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丹

作品数:5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保健
  • 3篇保健网
  • 2篇药学
  • 2篇药学监护
  • 2篇医药
  • 2篇用药
  • 1篇点评
  • 1篇队列研究
  • 1篇药品
  • 1篇药物
  • 1篇药物相关
  • 1篇医嘱点评
  • 1篇他汀
  • 1篇普伐他汀
  • 1篇前瞻性队列
  • 1篇前瞻性队列研...
  • 1篇肿瘤
  • 1篇肿瘤科
  • 1篇卒中
  • 1篇卒中患者

机构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延边大学

作者

  • 5篇吕丹
  • 4篇李玲
  • 3篇瞿慧君
  • 2篇张萍
  • 2篇陈清清
  • 2篇胡学谦
  • 1篇杜丹萍
  • 1篇朱彩凤
  • 1篇谢红娟
  • 1篇金昭
  • 1篇李琴

传媒

  • 2篇中国药师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药房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磺化聚醚醚酮-他汀缓释系统促进骨修复的作用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索磺化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他汀缓释系统对骨损伤的修复效果,及对成骨和H型血管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颅骨损伤模型;构建磺化PEEK(SP)-普伐他汀(Pra)和SP-辛伐他汀(Sim)局部缓释系统;将不同浓度梯度的SP、SP-Pra 0.16 mg/mL、SP-Sim 0.55 mg/mL、SP-Sim 1.1 mg/mL、SP-Sim 2.2 mg/mL 5组材料植入小鼠颅骨骨缺损处,8周后取材,micro-CT检测样品周围骨再生情况,CD31和EMCN荧光双染分析样品周围骨特异性H型血管表达。结果磺化PEEK可实现他汀药物的有效负载。micro-CT结果显示:SP-Sim 1.1 mg/mL组及SP-Sim 0.55 mg/mL组材料植入组新骨再生厚度显著高于其他3组小鼠,未负载药物的SP组新骨再生厚度最低。免疫荧光检测发现,SP-Sim 1.1 mg/mL组小鼠植入物周围颅骨中CD31和EMCN双阳性H型血管明显可见,而SP组及SP-Pra 0.16 mg/mL组未观察到典型的H型血管。结论 SP-他汀缓释系统在实现骨再生治疗的同时可优化SP材料的成骨性能,机制可能与其对骨H型血管的保护作用相关。
吕丹孙莹霄欧阳丽萍李玲王鲁萍廖赟
关键词:普伐他汀
我院2011-2012年病区用药医嘱点评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通过对我院病区用药医嘱的点评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我院病区用药情况,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从我院2011-2012年所有出院病历中,每月随机抽取30份病历,共计720份,分析用药的合理性,将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结果:病区用药医嘱合理率从2011年的54.44%上升到2012年的70.83%;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1年的64.44%下降到2012年的53.61%;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从2011年的57.33%上升到2012年的61.66%。结论:我院2012年病区用药的合理性比2011年有所提高,临床药师在医院住院患者合理用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杜丹萍谢红娟吕丹瞿慧君朱彩凤
关键词:病区点评用药
运用PCNE分类体系对癌痛患者麻醉镇痛药物的处方分析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运用欧洲医药保健网分类系统(PCNE)分类体系,点评分析癌痛患者麻醉药品处方使用现状,以促进麻醉镇痛药物处方的合理使用。方法:分析2017年1~12月入住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的处方数据,对麻醉镇痛药物处方中药物相关问题(DRPs)进行分类汇总。结果:2017年1~12月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住院患者115人次,麻醉镇痛药物处方共321张,其中DRPs发生数为55例。问题类型主要集中在"治疗安全性",占所有DRPs的72.3%。按原因分类统计,"药物选择"导致DRPs的比率最高,占63.2%,其次为"剂量选择",占20.6%。结论:麻醉镇痛处方规范合理仍有待提升。根据PCNE分类体系的解析,需要加强与临床医生反馈现有的医嘱问题;开展癌痛患者的宣教;进一步对调剂药学人员进行麻、精药品知识培训,强化对麻醉镇痛药处方用药的监管。
张萍廖赟吕丹陈清清瞿慧君叶明功李玲
关键词:麻醉药品处方点评
欧洲医药保健网分类系统在肿瘤科药物相关问题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通过欧洲医药保健网(Pharmaceutical Care Network Europe,PCNE)分类系统在临床病例中的实践,探讨PCNE分类系统在肿瘤科药物相关问题的中的应用。方法:采用8.0版PCNE分类系统对肿瘤科两例病例进行药学监护,对发生的药物相关问题(drug related problems,DRPs)的类型、原因、干预、干预接受程度及DRPs状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通过PCNE分类系统的梳理,从性质上明确DRPs,能科学、系统地对其分析及干预,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药学监护,同时更全面地记录了临床药师工作。结论:临床药师以PCNE分类系统为依托,建立完善的药学监护系统,精确分析DRPs,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同时提高临床药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吕丹李玲胡学谦廖赟
关键词:药学监护合理用药
运用PCNE分类系统对COPD和脑卒中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被引量:25
2018年
目的:本研究是中国临床药师首次将欧洲医药保健网分类系统(PCNE)应用于COPD和脑卒中患者的药学监护,探索解决药物相关问题(DRPs)的闭环管理模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结果)。方法:前瞻性收集某院2017年8月1日—2017年11月11日诊断为COPD或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简单反馈组和药师主导的信息干预组(简称信息干预组),依据PCNE分类,分析DRPs的数量、问题类别、原因、干预、转归和涉及药物等因素的差异。结果:(1)纳入病例791例(简单反馈组379例,信息干预组412例);(2)DRPs发生数:信息干预组125例,简单反馈组25例,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DRPs易发生于肝、肾功能不全(41.6%)及住院天数>15 d(26.5%)患者;(3)DRPs问题主要涉及治疗安全性(71个)和治疗有效性(46个);原因主要为药物选择错误(80个);药师干预中:医生层面147个(118个为药师主动干预);药物层面131个;患者层面30个。干预接受率92.6%,其中88.1%干预完全执行。(4)DRPs涉及药物主要为质子泵抑制剂和辅助用药。结论:建立在信息系统基础上的PCNE分类系统可帮助临床药师更有效地发现COPD和脑卒中患者的DRPs,实现药学服务数据系统化的收集、分类、归纳和评估,有助于药学监护记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将为DRPs数据库建设提供模块化管理思路。
瞿慧君廖赟张萍金昭李琴陈清清吕丹胡学谦叶明功李玲
关键词:药学监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