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淑香

作品数:10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滨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肝硬化
  • 2篇乙肝
  • 2篇护理
  • 2篇干预
  • 2篇传染
  • 1篇代偿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紊乱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单核细胞增多
  • 1篇单核细胞增多...
  • 1篇低血压
  • 1篇低血压休克
  • 1篇低血压休克期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干预
  • 1篇心理健康
  • 1篇心理健康状况
  • 1篇休克

机构

  • 10篇滨州市人民医...
  • 1篇滨州医学院附...

作者

  • 10篇王淑香
  • 4篇张东兰
  • 4篇张志刚
  • 4篇郑翠玲
  • 4篇翟德翠
  • 2篇解淑叶
  • 2篇郭洪平
  • 2篇李秀丽
  • 1篇李红霞
  • 1篇韩笑峰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滨州医学院学...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06
  • 1篇200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5
2012年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患者为住院患者作为病房组,进行护理干预,另50例患者为门诊患者作为门诊组,对2组在治疗前后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进行生活质量的测评,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病房组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得分范围在5—7分的患者例数明显多于门诊组。结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可对其生活质量及疾病的治疗效果产生显著的改善作用。
解淑叶王淑香翟德翠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护理干预生活质量护理
探讨MRI与B超对子宫及附件肿块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及附件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盲法对71例(138个病灶)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的子宫及附件肿块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 MRI)和B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RI和B超对肿块定位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比较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13个直径0.5~1.5 cm的子宫肌瘤MRI检出12个而B超漏检10个;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MRI为77.54%、95.92%和85.17%,B超为55.27%、92.86%和70.7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恶性肿瘤分期的准确性MRI达90%。结论对子宫及附件肿块的定位诊断MRI和B超均有较高价值,但对直径﹤1.5 cm的子宫肌瘤MRI检出率明显高于B超。定性诊断和恶性盆腔肿瘤的分期MRI远优于B超,但MRI尚存在价格高、扫描时间长、实时性较差及对某些肿瘤的组织定性仍有一定限度等缺点。
郭洪平李红霞王淑香
关键词:子宫肿瘤子宫附件疾病
心理干预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抑郁状态的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李秀丽王淑香韩笑峰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期抑郁状态心理干预
慢性乙肝患者行为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对慢性乙肝患者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并分析慢性乙肝患者行为特征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临床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216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调查评估。分析慢性乙肝患者行为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行为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情况。结果216例慢性乙肝患者SCL-90评分结果显示,其总分明显高于常模;EPQ评分结果显示,患者的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人格稳定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常模,而精神质评分明显低于常模;对SCL-90量表中的9个项目与EPQ量表中的4个项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内向-外向与强迫、抑郁、焦虑、恐惧、偏执5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精神病肚4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慢性乙肝患者的行为特征与其D理健康状况具有相关性,行为特征发生变化,心理健康状况也发生相应变化。
王淑香解淑叶郭洪平
关键词:慢性乙肝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并发肝损害的相关因素,为IM并发肝损害发生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共纳入175例IM儿童患者,按照其是否发生肝损害分为两组,其中85例并发肝损害为病例组,90例未并发肝损害为对照组,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年龄≥6岁、男性、病程、病情(累及器官≥2个)、发热时间、最高体温、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CD4+、CD8+,CD4+/CD8+、EB病毒.衣壳抗原EBV-CA-IgM抗体阳性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6岁、男性、病程、病情(累及器官1〉2个)、发热时间、最高体温、WBC、CRP、CD8+、抗EBV-CA-IgM抗体阳性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与IM并发肝损害呈正相关,而CD4+、CD4+/CD8+与IM并发肝损害呈负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情(累及器官≥2个)、CDs+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D4+高、CD4+/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病情(累及器官≥2个)、CDs+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D4+高、CD4+/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保护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积极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可以使用免疫调节剂等对上述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
张东兰王淑香张志刚翟德翠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LOGISTIC模型肝损害
2010年滨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临床治疗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调查手足121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治疗进展,从而为及时控制疫情,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滨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住院的1680例手足口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在5~9月,6~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1—5岁,占住院病例数的83.93%。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58:1。散居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托幼机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EV71阳性率最高,占65.3l%。结论手足口病发病与年龄、季节密切相关。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生率高,部分病例病情凶险易导致死亡,但及早识别重症病例,优化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手足口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张东兰王淑香张志刚郑翠玲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继发糖代谢紊乱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继发糖代谢紊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8d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75g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结果分为三组[糖耐量正常组(NGT组)、糖耐量异常和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组(IGR组)、糖尿病组(DM组)],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和病毒载量等项目。结果(1)DM组、IGR组与NGT组比较,年龄、腰围、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M组与IGR组比较,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随着糖代谢异常加重,NGT组、IGR组以及DM组的HBsAg、HBeAg和前s1抗原阳性率均逐渐升高(均P〈0.05)。结论体质量指数和乙型肝炎病毒载量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继发糖代谢紊乱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与继发糖尿病的发生率正相关,但性别、年龄、血脂与继发糖代谢紊乱的发生率相关性不明显。
张东兰郑翠玲王淑香张志刚
关键词:肝炎乙型肝硬化糖代谢紊乱
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监护被引量:2
2002年
王淑香郑翠玲
关键词:护理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监护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脾切除术后肝功能异常的乙肝肝硬化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乙型肝炎肝硬化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乙型肝炎病程的后期阶段,此期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脾功能亢进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表现为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三系减少.脾切除术可以短期改善三系减少情况,但远期疗效不佳.乙肝病毒存在和不断复制是乙肝肝硬化病情不断进展的重要因素,治疗的关键在于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1].因此我们对脾切除术后肝功能异常的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张东兰张志刚王淑香郑翠玲翟德翠
关键词:脾切除术后拉米夫定乙肝肝功能异常
传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通过对传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调查,探究医务人员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为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对传染病科46名医务人员调查记录每天洗手次数、洗手方式等,用棉拭法采集每名医务人员手部细菌样本,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师平均每日实际洗手次数(10.6±1.8)次,护士平均每日洗手次数(26.5±3.2)次,平均每日洗手次数护士明显多于医师(P<0.05);护士洗手的合格率63.3%高于医师的31.3%(P<0.05);在接触患者前和无菌操作前,医师的手部暂居菌含量均高于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触患者环境后护士手部暂居菌含量高于医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手部细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人葡萄球菌,带菌率分别为54.35%、41.30%、21.74%、19.57%。结论传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较差,护士的手卫生优于医师,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医务工作者手卫生的执行情况,降低医院感染。
王淑香翟德翠李秀丽
关键词:手卫生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