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蒲
-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无锡市中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87例药物性肝损害用药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致病药物以及药物治疗情况,以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对2005—2011年某三级医院87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以纳差、乏力、黄疸和腹部不适为主。87例中,中草药及中成药引起者31例,占35.63%;抗菌药物引起者13例,占14.94%;心血管药物引起者11例,占12.64%。还原型谷胱甘肽及甘草酸二胺作为治疗用药在临床上使用较多。药物性肝损害治疗用药分析显示,四联及四联以上用药者57例,占65.51%;硫普罗宁超剂量用药占58.33%(35/60);复方甘草酸苷溶剂选用不当占22.73%(5/22);门冬氨酸钾镁溶剂用量偏小占62.50%(20/32)。87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10例,占11.49%;好转74例,占85.06%;未愈3例,占3.45%。结论:部分中草药及中成药、抗菌药物、心血管系统用药存在较强肝毒性。药物性肝损害治疗中,临床医师宜控制联合用药品种、单次剂量,选用适当溶剂及溶剂用量。
- 袁蒲
-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中成药合理用药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与优势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分析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与优势。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1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126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对照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干预组加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1个月后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中医证候积分(3.17±0.2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1±0.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96.83%,61/63)显著高于对照组(84.13%,5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痞满"范畴,病机为肝气犯胃或者肝胃不和,柴胡疏肝散加减可改善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有和胃降逆、疏肝理气之效。
- 袁蒲
-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 血清miR-124和miR-20a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清中miR-124和miR-20a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确诊为胃癌的患者92例及慢性胃炎患者83例。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miR-124和miR-20a的表达水平。运用SPSS软件,采用ROC曲线对该两种miRNAs对胃癌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根据ROC曲线确定这两类血清miRNA诊断胃癌的阈值,计算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并与癌胚抗原(CEA)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胃癌患者血清中miR-124显著低于慢性胃炎患者(P<0.05);而胃癌患者血清中miR-20a的应答水平则明显高于慢性的胃炎患者(P<0.05)。胃癌患者血清miR-124、miR-20a表达水平均与肿瘤临床分期相关(P<0.05),均与患者性别、年龄、饮酒史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胃癌发生与性别、年龄和饮酒史没有关系,血清miR-20a(OR=1.387,95%CI 1.144-5.102)、miR-124(OR=0.655,95%CI 0.283-0.821)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发生相关。联合miR-124和miR-20a诊断胃癌的AUC(95%CI)为[0.907(0.867~0.948)],明显优于癌胚抗原[0.739(0.667~0.810)]、miR-124[0.859(0.807~0.911)]和miR-20a[0.761(0.691~0.830)](P均<0.05)。结论血清中miR-124和miR-20a的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张晓玲袁蒲张征波王小云
- 关键词:胃癌
- 自拟清肝和胃汤治疗96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自拟清肝和胃汤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原发性BR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铝碳酸镁+多潘立酮治疗;治疗组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自拟清肝和胃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30d。治疗前后比较:14组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苦水症状疗发作频率及程度(按无、轻、中、重度分别记0、1、2、3分);2比较治疗后的总有效率;3治疗前后观察内镜下胃体胆染情况。[结果]1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89.6%)、对照组(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苦水症状的缓解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内镜下胆染程度:2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治疗组改善程度不及对照组(P<0.05),提示传统西药在抑制胆汁回流和中和胆汁方面中更具优势。[结论]原发性BRG多以肝胃不和、胆腑郁热为主证,自拟清肝和胃汤临床疗效肯定,能够明显缓解饱胀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 袁蒲周敏颍
- 关键词: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