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俊
-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对比增强高分辨率MRI评价大脑中动脉斑块的时程变化与脑脊液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 2023年
- 目的:探究对比增强高分辨率MRI评价大脑中动脉斑块的时程变化与脑脊液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联合两次球囊内皮剥脱术,在45只新西兰白兔的主动脉中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7只兔子继续相同的饮食,而18只兔子除了饮食外还接受了吡格列酮(10 mg/kg口服)。36只动物接受了18F-FDG-PET/CT,45只动物在基线、治疗开始后1个月和3个月接受了DCE-MRI。同时,监测脑脊液代谢参数。成像完成后进行主动脉组织学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8F-FDG-PET/CT检测到对照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升高(P<0.05),而治疗组SUV值稳定。DCE-MRI检测到吡格列酮组的曲线下面积(AUC)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脑脊液IL-6和TNF-α含量、载脂蛋白B密度以及氧化磷脂密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滑肌肌动蛋白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到SUV和IL-6以及AUC和TNF-α之间存在强正相关(分别为r2=0.86,P<0.05和r2=0.66,P=0.004)。结论:18F-FDG-PET/CT和DCE-MRI无创地证明了吡格列酮对粥样斑块的抗炎作用,并可分析大脑中动脉斑块的时程变化与脑脊液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两种成像方式均可监测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变化,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胡宇恒赵文超童俊刘茹夏雨荷
- 关键词:脑脊液动脉斑块
- CT与MRI影像在诊断脊柱结核方面的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CT与MRI影像在诊断脊柱结核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5年3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脊柱结核患者106例作为研究资料,依据诊断方法分组各53例,分别行CT检查和MRI检查,观察两种影像特征及诊断准确率。结果:CT诊断和MRI诊断骨质椎间盘损伤、椎旁肿块准确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MRI诊断硬膜囊肿、脊膜强化、韧带扩散等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诊断,而钙化检出率则低于CT诊断,P <0.05;CT诊断可观察到椎骨的骨质损伤,表现出不规则或圆形骨质缺损,边缘毛躁;MRI诊断T1WI为中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若累及全椎体则可观察到椎体楔形变。结论:在脊柱结核诊断中采用影像学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且MRI较CT诊断效果更好,但为确保经济性,最好采用两者联合诊断方式。
- 王辉唐晨虎童俊陈新
- 关键词:CT检查MRI检查脊柱结核
- 核磁成像技术在脊柱结核早期诊断中应用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究1.5T核磁成像技术(MRI)在脊柱结核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1例确诊为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开展1.5T MRI检测和数字平片(DR)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手段对病变显示率差异,同时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价值差异。结果(1)61例患者出现侵犯颈椎者4例(6.56%),出现胸椎病变10例(16.39%),出现腰椎段病变30例(49.18%),胸腰椎段病变13例(21.31%),出现骶椎病变3例(4.92%)。病变者中有2例为单个椎体受累,有11例出现2个椎体受累,有48例显示出现3个及以上椎体受累。(2)1.5T MRI对脊柱结核各种病变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显著优于DR检测(P<0.05),而在脊柱畸形方面,两种检测方式的敏感性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脊柱结核DR和MRI影像学表现差异较为明显,MRI对脊柱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有助于明确病变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对开展外科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童俊胡宇恒王志楠王辉
- 关键词:脊柱结核
- 应用MSCT诊断胸壁结核及临床手术指导价值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应用MSCT诊断胸壁结核及临床手术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9例胸壁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检查所得结果进行诊断分析及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99例患者中,MSCT检查发现胸壁肿块81例,占81.82%;软骨、骨破坏65例,占65.66%;病灶内钙化43例,占43.43%;"蟹足样"窦道37例,占37.37%;肋骨破坏35例,占35.35%;病变位于胸壁软组织者51例;脓腔出现在肋间以及肌里,并且中间有窦道相通呈哑铃型病变者37例;43例患者液化区周围以及脓腔壁出现钙化。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且随访3年无1例复发。结论 MSCT检查可清楚显示胸壁结核的影像学特点,根据相关组织病变之间的关系,可为临床上手术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导,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王辉王睿唐晨虎卢海波童俊王晓娣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手术治疗胸壁结核
- 基于MRI影像特征、定量参数构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效果的评估模型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究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特征、定量参数构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治疗效果的评估模型。方法选取我院RA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治疗,于治疗3个月后评估疗效,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94例)与无效组(26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MRI影像特征(骨侵蚀、骨髓水肿)、定量参数[容积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血浆容积(fractional plasma volume,Vp)、血流灌注参数(flow,F)、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surface,PS)]、血清标志物[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水平,分析MRI影像特征、定量参数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评价MRI影像特征、定量参数对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MRI骨侵蚀、骨髓水肿评分、K^(trans)、Vp、F、PS低于治疗前,有效组MRI骨侵蚀、骨髓水肿评分、K^(trans)、Vp、F、PS低于无效组(P<0.05);血清CCP抗体、RF水平低于治疗前,有效组血清CCP抗体、RF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MRI骨侵蚀、骨髓水肿评分、K^(trans)、Vp、F、PS差值与血清CCP抗体、RF水平差值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MRI骨侵蚀、骨髓水肿评分、K^(trans)、Vp、F、PS差值是RA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方程:3.175-1.058×骨侵蚀评分差值-0.842×骨髓水肿评分差值-0.894×K^(trans)差值-0.606×Vp差值-0.952×F差值-1.014×PS差值;MRI骨侵蚀、骨髓水肿评分、K^(trans)、Vp、F、PS差值单独评估疗效的AUC分别0.816、0.719、0.769、0.803、0.828、0.778,联合评估疗效的AUC为0.924,95%CI:0.862~0.965,敏感度为88.46%,特异度为87.23%,优于各指标单独评估价值。结论MRI检查骨侵蚀、骨髓水肿影像特征、K^(trans)、Vp、F、PS等定量参数联合�
- 童俊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影像特征
-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MRI表现(附26例分析)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阶段颈部结核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手术证实的颈淋巴结结核患者的临床、MRI及病理学资料。结果累及单侧颈部10例(其中单发4例),双侧16例(均为多发)。根据病理颈部淋巴结结核MRI表现可分为4型:Ⅰ型(n=9)为结核结节及肉芽肿形成;Ⅱ型(n=12)为淋巴结干酪样坏死;Ⅲ型(n=17)为淋巴结包膜坏死;Ⅳ型(n=19)为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破溃并向周围侵犯。22例同时具有多个病理阶段表现。结论 MRI能准确反映颈部淋巴结结核不同病理阶段的特征,值得应用。
- 王辉丁长青郝苏荣唐晨虎童俊陈新
-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结核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