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思
-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BCT影像学评估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的稳定性研究
- 雷杰秦思思傅开元
- CBCT评估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正颌术后髁突再吸收
- <正>目的:采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正颌术后髁突骨质的影像学变化,探讨该类患者正颌术后髁突骨质的再吸收。方法:选取201...
- 雷杰秦思思傅开元
- 文献传递
- CBCT影像学评估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的稳定性
- 秦思思雷杰傅开元
- 锥形束CT评估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正颌术后髁突骨质再吸收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采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评价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正颌术后髁突骨质影像学变化,探讨该类患者正颌术后髁突骨质稳定性。方法选取2013~2015年,诊断为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伴牙颌面畸形并接受正颌手术,术前观察至少一年且髁突骨质稳定的患者48例,共计85侧髁突。采用CBCT评估术后3月、半年、一年的髁突骨质情况,比较术前髁突表面光整或不光整,以及术后即刻的髁突位置等因素对正颌术后髁突骨质情况的影响。结果术后3个月髁突骨质再吸收率16.67%,显著性低于术后半年(39.76%)、一年者(54.84%),虽然大多数患者术前均表现为髁突表面光整,但术后仍有较高的再吸收率(半年:42.03%;一年:56.86%)。正颌术后即刻髁突后移位或后下移位组,术后半年(60.61%)、一年再吸收率(76%)显著性高于髁突前移位或前下移位组(半年:22.22%;一年:23.08%)。结论 (1)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正颌术后半年和一年髁突骨质再吸收率较术后3月显著增高;(2)即使术前髁突表面光整者(稳定期),正颌术后髁突骨质再吸收的风险并不会降低;(3)正颌术后即刻髁突位置可能与正颌术后髁突再吸收有关。一般来说,髁突向前、前下移位与髁突向后、后下移位相比,后者更容易出现骨质破坏。
- 秦思思雷杰傅开元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正颌手术锥形束CT
- CBCT影像学评估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的稳定性
- <正>目的:采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伴咬合紊乱(牙颌面畸形)患者的髁突骨质稳定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2...
- 秦思思雷杰傅开元
- 文献传递
- 锥体束CT影像评估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髁突骨改变的稳定性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 通过评价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改变,探讨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伴牙(牙合)面畸形患者的髁突骨改变的稳定性.方法 选取2007年至2012年初诊为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伴咬合紊乱/牙(牙合)面畸形且有半年/1年追踪资料的患者共113例,其中103例为双侧病变,10例为单侧病变,共计216侧关节,年龄10~40岁,平均年龄(20.6±6.0)岁.获取CBCT影像资料评估随访半年和/或一年后髁突骨质改变情况.结果 初诊时髁突表面光整者,半年后骨改变进展率为25.6%,一年后为23.5%,无统计学差异(P>0.05).髁突表面不光整者,半年后骨改变进展率为45.6%,一年后为29.2%,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髁突表面光整者,骨质较为稳定.相反,髁突表面不光整者,半年内骨改变进展可能性较大,一年后骨质趋向稳定.
- 雷杰秦思思傅开元
- 关键词:锥体束CT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