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峰
- 作品数:23 被引量:117H指数:6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自体颅骨酒精贮存二期回植被引量:14
- 2003年
- 卞晓星杨贵平陈斌魏文峰陈红春
- 关键词:颅脑外伤颅骨修补
- M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及选择治疗方案中的价值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脑动脉瘤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MSCTA)对脑血管图像进行分析,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考标准,观察动脉瘤的有无、部位、形态、与载瘤动脉、分支及颅底骨结构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血肿的关系等,并测量瘤体、瘤颈的大小,计算瘤颈/瘤体比等参数,判断MSCTA的诊断可靠性及其对手术夹闭或栓塞治疗的适应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结果:36例患者中,DSA检出动脉瘤32个,MSCTA共检出动脉瘤34个,MSCTA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1.4%,阳性预测值为94.1%,阴性预测值为100%,准确性为87.2%,MSCTA的最大密度投影(MIP)法对脑动脉瘤瘤体最大纵径及瘤颈测量值与DSA测量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SCTA不仅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高,而且对脑动脉瘤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陈建平武洪林唐庆放魏文峰蒋磊
-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脑动脉瘤手术栓塞
- 颅内压监测对重型脑外伤手术患者预后的前瞻性研究
- 2016年
- 目的:观察有创颅内压监测(ICP)对重型脑外伤手术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102例重型脑外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ICP组和非ICP组。脑外伤术后,两组分别根据ICP值和临床症状及CT结果行阶梯式降颅压治疗。比较两组的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甘露醇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死亡率、GOSE评分、预后不良率。结果:两组的总住院时间、总体死亡率、GOSE评分及预后不良率无明显差异。与非ICP组相比,ICP组的ICU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甘露醇用量少,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根据术前GCS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分组(GCS3-5分)和高分组(GCS6-8分)。低分组行ICP监测可显著提高GOSE评分,降低预后不良率。高分组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ICP监测可显著减少甘露醇用量,降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改善重型脑外伤低分组的预后。
- 蒋文庆卞晓星金鹏魏文峰陈红春
- 关键词:颅内压脑损伤预后神经监测
- 3D-CTA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与介入治疗中的价值与体会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3D-CTA在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我科74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进行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的情况。结果 3D-CTA的动脉瘤发现率与DSA完全一致,而3D-CTA对动脉瘤的形态、位置、瘤颈、与周围的关系、尤其是与前床突的关系与术中所见完全一致,而且更清晰直观,明显优于DSA。对介入栓塞、手术入路及瘤夹的选择很有帮助。结论 3D-CTA能更好的了解动脉瘤的形态与周围的解剖结构,对确定动脉瘤的介入栓塞与手术方案比DSA有更好的参考价值。
- 卞晓星魏文峰袁雪松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手术介入CT
- 丁苯酞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循环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脑循环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8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丁苯酞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规治疗;丁苯酞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连续10 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脑CT灌注成像,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丁苯酞组患者的脑血流量(CBF)及脑血容量(CBV)水平显著提高,平均通过时间(MTT)显著降低(均P<0.05)。丁苯酞组患者在治疗后5 d和10 d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有效改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循环状况,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迟发性脑损伤。
- 金鹏蒋文庆蒋蔚魏文峰武洪林
- 关键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丁苯酞脑循环
- 颅骨片的保存与修复颅骨缺损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卞晓星杨贵平陈斌魏文峰陈红春
- 颅底骨折致难治性鼻出血的治疗——附3例报告被引量:1
- 2007年
- 卞晓星魏文峰陈红春刘平王奕青叶党华袁雪松
- 关键词:难治性鼻出血鼻腔填塞治疗颅底骨折DSA造影头部外伤内出血
- 改良T型乳胶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改良T型乳胶管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0年1月~2010年1月收治并行钻孔引流术(BHID)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共169例,其中用改良T型乳胶管引流的共91例,用侧孔橡皮管引流的共78例。结果改良T管组和侧孔橡皮管组的术后颅内积气积液和术后复发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颅内感染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改良T型乳胶管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陈斌卞晓星魏文峰袁雪松蒋文庆陈红春
-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
- 不同程度颅脑损伤血钾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的血钾变化规律。方法按入院时GCS评分分成重、中、轻(A、B、C)3组,另取无颅脑损伤的其他外伤为1组(D组)。患者入院时及以后每日检测血电解质及血糖、24h尿钾,连续3d,记录每天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入院时A、B、C、D组的低血钾发生率分别为56.3%、40%、15.6%、20%,24h后大部分均恢复正常。结论颅脑损伤病人伤后低血钾发生率与受伤程度成正比,伤情越重低血钾发生率越高。轻型颅脑损伤与其他损伤病人的血钾无显著差异。
- 卞晓星魏文峰陈红春杨贵平陈斌刘平
- 关键词:颅脑损伤血钾尿钾
- 脑外伤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与颅内压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研究重型脑外伤手术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与颅内压(ICP)之间的关系。方法 32例重型脑外伤患者均于术中放置ICP探头,术前及术后每12小时采集血清并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比较各炎症因子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记录每小时ICP值,以12h为周期,20mm Hg为基线,将该时间段超过20mm Hg的ICP差值累加,得到ICP的时间累积值(PTD-ICP20),将该值分别与该12h周期前(Pre)和后(Post)各炎症因子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血清IL-1β、IL-8及TNF-α均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本组患者的PTD-ICP20均值为(42.9±60.2)mm Hg/h。Pre-IL-8(r=0.554,P<0.05)、Pre-TNF-α、Post-IL-8及Post-TNF-α均与PTD-ICP20呈正相关(r=0.554、0.597、0.629、0.538,P<0.05)。结论血清IL-8及TNF-α可作为监测脑外伤患者ICP的生物标记物,对指导脑外伤诊治,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 蒋文庆卞晓星陈红春魏文峰金鹏
- 关键词:颅内压炎症细胞因子神经炎症生物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