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玉娟

作品数:17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细胞
  • 13篇儿童
  • 10篇白血
  • 10篇白血病
  • 9篇淋巴
  • 9篇急性
  • 7篇淋巴细胞
  • 7篇淋巴细胞白血...
  • 6篇预后
  • 6篇急性淋巴细胞
  • 6篇急性淋巴细胞...
  • 6篇急性淋巴细胞...
  • 3篇预后分析
  • 3篇染色
  • 3篇染色体
  • 3篇微小残留病
  • 3篇粒细胞
  • 3篇儿童急性
  • 3篇费城染色体
  • 2篇血细胞

机构

  • 17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7篇薛玉娟
  • 15篇张乐萍
  • 12篇左英熹
  • 11篇陆爱东
  • 10篇贾月萍
  • 6篇王毓
  • 5篇吴珺
  • 3篇程翼飞
  • 2篇曾慧敏
  • 1篇丁晶
  • 1篇秦炯
  • 1篇曾超美
  • 1篇刘捷
  • 1篇张林

传媒

  • 5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pro-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究儿童pro-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o-B-AL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64例年龄<18岁的pro-B-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以及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pro-B-ALL患儿占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6.23%(64/1028)。64例患儿中男35例,女29例,中位确诊年龄7.0(范围0.4~16.0)岁,其中≥10岁和<1岁者分别占39%和6%,中位初诊白细胞计数25.5(范围0.4~831.9)×10^9/L,其中≥50×10^9/L者占35.9%。MLL-r阳性是最常见的分子遗传学异常(34%,22/64),常伴CD22、CD13低表达和CD7高表达,其中MLL-AF4阳性者常伴CD33低表达。64例患儿中位随访时间60.0(范围4.9~165.3)个月,5年总生存(OS)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5±5)%和(78±5)%。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3个月微小残留病≥0.1%是影响pro-B-ALL患儿5年OS率和E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pro-B-ALL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初诊时的免疫抗原、分子遗传学异常及化疗3个月微小残留病水平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薛玉娟陆爱东王毓贾月萍左英熹张乐萍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生物学特征预后儿童
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报道并文献学习
薛玉娟程翼飞张乐萍
伴FANCA基因1-6号外显子缺失的范可尼贫血1例
薛玉娟左英熹张乐萍
环孢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临床分析
探讨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epatitis-associated aplastic anaemia,HAAA)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我科确诊的3例HAAA患儿的临床资料...
左英熹薛玉娟张懿敏张乐萍
关键词:儿童患者环孢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血小板生成素临床疗效
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薛玉娟吴珺左英熹贾月萍陆爱东张乐萍
22例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探究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7年8月我科收治的22例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 rank检验.
薛玉娟陆爱东吴珺左英熹贾月萍张乐萍
关键词:小儿患者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预后分析
微小残留病在TCF3/PBX1^(+)的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
2023年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TCF3/PBX1^(+)的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不同治疗阶段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一致性及检测结果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64例TCF3/PBX1^(+)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FCM和PCR方法在治疗d33和d90对64例患儿的同期骨髓标本进行MRD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4例患儿中男37例,女27例,中位年龄8(0.8-16.0)岁,完全缓解(CR)率为100%,其中1疗程CR率为98.4%(62/63);随访期内共12例患儿出现复发,中位复发时间16.9(5.3-46.3)个月,总体中位随访时间77.2(1.0-184.8)个月,5年总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2.8%±4.7%和75.0%±5.4%。化疗3个月时(d90),2种方法检测MRD结果的一致率为98.4%,相关Kappa值为0.792(P<0.001),一致性明显高于诱导化疗后(d33)的一致率(76.7%)及相关Kappa值(0.328);诱导化疗后(d33),MRD-FCM-组的5年EFS率(79.3%±5.3%)明显优于MRD-FCM+组(40.0%±21.9%)(P=0.028);MRD-PCR+组和MRD-PCR-组的5年OS率及EFS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D-FCM-/PCR-组的5年EFS率(85.4%±5.5%)明显优于MRD-FCM+/PCR+组(40.0%±21.9%)(P=0.026)。结论:在儿童TCF3/PBX1~+B-ALL中,采用FCM和PCR方法检测的MRD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是巩固化疗期(d90)的一致性更高。诱导化疗后(d33)的MRD水平是影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应用FCM方法于d33进行的MRD检测结果与预后明显相关。
薛玉娟陆爱东王毓贾月萍左英熹张乐萍
关键词:微小残留病流式细胞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儿童
微小残留病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中的意义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在微小残留病(MRD)指导治疗下,不同时间点MRD水平在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17例初诊B-ALL患儿在治疗第15、33、90及180天MRD水平,并探究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417例患儿中,男240例、女177例,中位年龄5.0(3.0~10.0)岁,中位生存时间44.0(33.7~56.2)月,3年总生存(OS)及无事件生存(EFS)率为(90.9±1.4)%和(85.2±1.7)%。417例患儿中,第15、33、90和180天4个时间点分别有336、415、414、414例接受了骨髓MRD检测。治疗第15天,MRD≥10%组的3年OS及EFS率均低于其他MRD水平组;治疗第33天,MRD≥1%组的3年OS及EFS率均低于其他MRD水平组;第90天或180天,MRD≥0.1%组的3年OS及EFS率均低于其他MRD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WBC)≥50×109/L组3年OS及EFS率均低于WBC<50×109/L组,3个时间点MRD均阴性组的3年OS及EFS率均高于3个时间点MRD至少1次阳性组,高危组的3年OS及EFS率均低于标危和中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分析显示,第33天MRD≥0.1%和第180天MRD≥0.01%均是影响OS和EF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B-ALL患儿治疗第33和180天的MRD水平是提示预后的敏感指标。连续监测MRD在儿童B-ALL的治疗中至关重要。
薛玉娟陆爱东王毓贾月萍左英熹张乐萍
关键词:微小残留病流式细胞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儿童
母亲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对新生儿的影响
2022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母亲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41例患CML孕妇及其分娩的36例新生儿和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孕妇所分娩的36例新生儿进行对照研究,分析母亲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对新生儿的影响。结果 母患CML新生儿存活率为100%。与母体健新生儿相比母患CML新生儿早产(22.2%对5.6%)、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19.4%对0)及需转诊至新生儿科治疗率(30.6%对5.6%)更高(P均<0.05)。母妊娠期暴露于药物与未暴露于药物新生儿相比,先天畸形(4.8%对6.7%)、早产(23.8%对20%)、小于胎龄儿(14.3%对6.7%)和围生期缺氧(28.6%对13.3%)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转入新生儿科住院的11例母患CML新生儿平均住院时长为(9.6±4.5)天,其中1例发生血小板减少,无白细胞减少及贫血者;生化检查ALT升高1例,AST增高2例。结论 患CML母亲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其绝大部分新生儿预后良好。
丁晶肖一涵薛玉娟付洁刘捷秦炯曾超美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妊娠化疗新生儿
一例儿童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并发噬血细胞综合症报道附文献学习
薛玉娟张乐萍程翼飞陆爱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