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利杰

作品数:23 被引量:127H指数:7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CT
  • 3篇血管
  • 3篇医学影像
  • 3篇肿瘤
  • 2篇电机
  • 2篇多排螺旋CT
  • 2篇肾癌
  • 2篇阻塞性
  • 2篇阻塞性肺疾病
  • 2篇慢性
  • 2篇慢性阻塞性
  • 2篇慢性阻塞性肺...
  • 2篇疾病
  • 2篇肺疾病
  • 2篇肝癌
  • 1篇调节设备
  • 1篇定位器
  • 1篇动脉
  • 1篇断层摄影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机构

  • 20篇延安大学
  • 1篇天津医院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铜川市妇幼保...

作者

  • 20篇白利杰
  • 6篇杨润红
  • 5篇黄江
  • 4篇李建龙
  • 4篇陈鑫
  • 2篇文铁
  • 2篇闫军
  • 2篇王剑
  • 2篇张生军
  • 1篇冯谢敏
  • 1篇姚翠娥
  • 1篇王莉
  • 1篇姬星
  • 1篇郭佑民
  • 1篇常琦
  • 1篇王积贵
  • 1篇张民泽
  • 1篇景赟杭
  • 1篇韩炜
  • 1篇马霞霞

传媒

  • 3篇实用癌症杂志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国CT和M...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价值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分析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价值。方法对60例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门脉完全栓塞32例,不完全栓塞28例,分别占总数的53. 3%、46. 7%,完全栓塞患者胆丛、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率[56. 3%(18/32)、78. 1%(25/32)],均显著高于不完全栓塞患者[17. 9%(5/28),35. 7%(10/28)](P <0. 05);门脉栓塞患者胆丛、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率[40. 0%(24/60)、56. 7%(34/60)]均显著高于门脉高压患者(0、0)(P <0. 05);胆总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34例患者中,在侧支血管断面分布方面,左前象限13例,右前象限34例,左后象限4例,右后象限8例,分别占总数的38. 2%、100. 0%、11. 8%、23. 5%;动脉期扫描26例患者中,有动-门脉瘘11例,占总数的42. 3%。结论 128排螺旋CT诊断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具有较高的价值。
杨润红马霞霞白利杰
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的效果观察
2018年
目的观察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效果。方法对6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30)和单独放射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3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中位复发时间、中位生存时间、1年生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缓解率87. 5%(26/30)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73. 3%(22/30)](P <0. 05),中位复发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单独治疗组(P <0. 05),1年生存率23. 3%(7/30)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10. 0%(3/30)(P <0. 05),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3. 3%(16/30)和46. 7%(14/30)]差异不显著(P>0. 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实施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的效果较单独放射治疗好。
白利杰史磊冯谢敏杨润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双气相CT扫描平均肺密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基于计算机辅助测量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患者双气相CT平均肺密度(mean lung density, MLD)定量与肺功能(pulmonary function test, PF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2018年6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确诊COPD患者60例,进行深吸气末、深呼气末CT扫描,采用"数字肺"肺密度工具测量全肺及各个肺叶的MLD,并于1周内行PFT检查。分析COPD患者双气相MLD与PFT的相关性。结果吸气相全肺及各肺叶的吸气相MLD(MLDin)与PFT呈轻度正相关(P<0.05),呼气相全肺及各肺叶的呼气相MLD(MLDex)、全肺及各肺叶平均肺密度差(MLDex-MLDin)与PFT呈中-高度正相关(P<0.01),全肺及各肺叶平均肺密度比(MLDex/in)与PFT呈中-高度负相关(P<0.01)。结论双气相CT定量测量COPD患者MLD与PFT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全肺MLDex/in与PFT的相关性最好。
黄晓旗白利杰沈聪丁晖刘敏王积贵郭佑民王剑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T定量肺功能
一种医学影像投影设备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学影像投影设备,包括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立柱,两个立柱的顶部均开设有安装槽,两个安装槽内均滑动安装有螺纹柱,两个螺纹柱上均螺纹安装有第一链轮,两个立柱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一...
白利杰杨润红陈鑫
文献传递
增强CT扫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诊断肾癌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诊断肾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经临床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肾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别行肿瘤标志物检查、CT和增强CT扫描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独立进行,检查结果进行独立分析。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病理分型、分期准确性,并分析肾癌患者CT扫描影像学表现。结果肿瘤标志物检查在病理分期方面准确率均高于CT扫描检查,而CT扫描在检查病理分型准确率均高于肿瘤标志物检查。CT扫描影像学表现为2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增强扫描肾病症呈明显强化改变;17例肾下极局部轮廓外突,可见异常密度影,增强后皮髓交界期可见病灶明显强化,实质期呈等密度;12例肾轮廓明显增大,可见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10例伴肝、后腹膜转移,肾见软组织团块,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 CT和增强CT扫描影像学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增强CT扫描、肿瘤标志物检查在肾癌病理分型和病理分期方面准确性各有优势,二者联合检测对诊断肾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白利杰黄江沈美铖冯旭霞
关键词:CT肿瘤标志物肾癌
一种医学影像教学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学教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医学影像教学装置,针对现有的医学影响教学装置对成像胶片的固定效果较差、易出现皱褶导致观看和操作不便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底部四角均固定安装有万向轮,底座...
白利杰
一种医学影像胶片存储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学影像胶片存储装置,包括存储箱和循环箱,存储箱内设置有若干储存盒,储存盒滑动设置在存储箱内,存储箱内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进气管和排气管,进气管上设置有喷气口,排气管上设置有抽气口,进气管和排气管另一端均...
白利杰杨润红陈鑫
文献传递
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0例胃癌患者,分析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病灶大体形态、病灶强化程度及淋巴结CT影像学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蕈样型胃癌181例(78.70%),溃疡型胃癌24例(10.42%),息肉型胃癌18例(7.83%),弥漫型胃癌7例(3.05%)。胃癌诊断准确率为98.26%。弥漫型胃癌中没有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和中分化腺癌共占82.35%。CT大体形态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病灶平扫及动脉期CT值各分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及延迟期各分化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分化胃癌病灶的CT值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明显小于低分化和中低分化腺癌(P<0.05)。通过测量淋巴结短径CT共检出≥6 mm淋巴结556枚,≥8 mm淋巴结290枚,≥10 mm淋巴结229枚。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组织淋巴结平扫及三期增强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中低分化及低分化胃腺癌病灶的强化程度,高于高分化及中分化胃腺癌,强化峰值在静脉期和延迟期。
白利杰黄江李建龙
关键词:胃癌
核磁共振检查用定位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核磁共振检查用定位器,包括第二床体,所述第二床体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床体,所述第一床体的一端设置有激光器,所述激光器的底部设置有激光器安装座,所述激光器安装座与第一床体的连接处安装有激光器安装座固定螺栓,所述...
白利杰杨润红陈鑫
文献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胸部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方法:收集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5例COVID-19患者完整胸部CT资料,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持续随访胸部CT,每次胸部CT间隔2~7 d不等。重点分析每次CT图像上病灶的位置、数目、分布、形态、密度与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3~60岁。首次CT检查:1例(1/5)阴性,1例(1/5)仅左肺上叶单发,3例(3/5)双肺多发。病变位于肺外带3例(3/5),肺外带及中央1例(1/5)。磨玻璃影2例(2/5),磨玻璃影与网格状影1例(1/5),磨玻璃与斑片状实变影1例(1/5),伴随血管增粗4例(4/5),支气管充气征1例(1/5)。动态变化(病变演变)过程中磨玻璃影逐渐减少,实变影先增多后减少,纤维索条逐渐增多。入院第6~9天病变不同程度进展,形态多样。10~14 d后病变逐渐吸收。结论:COVID-19患者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动态变化有一定规律,掌握这些特点及规律对该病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景赟杭强跳刘青贾燕龙王雷文铁闫军韩炜白利杰王剑姬星
关键词:胸部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