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静

作品数:11 被引量:120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8篇落叶松
  • 6篇土壤
  • 6篇人工林
  • 3篇兴安落叶松
  • 3篇土壤碳
  • 3篇理化性质
  • 3篇落叶松人工
  • 3篇落叶松人工林
  • 2篇多酚
  • 2篇多糖
  • 2篇有机碳
  • 2篇松林
  • 2篇土壤溶液
  • 2篇农田
  • 2篇理化性
  • 2篇落叶松林
  • 2篇木耳
  • 2篇皆伐
  • 2篇抗氧化
  • 2篇抗氧化活性

机构

  • 11篇东北林业大学
  • 3篇哈尔滨工业大...

作者

  • 11篇安静
  • 6篇王文杰
  • 5篇苏冬雪
  • 5篇邱岭
  • 5篇祖元刚
  • 5篇王洪岩
  • 4篇王振宇
  • 3篇李婷婷
  • 3篇刘冉
  • 3篇郑广宇
  • 2篇于震
  • 1篇张乃珣
  • 1篇刘东敏
  • 1篇张文天
  • 1篇王慧梅
  • 1篇张智
  • 1篇王芳
  • 1篇尹红丽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植物研究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食品科技

年份

  • 4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兴安落叶松林生物量、地表枯落物量及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林分生长的变化差异被引量:55
2012年
有关生物量碳随林分生长变化研究较多,而相关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林分生长变化研究较少且结论争议较大。通过对二者随林分生长变化差异的比较,旨在探讨是否可以通过简单林分生长指标来判断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分布区内139个样地的生物量与土壤碳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林龄是指示生物量碳累积的可靠参数。兴安落叶松个体大小(胸径、树高和单株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大不断增加,相关性显著(P<0.001),而林分生物量密度随林龄的增大呈线性上升(R2=0.2—0.6,P<0.001)。(2)地表凋落物量与林龄表现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前37a上升而后开始下降。地表凋落物量与林木大小、生物量密度均相关显著(R2=0.14—0.82,P<0.001),但与树高相关性最高,显示树高变化对于评价地表枯落物生物量可能更有效。(3)林龄、林木大小和林分生物量密度均与土壤不同层碳存在相类似的相关关系。深层土壤有机碳(>40cm)与林龄显著负相关(P<0.05),表层土壤有机碳有增加趋势(P>0.05),这使得0—40 cm与40—8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比值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1);与此类似,林木平均大小也与深层土壤有机碳显著负相关(P<0.05),而表层与深层有机碳储量比值随林木大小(胸径与树高)的增大也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但同时考虑林木个体大小和林分密度的林分生物量密度(地上和地下),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显著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评价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指标中,林龄、树高和胸径可能更优于较为复杂的生物量密度等指标。考虑到深层土壤较表层具有更长期的稳定性,这种表层与深层土壤有机碳比值的增加,意味着土壤碳有向表层积聚而深层减少的趋势,这可能使得土壤有机碳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如火灾等)的影响。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碳储量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规律明显,除了占�
王洪岩王文杰邱岭苏冬雪安静郑广宇祖元刚
关键词: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土壤有机碳
人工林和农田对东北地区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指标垂直分布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及其附近农田为研究对象,选取8组配对样地不同土层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结果发现:多数样地(8组中的7组)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林地高于农田37%,但深层(20~80 cm)农田高于林地8%~58%;土壤无机碳中所有样地平均显示林地高于农田(林地:1.33 mg·kg-1;农田:1.17 mg·kg-1);表层(0~20 cm)林地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多高于农田,平均高出20%和34%,而深层土壤中(20~80 cm)多表现为相反趋势,这使得0~80 cm土层平均林地(6%)<农田(4%)。0~20 cm土层多为林地pH值>农田,林地电导率、容重<农田,而深层多(4~5组样地)多表现为相反趋势,0~80 cm土壤平均显示pH值差异不大,农田电导率>林地约2.22μs·cm-1,而容重差异仅0.02 g·cm-3(1%)。上述结果说明,土地利用对表层和深层影响差异明显,甚至趋势相反,农田和林地土壤碳及相关理化指标发生了明显垂直分布特征变化。过分强调土壤表层而得出的农田使SOC大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的结论,在考虑深层土壤后能够明显降低上述数据的大小。这一发现说明需要同时考虑表层和深层土壤碳和氮等指标变化,以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安静王文杰王洪岩苏冬雪邱岭祖元刚
关键词:落叶松人工林农田理化性质
落叶松多酚与钙、锌离子螯合能力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使用X-5大孔树脂提纯落叶松多酚提取液,得到纯度为71.4%的落叶松多酚纯化物,比较了温度、pH和多酚与金属离子的质量比对螯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落叶松多酚与Ca2+和Zn2+螯合的最佳温度分别是50℃和60℃、pH值为6.0、质量比为30:1,此条件下金属离子螯合率依次为36.43%与47.51%。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方面,Zn2+螯合物较落叶松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略微提高;在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方面,金属离子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Ca2+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强于Zn2+配合物。
张智于震王振宇安静刘东敏
关键词:螯合反应抗氧化活性
落叶松林土壤溶液吸光度与土壤碳、氮含量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4个土壤深度100个样品14个波长(250、254、260、265、272、280、285、300、340、350、365、400、436和465 nm)土壤溶液吸光度值和土壤碳(可溶性碳DOC、全碳SOC)、土壤氮(可溶性氮DON、全氮SON)的测定,旨在探讨土壤溶液吸光度指示土壤碳氮指标的可行性及土壤深度对其可能影响。结论如下:(1)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吸光度值均随波长增加而指数下降,但表层土壤吸光度值较高,下降速度较快,较低波长更有利于区分表层和深层土壤溶液吸光度差异;和深层土壤相比,表层0~20 cm土壤SOC、DON和SON与不同波长吸光度有更好的相关性,但DOC与不同波长吸光度的相关性表层和深层差异较小;(2)250~300 nm的8个吸光度值具有高度相关性,它们在分析土壤溶液吸光度变化时具有等效性;基于所有数据的拟合分析发现,低波长(如254 nm)吸光度与土壤SOC、DON和SON相关性最高(R2=0.53~0.59),而更高波长(340 nm及以上)相关性明显降低。但DOC与254、340、365和400 nm吸光度相关性相差不大(R2=0.25~0.33)。这些发现说明,土壤溶液吸光度值,特别是低波长(250~300 nm)可以表征落叶松林土壤碳、氮相关指标的变化,但是需要考虑不同碳氮指标以及不同土层之间的差异。
苏冬雪王文杰邱岭王洪岩安静郑广宇
关键词:可溶性氮土壤全氮
落叶松林土壤可溶性碳、氮和官能团特征的时空变化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被引量:29
2012年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及其官能团特征在土壤碳、氮循环中作用非常重要。对25个不同年龄落叶松林样地、4个深度(0—20、20—40、40—60和60—80 cm)土壤DOC、DON、有机物官能团(芳香性、分子量和疏水性)特征指标(254、260、272 nm和280 nm的单位吸光度值SUVA:吸光度值/DOC含量)和土壤理化指标(土壤全碳SOC、全氮SON、pH值、电导率、容重)进行测定,旨在探究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指标相关关系。在空间尺度上,与SOC、SON一致,表层土壤DOC、DON多显著高于深层(P<0.05),但是4个单位吸光度值SUVA254、SUVA260、SUVA272和SUVA280均不存在差异(P>0.05);在时间尺度上,仅表层土壤DOC、SOC和SON随落叶松年龄显著线性增长(P<0.05),而深层DOC、SOC、SON、不同层土壤DON及各官能团指标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可见,土壤可溶性有机物内碳的累积(7 mg kg-1a-1)是SOC累积的一部分(762 mg kg-1a-1),但其DON及可溶性有机物芳香性比例、分子量大小及疏水性容量等官能团特征并未受落叶松生长时间以及土壤深度的显著影响。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这些官能团指标随土壤DOC含量增加而指数下降,深层土壤同时受DON显著影响。表层土壤DOC、DON与土壤SOC、SON、土壤电导率显著正相关(P<0.05),深层相关不显著(P>0.05),而官能团指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在各个土层均不显著,显示出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物的量,而不是官能团组成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而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物量对土壤理化性质不构成显著影响。对于从可溶性组分、官能团角度,分析落叶松人工林成长过程中土壤碳、氮时空变化具有科学意义。
苏冬雪王文杰邱岭王洪岩安静郑广宇祖元刚
关键词: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
人工林皆伐对土壤碳及相关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为了探讨东北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及皆伐过程中不同土层的土壤质量分数变化趋势,采用配对样地采样法选取边家沟、东方红、东山、带岭、大青川5组样地内立地条件和距离相近(100 m以内)的落叶松人工林及皆伐迹地,并对其土壤碳及相关理化性质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多数样地中皆伐导致不同土层的有机碳质量分数明显低于林地,0~80 cm土壤中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林地>皆伐迹地,差异约47%;对于土壤中的无机碳,尽管不同地区样地的结果差异较大,但总体来看,0~80 cm土层无机碳的质量分数皆伐迹地>林地,差异约10%(p<0.05);土壤全氮、碱解氮分布与有机碳变化一致,多数样地中人工林土壤氮高于皆伐迹地,0~80 cm土层中全氮质量分数林地高于皆伐迹地46%(p<0.05),碱解氮中林地高于皆伐迹地35%(p<0.05);从土壤pH值方面来看,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深层酸化较表层明显,皆伐迹地pH值高于林地,0~80 cm土层林地与皆伐迹地pH值差异显著(p<0.05);人工林0~80 cm土层的土壤电导率高于皆伐迹地49%(p<0.05),并且皆伐迹地土壤密度高于林地10%(p<0.05)。
安静王文杰王洪岩苏冬雪邱岭祖元刚
关键词:土壤碳理化性质
不同溶剂提取黑木耳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对不同溶剂提取的黑木耳多糖的抗氧化作用进行研究。[方法]以黑木耳为原料,提取出3种不同溶性的黑木耳多糖,通过黑木耳多糖对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能力,来评价3种不同溶剂提取的黑木耳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研究表明,3种溶剂提取的黑木耳多糖对自由基都有较好的清除作用。不同溶剂提取的黑木耳多糖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能力,且水提黑木耳多糖的抗氧化能力优于其他2种。[结论]研究可为人们寻求高效的抗氧化的功能性食品和药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李婷婷王振宇尹红丽刘冉张乃珣安静
关键词:黑木耳多糖抗氧化自由基
落叶松人工林、皆伐迹地及农田土壤碳及肥力的差异被引量:3
2013年
采集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皆伐迹地和农田不同深度土壤进行分析,以便确定森林皆伐、农田化过程中土壤碳及肥力变化及其垂直剖面差异。结果表明:1)4个地点林地0~20cm土层有机碳储量平均为93.0t·hm^-2,显著高于农田57%和皆伐地24%,而深层(20~80cm)农田土壤有碳储量均值大多高于林地和皆伐迹地(P〈0.05),但是后二者差异大多不显著;无机碳较有机碳低3个数量级,且与有机碳变化趋势相反,但对土壤碳收支影响较小。2)农田0~20cm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储量分别较林地低52%和65%(P〈0.05),较皆伐迹地低30%和86%(P〈0.05),但深层呈农田高于林地与皆伐迹地的趋势;农田0~20em土壤全钾储量高于林地39%(P〈0.05),深层差异呈变小趋势;不同土层及不同处理方式之间土壤全磷储量均未产生显著变化。3)农田0~20cm土壤密度显著高于林地(27%)(P〈0.05)和皆伐迹地(15%)(P〈0.05),但是深层差异不显著;不同土层林地、皆伐迹地和农田土壤pH值和电导率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合来看,不同处理对土壤的影响表层大于深层且差异明显,多数指标在农田、林地、皆伐迹地间变化趋势表层与深层不同甚至相反。
王文杰张文天安静王慧梅祖元刚
关键词:落叶松人工林皆伐迹地农田土壤碳
黑木耳多糖对大豆蛋白乳化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研究了经不同方法提取后的黑木耳多糖(酸提、碱提、醇提、水提多糖)对大豆蛋白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离心沉淀率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多糖添加量、pH、离子强度下,水提多糖和碱提多糖能够显著改善大豆蛋白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酸提多糖和醇提多糖次之。四种多糖在模拟豆奶体系中,均能够提高豆奶的稳定性。总体来说,多糖添加量为0.18%,水提、酸提、醇提多糖在pH4.0,碱提多糖在pH10.0时,离子强度在0.4~0.6mol/kg时,离心沉淀率最低,豆奶稳定性最佳。
安静王振宇刘冉于震李婷婷尹红力
关键词:多糖大豆蛋白稳定性乳化活性
壳聚糖对红松幼苗多酚积累和抗氧化防御酶的诱导作用被引量:5
2014年
为探究壳聚糖诱导促进红松(Pinus koraiensis)多酚合成的生理调控机制,以红松幼苗为实验材料,在DCR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壳聚糖,诱导8天后测定多酚和原花青素的含量,筛选有利于多酚积累的最佳的壳聚糖浓度。随后测定最佳浓度壳聚糖诱导下红松幼苗中多酚物质积累量、防御酶活性和多酚合成途径关键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50–200mg·L–1壳聚糖可以有效地提高多酚和原花青素的积累量。壳聚糖浓度为100 mg·L–1时诱导效果最佳,多酚积累量可以达到(9.91±0.68)mg·g–1鲜质量,是对照组的1.64倍;原花青素积累量可以达到(2.52±0.11)mg·g–1鲜质量,是对照组的1.53倍。100mg·L–1壳聚糖诱导下红松幼苗防御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合成关键酶(苯丙氨酸转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迅速做出响应,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壳聚糖能够显著地激活红松幼苗的防御反应和苯丙烷代谢途径,从而促进抗氧化物质多酚的合成与积累,有利于提高红松幼苗的抵抗力。
刘冉王振宇李婷婷王芳安静
关键词:壳聚糖防御酶系多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