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宸 作品数:234 被引量:1,368 H指数:17 供职机构: 东南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PVP术中骨水泥注射位点与其血管性渗漏及疗效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骨水泥血管内渗漏是导致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严重并发症肺栓塞的主要原因,如何减少血管性渗漏的发生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通过观察PVP术中采用不同注射位点时骨水泥渗漏的发生,从而探讨其对骨水泥血管性渗漏发生的影响。方法: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P VP治疗6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男18例,女48例;年龄56~92岁,平均71.2岁;均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共71个椎体,根据骨水泥的注射位点不同分为两组:A组,36个椎体在PVP术中注射位点定于椎体的下二分之一;B组,35个椎体在PVP术中注射位点定于椎体的上二分之一。根据术中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X线观察骨水泥血管性渗漏及术后中远期疗效进行两组间的对照研究。结果:71个椎体共11个椎体发生血管性渗漏。A组2个椎体发生骨水泥血管性渗漏,渗漏率为5.56%;B组9个椎体发生骨水泥血管性渗漏,渗漏率为25.76%,且A组在骨水泥的注入量及术后远期疗效要优于B组,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注射位点位于下半椎体时能降低骨水泥血管性渗漏发生风险,且术后中远期疗效更佳。 钱卫庆 尹宏 薛俊伟 刘畅畅 王宸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电磁导航髓内钉结合克氏针阻挡钉技术治疗下肢长骨骨折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价电磁导航髓内钉联合克氏针阻挡技术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价值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6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66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导航组采用电磁导航、克氏针阻挡技术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常规组采用常规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结果]导航组远端锁钉一次成功率为100%,常规组为8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远端锁钉时间(7.0±2.3 vs 11.2±3.9)min、手术时间(89.0±9.2 vs 105.5±9.2)min、骨折复位后成角度数(包括冠状位、矢状位)、住院天数(10.2±2.3 vs13.9±3.7)d和骨折愈合时间(86±10 vs 120±12)d方面,导航组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下肢长骨骨折使用电磁导航技术结合克氏针阻挡钉技术进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牛洋 陈辉 王宸 王运涛 芮云峰 赵松 李贺关键词:电磁导航 交锁髓内钉 长骨骨折 下肢 骨碎补总黄酮对骨关节炎兔膝软骨MMP-1、MMP-3和TIMP-1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研究中药骨碎补总黄酮对前交叉韧带切断(ACLT)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MMP-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CLT4周组、ACLT8周组、骨碎补总黄酮4周组、骨碎补总黄酮8周组,每组6只,分别处理并给药后于实验第4、8周处死动物,对比各组大白兔股骨髁关节软骨的大体改变,行常规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形态,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监测关节软骨中MMP-1、MMP-3及TIMP-1的表达。结果:ACLT造模4周后可见软骨退变,8周时退变进一步加重,不同造模时期软骨退变大体评分有统计学意义。假手术组MMP-1、MMP-3、TIMP-1的表达较低,ACLT组较假手术组表达增高,且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升高;骨碎补总黄酮组较同期ACLT组表达降低。结论:MMP-1、MMP-3、TIMP-1在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导致组织学退变的原因之一。中药骨碎补总黄酮对上述三项指标有抑制作用,对骨关节炎的防治有积极作用。 周荣魁 陈昌红 李贺 王宸 段继强关键词:骨关节炎 骨碎补总黄酮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 新西兰大白兔 尼古丁对大鼠髌腱肌腱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体外尼古丁对大鼠髌腱肌腱干细胞(tendon-derived stem cells,TDSCs)的细胞活力、细胞早期凋亡以及肌腱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吸烟导致肌腱病变以及损伤肌腱延迟愈合的潜在细胞学发病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取8周龄SD大鼠的髌腱,I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获得单个有核细胞,以最适密度(50个/cm2)进行接种,细胞呈克隆样生长,获得原代TDSCs。基础培养细胞至第3代,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尼古丁培养基(10-7 M,10-6 M,10-5 M,10-4 M和10-2 M)干预,对照组继续采用基础培养基(0M)培养。处理6 h、24 h、48 h和72 h后分别应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尼古丁对TDSCs体外存活的影响,72h后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尼古丁对TDSCs体外早期凋亡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肌腱相关基因Col1a1和Scx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不同浓度的尼古丁干预下,TDSCs的细胞活力呈下降趋势,呈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浓度高于10-4 M时作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TDSCs早期凋亡(Annexin V+/PI-)的数量随着尼古丁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Col1a1和Scx的m RNA表达水平均降低,浓度高于10-5 M时作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尼古丁可抑制大鼠髌腱TDSCs的细胞活力,导致TDSCs早期凋亡,同时抑制TDSCs中成肌腱分化转录、细胞外基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吸烟导致肌腱病变以及损伤肌腱延迟愈合的潜在细胞学发病机制。 张昕 芮云峰 王宸关键词:尼古丁 延迟愈合 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头置换假体高度的控制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估利用大结节骨折片复位的方法,确定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头置换假体高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符合肱骨头置换指征19例,男7例,女12例;左侧8例,右侧11例;年龄58~84(71.5±5.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8(7.9±4.3)d。根据Neer分型,3部分骨折伴脱位2例,4部分骨折17例,其中伴肱骨头脱位6例,肱骨头劈裂2例。19例采用组配式肱骨头假体,在手术过程中,试复位肱骨大结节骨折块,确定肱骨大结节顶点到肱骨标记点的距离,以此距离作为假体高度的标准。术后1年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状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9例均获随访,时间12~58(31.9±14.2)个月。测量手术后上臂长度26~32 cm,双侧比较误差<0.5 cm。术后3个月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术后1年Constant-Murley评分(80.8±8.9)分,UCLA评分(27.9±4.8)分。术后1年患者满意度89.5%(17/19)。结论: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头假体置换手术过程中,试复位肱骨大结节骨折块,确定肱骨大结节顶点到肱骨标记点的距离,以此距离确定假体高度,方法简单准确,临床效果良好。 陈为民 张学军 王卫军 王宸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 外科手术 显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预后的因素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技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515例MED手术治疗患者进行远期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MacNab疗效评定,分析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因素对远期疗效的影响。结果 312例患者获得最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年。随访末期ODI评分平均7.5分,优良率73.7%;MacNab指数显效247例,有效62例,无效3例,显效率79.2%;两种评价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MED术后远期ODI评分和MacNab指数均与患者的年龄、病程及病变节段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满意,高龄、病程长、多节段病变是影响MED远期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 李永刚 陆军 韦继南 张学军 谢凌寒 吴小涛 王宸 滕皋军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复合电纺纤维膜促进肩袖愈合的实验研究 目的:肩袖损伤是肩部最常见的软组织损伤之一。肩袖修补术后腱-骨连接处胶原纤维再生不良,形成瘢痕愈合,生物力学强度下降,往往导致肩袖再撕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有利于胶原形成和血管再生,局部应用已证实可在早期... 赵松 芮云峰 陈辉 王宸关键词:肩袖损伤 BFGF PLGA 腱-骨愈合 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被引量:25 2001年 目的 分析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总结 487例行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并发症。 结果 术中并发症大多发生在早期开展的 5 0例中。并发症包括 :术中硬脊膜撕裂 8例 (占 1.6 4% ) ;马尾神经损伤 1例 (占 0 .2 1% ) ;脊神经根损伤 1例 (占 0 .2 1% ) ;镜下止血困难改开放手术 3例 (占 0 .6 2 % ) ;椎间盘炎 1例 (占 0 .2 1% )。 结论 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与术者经验有直接关系 ,早期并发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 ,而后期并发症少见。 吴小涛 陈辉 卜星平 齐新生 王宸关键词:经椎板间隙入路 内窥镜 髓核摘除术 并发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海兰G-F20治疗症状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前瞻性单臂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干涉性开放单臂多中心试验设计评价海兰G-F20(欣维可®)注射治疗症状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患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合格受试者237例,接受连续3次隔周关节腔内注射2 ml海兰G-F20。在给药后第8周、第12周、第26周,对受试者进行膝关节检查并对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Universities(WOMAC),患者对目标膝关节的整体评价(patient global assessment,PTGA)、研究者对患者疾病的整体评价(clinical observer global assessment,COGA)问卷调查进行评估。结果注射海兰G-F20后,232例受试者在第8周、12周、第26周时目标膝关节行走痛评分均值较基线期都显著降低。其中给药后第26周时,主要观察指标目标膝关节行走痛(WOMAC A1)评分均值较基线期显著降低33.0±17.71(x-±s),(P<0.0001)。与基线期比较,降低幅度达59%。此外,第26周时受试者目标膝关节的疼痛程度(WOMAC A)、僵硬程度(WOMAC B)和关节功能(WOMAC C)评分均值较基线期显著降低121.5±77.2、36.6±39.8、358.4±270.5(P<0.0001)。受试者PTGA和COGA在第8周、第12周和第26周时的分布相对于其在基线期时的分布变化差异有统计意义,说明受试者自评或研究者评价受试者的总体状况随试验进行不断改善。共66例(27.8%)受试者发生不良事件(AE),其中9例(3.8%)受试者发生了与治疗相关的AE。整个试验期间,无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SAE),无死亡病例。结论使用海兰G-F20,患者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关节功能都得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其中关节行走痛的改善程度具有临床意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海兰G-F20治疗的临床副作用少,严重程度低,患者耐受性好。 宣梁 杨惠林 薛庆云 严世贵 勘武生 王宸 朱振安关键词:骨关节炎 透明质酸 膝关节 晚期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滑膜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成骨分化 被引量:9 2013年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是组织工程中常用的种子细胞,而来源于人膝关节滑膜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能否作为骨组织修复与再生中合适的种子细胞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目的:观察晚期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的潜能,对所诱导细胞的成骨特性进行鉴定。方法:无菌条件下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晚期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腔内获取滑膜组织,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获得有核细胞。以最适密度接种(200个有核细胞/cm2),挑选单细胞克隆,筛选出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基础培养基培养,传至第3代时改换为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抗坏血酸的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培养。结果与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滑膜间充质干细胞早期可形成葵花样细胞集落,克隆样生长。传代至第3代,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形态均一。滑膜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呈典型的"铺路石样"成骨细胞形态,诱导至第7天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表达也在诱导7 d时达最高峰;诱导21 d茜素红染色可见大量钙结节形成;同时反转录PCR检测到Ⅰ型胶原、Runx2、骨结合蛋白和骨桥蛋白的表达在诱导后增加,21 d时表达最高。从晚期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分离获得的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所诱导生成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特性。提示滑膜间充质干细胞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在骨组织的再生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芮云峰 林禹丞 陈辉 王宸关键词:干细胞 滑膜组织 间充质干细胞 膝关节 成骨诱导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