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艳
- 作品数:43 被引量:228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预算内科研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二甲双胍通过调节AMPK/ERK通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和动脉粥样硬化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将C57/B6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油红O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动脉粥样斑块沉积面积比例以及主动脉组织中Ki67和α-SMA表达情况。CCK-8、划痕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以及单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通路和细胞骨架蛋白Pdlim5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小鼠主动脉动脉粥样斑块沉积面积比例、Ki67和α-SMA阳性细胞数、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ERK水平均降低,而AMPK、Pdlim5水平升高(P<0.05)。结论二甲双胍通过调节AMPK和ERK通路改善高脂饮食介导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和动脉粥样硬化。
- 李祎楠刘欣艳
- 关键词:二甲双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 斑蝥复方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94例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观察斑蝥复方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机理。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比较患者入组治疗前、后两个冬季的症状及治疗前、后Ig G、Ig A、Ig M、CR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咳嗽、咯痰积分及中医证候总分、急性发作次数、急性发作程度、感冒次数均降低,Ig G水平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气喘积分降低、Ig A水平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g M、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蝥复方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慢性支气管炎症状,起效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有关。
- 黄玮李彩荣陶玙婧张莉王锦俊余雪君刘欣艳
-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斑蝥穴位贴敷免疫功能
- 72例绿脓杆菌肺部感染的回顾与分析
- 2000年
- 目的:探讨绿脓杆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分析绿脓杆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药物敏感性。结果:(1)流行病学方面:患者年龄偏高(60岁以上患者占97.2%),以秋、冬季发病居多,且伴有多种基础疾病。(2)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黄绿色脓痰为常见症候群。(3)实验室检查表明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胸片示浸润性炎症和肺纹理增粗等为主的肺部感染的征象。(4)药敏试验因患者院内感染较多,致病菌呈多重耐药,但对环丙沙星,头孢二、三代抗生素较为敏感。结论:绿脓杆菌肺部感染的支气管肺炎改变较多见,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呈多样性,治疗上应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联合用药为佳。
- 刘欣艳顾宗元
- 关键词:绿脓杆菌肺部感染药物敏感试验药物疗法
- 祛瘀化痰汤联合针刺治疗痰浊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期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6
- 2019年
- 目的观察祛瘀化痰汤联合针刺治疗痰浊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痰浊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45例加用针刺治疗;治疗组51例加用祛瘀化痰汤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开始后1周及治疗结束后1周内心绞痛平均每日发作次数、平均每次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药总量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中医症状胸部疼痛、口唇瘀紫、舌绛红苔厚腻、舌下瘀络粗大黑紫及脉涩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结束后1周心绞痛平均每日发作次数、平均每次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药总量与本组治疗开始后1周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4周后胸部疼痛、口唇瘀紫、舌绛红苔厚腻、舌下瘀络粗大黑紫及脉涩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4周后各中医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周后TC、TG、LDL-C、hs-CRP、NT-proBNP及FIB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4周后各指标水平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瘀化痰汤联合针刺治疗痰浊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期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时间,减少硝酸甘油用量,改善中医症状,改善血脂代谢水平,降低hs-CRP、NT-proBNP及FIB水平,安全可靠。
- 李祎楠刘欣艳
- 关键词:心绞痛冠心病针刺疗法中药疗法
- 勺型形态高龄高血压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靶器官损伤关系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亚临床靶器官损伤代表着心血管疾病发展的中间阶段。本研究通过测试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在高龄高血压患者中,探讨靶器官损伤和AASI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老年科住院96例高龄(≥80岁)高血压患者资料,根据24 h动态血压勺型形态分为勺型曲线组(40例)和非勺型曲线组(56例),进行AASI测定,评估AASI、平均脉压与内生肌酐清除率、颈动脉内膜厚度、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测试AASI发现:①在所有高龄高血压患者中,24 h尿蛋白定量与AASI呈独立正相关(P<0.05)。②在勺型曲线高血压患者中,IMT与AASI呈独立正相关(P<0.01)。[结论]考虑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勺型曲线的影响,AASI在评估靶器官损伤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郭瑞敏李英梅刘欣艳杨根妹刘宗军金惠根韩敏余雪君
- 关键词: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动脉硬化动态血压高血压
- 克林霉素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83例疗效观察
- 2003年
- 顾宗元胡宏刘欣艳王磊
- 关键词:克林霉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药物评价
- 幽门螺杆菌“杀”不掉,咋办
- 2023年
- 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是啥在日常门诊诊疗过程中,常有患者问道:“医生,我杀幽门螺杆菌已经两三次了,怎么还是杀不掉,怎么办?”要聊这个话题,我们就要知道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现状。
- 王锦俊刘欣艳
- 关键词:门诊诊疗幽门螺杆菌
- 普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方法分析8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普伐他汀40 mg 24周前后的临床特征,并行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通过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分析血压参数的特点。结果用药前夜间平均SBP及脉压(PP)均显著高于用药后(P<0.05)。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IMT用药后为(1.334±0.145),显著低于用药前(1.554±0.234)(P<0.01);用药后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为(0.46±0.17),显著低于用药前(0.57±0.18)(P<0.05)。结论普伐他汀能有效降脂,改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效改善动脉硬化。
- 丘洪郭瑞敏李彩荣刘欣艳江蓓湖
- 关键词:动脉硬化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普伐他汀
-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与蛋白质和脂质代谢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尽早对疾病活动性和严重度作出准确评估,有助于及时、正确的治疗。目的:分析活动期UC患者蛋白质和脂质代谢指标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2年11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97例活动期UC患者和100名正常对照者,检测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DL-C),并分析与疾病活动性、严重度的关系。结果:活动期UC患者BMI、TP、ALB和TC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轻度活动期UC患者相比,重度和中度活动期UC患者ALB明显降低(P〈0.05),重度活动期TG明显降低(P〈0.05),中度活动期ApoA明显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TP与ESR相关(P〈0.05),ALB与ESR、CRP、CAI评分和Baron评分相关(P〈0.05),TC与Baron评分相关(P〈0.05)。结论:活动期UC患者易出现蛋白质和脂质代谢紊乱,TP、ALB、TC与疾病活动性相关;ALB与疾病严重度有关,可作为UC疾病严重度评价的客观指标之一。
- 刘闻莺刘欣艳余雪君陶玙婧杨根妹
-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疾病活动性疾病严重度蛋白质代谢脂质代谢
- STC-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研究宫颈癌中分泌蛋白斯坦尼钙调节蛋白1(stanniocalcin 1,STC-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Western印迹分析STC-1在宫颈癌细胞系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chemistr y,IHC)检测STC-1在宫颈癌和正常组织的表达,分析STC-1表达水平与宫颈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通过网上数据库初步探索STC-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宫颈正常上皮细胞Ect1/E6E7细胞株中几乎检测不到STC-1,宫颈癌细胞株中STC-1呈不同程度表达;IHC结果显示:STC-1主要在宫颈细胞的胞质和胞膜中表达,与匹配的癌旁正常组织相比,STC-1蛋白水平在宫颈癌组织中更高(P<0.05),并且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38);另外,通过对数据库中宫颈癌患者的样本分析发现:高表达STC-1的宫颈癌患者预后更差(P<0.01)。结论:STC-1表达与宫颈患者的总体存活负相关,STC-1可能具有预测宫颈癌患者预后生存时间的潜在价值。
- 丁晶晶刘欣艳
- 关键词:宫颈癌预后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