关系的中国和日本,也没有一个共有轨迹连接。完全间断的轨迹对分析水青冈属的起源、演化和扩散学说,没有提供任何信息。仅有两条共有轨迹分别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分别代表了中国4种和日本3种水青冈属种类的连接,说明水青冈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扩散能力是有局限性的,仅在分化和多样性中心进行了一些分化和演化,整个属并未进行长距离的扩散,或者长距离扩散早已销声匿迹了,现代的分布格局完全是以间断为最主要特征的。间断分布的动力解释为古地中海西撤、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活动等地质历史事件,第三纪以来特别是第四纪冰期活动等气候波动,以及水青冈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喜温喜湿)。
王丽娜姜小龙雷耘张明理
关键词:水青冈属
长柄双花木种群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长柄双花木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探讨其种群演化历史,加深对该物种进化过程的理解,为其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15对能获得高多态性扩增产物的SSR引物,采用TP-M13-SSR技术检测长柄双花木全分布区12个自然种群261株个体的遗传多态性,应用Gene Marker软件进行基因分型,FSTAT估算遗传参数,ARLEQUIN进行分子方差分析,STRUCTURE对所有个体进行Bayesian聚类分析,Bottleneck检测种群遗传瓶颈效应。【结果】15个SSR位点共检测到12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8.6和3.5,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7和0.67;种群水平上,平均每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4和2.1,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5和0.43;私有基因丰富度和种群内近交系数分别为0.15和0.19。除道县种群外,其他种群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表现出杂合子缺失。种群间遗传差异极显著(P<0.001)。12个种群可归类为2个类群,大多数个体谱系清晰。在近期的进化过程中,种群遗传结构稳定,未经历遗传瓶颈事件。【结论】长柄双花木在物种和种群水平上,维持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较高的进化潜力。近期生境碎片化和遗传漂移对长柄双花木种群遗传多样性影响较小。种群间的自然屏障、气候变迁和人类干扰导致的种群生境碎片化,是其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和种群遗传结构的主要成因,这可为该物种遗传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孟艺宏徐刚标卢孟柱姜小龙郭飞龙
关键词:长柄双花木种群历史
未来气候变化对特有物种沙生柽柳分布格局的影响及其保护启示被引量:3
2018年
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特有珍稀植物沙生柽柳(Tamarix taklamakanensis)潜在适宜分布的影响,选用过去气候(1961—1990年)、2050年气候、2070年气候3种情景,利用Maxent模型模拟沙生柽柳潜在分布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沙生柽柳的适宜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库姆塔格沙漠、内蒙古阿拉善荒漠的西北部,最适宜的潜在分布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腹地及盆地东部的库木塔格沙漠地区;(2)与过去潜在分布范围相比,未来2050年和2070年气候背景下,沙生柽柳的最适宜潜在分布范围均有萎缩趋势;(3)影响沙生柽柳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最干季降水量、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最暖季降水量。
苏志豪潘伯荣卓立李文军刘会良姜小龙闫德民
关键词:气候变化潜在分布区
乌冈栎的潜在分布模拟及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了解物种的分布特征和动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乌冈栎(Quercus phillyraeoides)广布东亚亚热带,是常绿阔叶林的重要组成树种,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本研究根据乌冈栎134个分布点和9个环境变量,用MaxEnt预测、分析其在当前(1950—2000年)和未来(2060—2080年)气候下的潜在分布格局。综合利用百分比贡献率、置换重要值和刀切法检验气候因子对乌冈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潜在分布区与已知分布记录有很好的对应,最适宜分布区涵盖了中国东部、中国西南部及日本南部,占总适宜区的29.9%;最暖季度降水量和最暖月最高温对乌冈栎的潜在分布影响最大;未来随着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乌冈栎的潜在适宜分布区面积将逐渐减少,高度适宜区将锐减,特别东部沿海适宜区将逐渐丧失。本研究阐明了未来气候变化对乌冈栎潜在分布的影响,可为东亚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基础资料。
李颖李颖姜小龙邓敏
关键词:气候变化常绿阔叶林
基于简化基因组数据开发岭南青冈微卫星引物被引量:3
2020年
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在基因组中普遍存在,具有共显性、高多态性等特点,在群体空间遗传研究中应用广泛。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SSR的开发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岭南青冈(Quercus championii Benth)是中国南方常绿阔叶林的珍贵材用树种,对其分子标记的开发可促进岭南青冈的育种和种质保护。本研究基于4个岭南青冈个体的简化基因组序列进行SSR引物的开发。使用pyRAD软件分析显示:①每个个体中包含微卫星重复片段的序列在46000~84000条;②个体内聚类后得到的位点数在5500~24000;③个体间聚类后获得1158个一致性位点。在1158个位点中获得186个侧翼序列没有变异且重复碱基位于序列中间位置的位点。使用Primer Premier 5.0设计了25对引物,在来自3个群体的36个岭南青冈个体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7对引物能成功扩增,共获得106个等位位点,每个引物的等位基因数在2~12,平均为6.2。引物的期望杂合度和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19~0.88和0.11~0.76。本研究的引物开发方法具有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可应用于群体遗传学分子标记的开发。
宁馨姜小龙姜小龙邓敏
双花木属植物潜在分布区模拟与分析被引量:25
2019年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物种的分布范围。了解气候变化对濒危物种分布区的影响,是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双花木属(Disanthus Maxim.) 1种1变种,隶属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为东亚特有濒危物种和典型的中-日间断分布成分,在研究东亚植物区系地理演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研究基于双花木属植物19个当前居群分布点的气候变量,运用MaxEnt模型预测双花木属植物在末次盛冰期(约22000年前)、当前(1950—2000年)和未来(2060—2080年)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的结果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0.9999±0.0001)接近于1,表明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极高;气候变量贡献率和Jackknife检验评估的结果显示,制约双花木属植物分布的主导气候变量是最湿月降水量和最干月降水量。采用ArcGIS 10.0中的ArcToolbox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比较双花木属的分布动态,基于生境稳定性(N_(stab))、当前与其他时期分布区面积比(N_a)和扩张/收缩程度(N_e)的分析结果揭示,在双花木属植物进化过程中,分布范围经历了收缩过程;未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升高程度不同,其适生区呈现不同程度(30%—65%)收缩,特别是RCP 8.5气候情景下,我国武夷山山脉的潜在分布区有可能会丧失。探讨双花木属植物对不同时期气候变化的响应,重建冰期以来该属植物地理分布的变迁历史,分析限制其潜在地理分布的主导气候变量,可为双花木属植物保育措施的制定和东亚地区植物区系物种形成演化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孟艺宏徐璕姜小龙姜小龙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