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爱娟
-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15耶鲁/哈佛研讨会“益生菌的应用共识意见”解读被引量:1
- 2016年
- 随着微生态学研究的兴起,益生菌等微生态制剂种类逐渐增多,在肠道菌群相关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对益生菌产品的临床效果都进行了循证评价并制定了应用指南或共识意见.耶鲁大学微生态领域的专家们先后于2005、2008及2011年组织了研讨会并制定更新了益生菌的应用共识意见,供医师在选择药物时参考.2015年第4届耶鲁/哈佛大学研讨会更新了这一共识意见[1](以下简称共识).新的共识为益生菌菌株的选择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意见.现就该共识意见的发布背景、要点作一解读.
- 薛爱娟黄瑛
- 关键词:益生菌微生态学微生态制剂循证评价
- Cdc42在消化道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7年
-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 42,CdcA2)在消化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维持等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研究结果表明Cdc42参与消化道的发育及先天性肠道疾病、炎症性肠道疾病、感染性肠道疾病甚至消化道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病,但是目前关于其引起发病的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明确,为消化道各种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唐文娟薛爱娟
- 关键词:肠道发育消化道疾病
- 益生菌在儿童炎症性肠病的应用被引量:3
- 2017年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随着人们对肠道微生物在IBD发病中认识的加深,益生菌在儿童IBD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但目前仍缺乏高质量证据确证益生菌菌株疗效,指导临床对益生菌菌种、摄入方式、剂量等进行选择。现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发挥治疗作用存在菌株特异性,且在诱导UC缓解、维持UC缓解以及预防贮袋炎方面的效果更为明显,但益生菌诱导CD、维持CD缓解和预防CD术后复发的效果并不理想。
- 薛爱娟黄瑛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益生菌儿童
- 儿童食道异物特点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总结儿童食道异物特点及并发症,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2018年4月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食道异物患儿临床特点。根据内镜诊断将患儿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88例患儿,年龄(0.4-13.1)岁,男女比例1.6:1。男女童食道异物年龄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4)。食道异物以硬币居多(47.7%),多滞留于食道上段(63.6%)。18例患儿出现异物相关并发症,以食道溃疡最为常见(10/18)。异物类型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2。电子胃镜取食道异物成功率为97.7%(86/88),取异物平均用时为(116.2±83.4)秒。结论:儿童食道异物多样,以硬币最为常见;异物类型与并发症发生相关。
- 吴婕薛爱娟唐子斐
- 关键词:电子胃镜食道异物儿童
- 肠道早期菌群演变和干扰因素被引量:1
- 2017年
- 人体是万亿微生物的寄居地,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在长期的共同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一个互利、共生的稳态系统。肠道共生菌群不仅参与构成肠道屏障,抵御病原菌,在宿主的营养代谢、生长发育、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肠道血管形成、
- 薛爱娟黄瑛
- 关键词:肠道屏障微生物群生长发育相互作用
- 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治疗作用被引量:8
- 2016年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群在IB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近年来益生菌广泛应用于IBD治疗。大量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益生菌治疗IBD的疗效主要体现在对UC和贮袋炎的治疗,对CD的疗效不明确。益生菌治疗IBD可能通过促进肠道微生物群平衡、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及营养物质代谢等途径。
- 薛爱娟黄瑛
- 关键词:益生菌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