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洪捷敏

作品数:1 被引量:28H指数:1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序贯
  • 1篇序贯联合
  • 1篇阳性
  • 1篇阳性慢性乙型...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疗效
  • 1篇疗效预测
  • 1篇慢性
  • 1篇慢性乙型
  • 1篇慢性乙型肝炎
  • 1篇聚乙二醇干扰...
  • 1篇聚乙二醇干扰...
  • 1篇聚乙二醇干扰...
  • 1篇类似物
  • 1篇核苷
  • 1篇核苷(酸)类...
  • 1篇干扰素
  • 1篇干扰素Α
  • 1篇肝炎

机构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解放军第一一...

作者

  • 1篇陈少隆
  • 1篇张文宏
  • 1篇范平
  • 1篇修自力
  • 1篇邵凌云
  • 1篇李国军
  • 1篇林琪
  • 1篇洪捷敏

传媒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年份

  • 1篇2014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水平对核苷(酸)类似物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预测被引量:28
2014年
目的观察长期核苷(酸)类似物(NUC)治疗未达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停药标准的HBeAg阳性CHB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F)-α-2a联合治疗的疗效,并探讨HBeAg/HBsAg消失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接受NUC治疗≥1年未实现病毒学或血清学应答的HBeAg阳性CHB患者,加用(peg—INF)-α-2a联合治疗48周,记录治疗12周和24周时HBV血清学标志物等指标值,停药后随访24周。以加用peg—INF的时间点定义为基线,探讨基线HBsAg水平和治疗过程中HBsAg下降程度对HBeAg/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确定基线HBsAg水平对联合治疗后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Cox回归模型用于分析与联合治疗后HBeAg/HBsAg消失相关的因素;计算每个变量的风险比(HR),并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peg—INF-α-2a停药24周后,50例患者HBeAg消失,占60.2%;27例HBeAg血清学转换,占32.5%;23例HBsAg消失,占27.7%;12例HBsAg血清学转换,占14.5%。基线HBsAg%1000IU/mL的11例患者均HBeAg消失,与基线HBsAg1000-3000IU/mL(共12例,8例HBeAg消失;HR=0.215,95%CI:0.078~0.591;P=0.003)和〉3000IU/mL(共60例,31例HBeAg消失;HR=0.251,95% CI:0.120~0.526;P=0.000)的患者比较,更易实现HBeAg消失。结论对于长期NUC治疗未取得病毒学或血清学应答的患者,加用peg—INF-α-2a时的血清HBsAg水平对HBeAg和HBsAg消失具有预测价值。基线HBsAg%1000IU/mL者,联合治疗后可获得高HBeAg和HBsAg阴转率;而HBsAg〉1000IU/mL(包括HBsAg〉3000Iu/mL)者,联合治疗12周时的HBsAg较基线下降水平可预测HBeAg/HBsAg的阴转。【
李国军喻一奇范平邵凌云陈少隆洪捷敏修自力林琪李昌水张文宏
关键词: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SAG定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核苷(酸)类似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