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会涛

作品数:11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7篇干细胞
  • 5篇间质干细胞
  • 4篇间质
  • 3篇乳腺
  • 3篇肿瘤
  • 2篇蛋白
  • 2篇凋亡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乳腺癌
  • 2篇肾损
  • 2篇肾损伤
  • 2篇顺铂
  • 2篇顺铂诱导
  • 2篇脐带
  • 2篇脐带间质干细...
  • 2篇胃癌
  • 2篇细胞凋亡
  • 2篇腺癌

机构

  • 8篇江苏大学
  • 4篇连云港市第一...
  • 3篇江苏大学附属...
  • 2篇江苏大学附属...

作者

  • 11篇徐会涛
  • 8篇钱晖
  • 6篇周颖
  • 5篇许文荣
  • 4篇杨晋
  • 3篇陶洋
  • 3篇彭秀娟
  • 3篇王梅
  • 3篇张欢欢
  • 2篇毛飞
  • 2篇吴惠毅
  • 2篇朱伟
  • 2篇沈俐
  • 2篇赵崇晖
  • 2篇顾红兵
  • 2篇王冰莹
  • 2篇李伟
  • 1篇许晓蒙
  • 1篇严永敏
  • 1篇张玲

传媒

  • 3篇江苏大学学报...
  • 2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C-MSCs和癌组织来源microRNA在胃癌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联合研究胃癌微环境细胞胃癌间质干样细胞(gastric cancer-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like cells,GC-MSC)、胃癌组织、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赵崇晖王梅徐会涛沈俐张玲钱晖许文荣
文献传递
上皮细胞间质样转化相关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2011年
目的:研究上皮细胞间质样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相关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23例胃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中介导EMT发生的转录因子Slug、Twist以及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胃癌组织这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23例胃癌患者的大多数胃癌组织中Slug、Twist和E-钙黏附蛋白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癌组织中Slug与Twist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56,P<0.01);而E-钙黏附蛋白与Slug、Twist的表达无相关性(r=0.03,P>0.05;r=-0.09,P>0.05)。结论:Slug、Twist可能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环节。
陶洋王梅顾红兵彭秀娟赵崇晖徐会涛陈瑜钱晖
关键词:SLUGTWISTE-钙黏附蛋白胃癌
乳腺癌间质干细胞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影响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迁移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间质干细胞(BC-MSC)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取乳腺癌患者术后切除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健康人骨髓标本,采用组织贴壁法,加入成骨、成脂诱导液诱导分化,分离培养BC-MSC、乳腺癌旁间质干细胞(BCN-MSC)和健康人骨髓间质干细胞(BM-MS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收集BC-MSC、BCN-MSC与健康人BM-MSC培养48 h的上清液,分别用于培养MCF-7细胞,分别为BC-MSC组、BCN-MSC组、BM-MSC组,对照组为常规培养的MCF-7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各组MCF-7细胞的增殖能力,平板克隆实验检测MCF-7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CF-7细胞白细胞介素(IL)6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基因(E-cadherin、vimentin、snail)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CF-7细胞p-STAT3、E-cadherin、vimentin、snail蛋白的表达,Luminex液态芯片技术检测不同间质干细胞(MSC)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将IL-6中和抗体加入BC-MSC培养上清中,用上清培养MCF-7细胞(BC-MSC+IL-6中和抗体组),检测MCF-7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及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成功分离BC-MSC、BCN-MSC、BM-MSC;BC-MSC表面CD29、CD44、CD90阳性表达,CD14、CD34、CD45阴性表达,符合MSC特征。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BC-MSC组、BCN-MSC组和BM-MSC组培养48 h的MCF-7细胞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31±0.02、0.54±0.03、0.43±0.02和0.42±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52,P<0.05);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4组每个平皿克隆数分别为(180±9)个、(439±17)个、(319±16)个和(306±1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2.70,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4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6.5±1.0)个、(23.2±2.4)个、(16.0±1.3)个和(14.8±2.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44,P<0.05);qRT-PCR检测显示,4组IL-6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7±0.11、13.7
周颖徐会涛张欢欢张楚郑萍杨晋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STAT3转录因子细胞增殖上皮-间质转化
间质干细胞通过调控miR-92b修复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BM-MSCs)修复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以6 mg/kg顺铂的剂量经腹腔注射大鼠体内,24 h后经尾静脉输注BM-MSCs(BM-MSCs组)或PBS(PBS组),以未注射顺铂者作为正常对照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BM-MSCs对肾损伤的修复情况;体外培养NRK-52E细胞并经顺铂作用6 h后,继续培养48 h(顺铂组)或与BM-MSCs共培养48 h(细胞组),未用顺铂处理的NRK-52E细胞作为对照组;qRT-PCR检测其miR-92b及其靶基因PTEN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其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BM-MSCs组的肾小管蛋白质管型明显少于PBS组,肾小管结构明显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BM-MSCs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131.0±14.4)个]明显高于PBS组[(42.2±6.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8,P<0.01);qRT-PCR结果表明,体内试验中,与正常对照组miR-92b和PTEN基因的表达水平(1.11±0.78,1.01±0.21)相比,PBS组分别为4.64±1.06和0.6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MSCs组分别为2.27±0.81和1.1±0.1,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体外实验中,与阴性对照组miR-92b和PTEN基因的表达水平(1.12±0.77,1.02±0.13)相比,顺铂组分别为7.64±0.72和0.58±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细胞组分别为4.38±0.50和1.15±0.23,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顺铂组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0.96±0.18)相比,细胞组p-Akt蛋白表达水平为2.1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M-MSCs能够修复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可能通过下调miR-92b发挥作用。
周颖徐会涛李伟杨晋钱晖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骨髓间质干细胞
Tim4基因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建立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域分子4(T cells immunoglobu lin-and muc in-dom ain-contain ing mole-cu le 4,Tim4)基因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实时RT-PCR)的检测方法,探讨Tim4基因在消化道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方法:构建包含Tim4基因片段的标准质粒,通过RT-PCR,实时RT-PCR等检测并比较Tim4基因在37例胃癌组织、19例结直肠癌组织与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建立的Tim4基因定量检测方法准确可靠;在37例胃癌组织中,26例癌旁组织Tim4基因表达量高于对应癌组织(26/37),且在26例癌旁组织高表达的样本中,18例(69.2%)胃癌癌旁组织与癌组织表达比率大于2;在19例结直肠癌中12例癌旁组织表达高于对应的癌组织(12/19),其中癌旁组织高表达率(大于2)为75.0%(9/12)。结论:成功建立了检测Tim4基因的实时RT-PCR方法,Tim4基因在结直肠癌和胃癌的癌组织中表达呈低趋势,这为深入探讨Tim4基因与肿瘤的关系提供了实验基础。
钱晖彭秀娟许晓蒙顾红兵王梅徐会涛陶洋徐三荣许文荣
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直肠癌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来源的突变细胞株与肿瘤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丁小青钱晖朱伟严永敏毛飞徐会涛许文荣
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检测及意义
2011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6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浆标本,以60例体检健康者作健康对照,ELISA法测定血浆中BMP7水平。结果 56例结直肠癌患者中,35例术前血浆BMP7平均含量为115.2 pg/mL,升高率为62.5%;6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未检测到BMP7升高率异常。两组间血浆BMP7升高率有显著性差异(χ2=37.5,P<0.01)。检出BMP7异常的35例结直肠癌患者,有14例同时进行了血浆CEA检测,其中6例(42.9%)高于正常参考值。而在21例BMP7正常的结直肠癌患者中,7例标本CEA检测均在正常值范围。结论 BMP7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其升高率明显高于CEA,敏感性为62.5,特异性为100%,可作为结直肠癌诊断的辅助指标。
张庆玲陶洋蒋茜彭秀娟徐会涛钱晖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7结直肠癌ELISA
乳腺癌间质干细胞对紫杉醇诱导MCF-7细胞凋亡的作用
2016年
目的分离、培养、鉴定乳腺癌及癌旁组织来源的间质干细胞(BC-MSCs,BN-MSCs),探讨其对紫杉醇诱导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贴壁法分离培养MSCs,成骨成脂诱导法检测其分化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标记。收集MSCs 48 h的培养上清液(BC-MSCs-CM,BN-MSCs-CM),分别与紫杉醇共同处理MCF-7细胞,MTT实验检测各不同处理组MCF-7细胞的抑制率及细胞生长状况,细胞分析仪检测MCF-7细胞凋亡及细胞活力情况。结果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能够分离培养出MSCs,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长梭形,诱导后可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该MSCs高表达CD29、CD90,不表达CD14、CD45表面分子标志;BC-MSCs-CM+紫杉醇处理组的细胞抑制率低于紫杉醇处理组;紫杉醇+BC-MSCs-CM处理组MCF-7细胞凋亡率(27.60%±2.12%)低于紫杉醇组(47.80%±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杉醇+BC-MSCs-CM处理组MCF-7细胞活力(72.07%±2.09%)高于紫杉醇组(51.30%±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能够分离培养出BC-MSCs,和BN-MSCs相比,BC-MSCs能够显著减少紫杉醇诱导MCF-7细胞的凋亡,增加其活力。
徐会涛杨晋周颖张欢欢吴惠毅
关键词:乳腺肿瘤间质干细胞细胞凋亡紫杉醇
人脐带间质干细胞的CM-Dil标记及其移植在急性肾损伤大鼠体内的示踪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用CM-Dil染料标记之后生物学特性及体内定位示踪情况。方法:采用脐带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分离人脐带间质干细胞,用CM-Dil染料标记第3代hucMSCs;采用细胞计数法分析CM-Dil标记后hucMSCs的生长变化情况;通过活体成像仪观察CM-Dil染料标记的hucMSCs移植于急性肾损伤大鼠后的体内定位。结果:CM-Dil染料标记hucMSCs的效率很高;标记后的hucMSCs生长增殖能力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体内示踪可以观察到标记的hucMSCs。结论:CM-Dil标记不影响hucM-SCs的生长增殖特征,并且能够在体内示踪,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徐会涛周颖王冰莹毛飞徐会娟许文荣朱伟钱晖
关键词:人脐带间质干细胞体内示踪急性肾损伤
脐带间质干细胞来源的exosomes对急性肾损伤修复的研究
周颖徐会涛王冰莹高硕沈俐许文荣钱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