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华
- 作品数:12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基于平行课程的上海和香港地区元认知教学比较研究
- 2023年
- 以上海和香港地区一项平行课程为例对两地元认知教学进行比较研究,运用NVivo软件对数据进行编码和分析。研究发现:两地教师均通过可视化工具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采用TPS合作策略;监控意义理解,并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对平行课程的异同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几点建议:构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元认知教学要素图谱、采用以深层次反思为核心的元认知教学法、教学取向从关注结果走向逻辑建构和意义生成以及发挥合作学习场域中的任务驱动和角色驱动机制。
- 施澜郑新华
- 关键词:元认知教学
- 为了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在“职培”课上与教师交流
- 2016年
- 课堂观察的宗旨和目标是改进教学。区别于传统的“庸俗化观察”,为教学改进而进行的课堂观察是用科学化的研究方式重新认识课堂。观察与倾听学生是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观察时选择教室中间靠前的观察位置进行观察,能够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状态的投入以及学习方式的展现进行有效观察,从而改进课堂教学。
- 郑新华
- 关键词:教学改进课堂观察
- 中式课例研究视角下教师培训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区域《基于幼儿观察的集体教学活动改进》课程为例被引量:3
- 2020年
- 中式课例研究视角的融入对实践课程质量提升有重要作用:课程目标聚焦目标产生的过程,丰富问题调查的形式与成效;课程内容关注关键实践问题,最近发展区建立脚手架引导教师有效发展实践性知识;课程实施以情境化主动探究为模式,帮助教师应对多样化情境挑战。最后持续的教师培训课程实践会走向构建课例研修共同体,它同时具有两个主要特征:分布式关键人物、跨PCK共享与生成。
- 郑新华
- 关键词:教师培训
- 基于“学会学习”的元认知理论与教学启示被引量:1
- 2020年
- 元认知作为监控学习过程的"司令",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元认知的理论释义切入,论述元认知的定义、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重点讨论元认知理论在教与学中的作用,并详细解释自我提问、KWHL、思维可视化和教师示范等元认知教学策略。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包括:进行嵌入式教学设计;自我反观式学习过程;创设元认知TEL情境。
- 施澜郑新华
-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教学启示
- 立足公微运营 创新化学学科教科研生态
- 2024年
- 立足区域特点,根据师生需求,以“浦东化学在线”微信公众号为任务驱动载体,运用公众号建设在线资源、开展在线“教-学-研”实践,在解决问题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提升化学教师教科研能力,推动区域化学学科教科研方式的创新,建设学科教科研新生态。
- 周玉枝周玉枝郑新华
- 课例研究成果转化的视角变迁、实践重构与运作机制
- 2024年
- 针对教科研成果转化研究中静态观和单一视角的现状,探索性地提出视角变迁的分析线索,进而立足浦东课例研究成果转化20年的历程,借助历史文献分析与个案访谈的方法,审视三重视角变迁以及所引发的实践重构:成果应用视角,将课例研究作为教学改进的工具;课程化视角,把课例研究作为开发研修课程的实践模式;实践共同体视角,把课例研究视作教师学习组织的孵化器。这背后包含了三种运作机制:跨界学习、立己达人、学习空间建构机制。
- 王丽琴郑新华
- 关键词:课例研究
- 学科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与重构被引量:2
- 2022年
- 项目化学习已经成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样态,然而驱动性问题作为其核心,在实践中存在重设计轻重构的倾向。从过程性维度出发,利用学生学习证据,课例研究发现:首先,驱动性问题设计并非一劳永逸,存在有效失败的情境,它能帮助实践者积极看待不成功的尝试与挑战;其次,通过精准学情分析,可以激活学情与课标之间的联动,在重构问题中追求创造性问题的解决;最后,通过强化学段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可以在探索中聚焦学生全局性思考能力的培育。
- 郑新华施澜
- 关键词:迭代
- 职初教师和经验型教师应用元认知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元认知是位于认知系统之上的"管理者",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作用。元认知教学策略已广泛运用于教学中。本研究从出声思维、可视化工具、教授方法与迁移、推测与验证法四个方面,比较了职初教师和经验型教师在运用元认知教学策略方面的异同,并提出建议:将元认知知识和策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擎;对学情进行连续性的深层分析;在适切的课堂情境中运用元认知策略;进行元认知教学策略的叠加。
- 施澜郑新华
- 关键词:经验型教师
- 课例研究团队的“共赢”之路被引量:1
- 2023年
- 课例研究团队以“课程化”为主要实践方向,在成果迭代中走向多方“共赢”。从“我给”到“你要”,吸引越来越多的学校主动合作;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引来意想不到的合作方;从“一班好”到“一起好”,让课例研究走向校本教研现场;从“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形成“知识共享”的理念;从“不可见的学习”到“可见的学习”,在各种协同、合作中实现成员的共生式成长。
- 郑新华王丽琴
- 关键词:课例研究观课议课校本教研
- 三级课程体系下统整课程实践的比较研究——以深圳和香港两所小学为例
- 2020年
- 统整课程的持续发展需要学校各个层面的资源进行配合与创新。该研究以深圳、香港两所学校为例,在三级课程体系的框架下,从校级设计、学科整合和教师实施层面探讨统整课程的实践。研究发现:校级层面,以合作文化和创新的教师团队为基点,课程运作机制是保障;学科层面,呈现主题序列性,进行自主反思的评价;教师层面,引导弹性化学习,构建广域知识。启示包括:发挥智力资本的合力,设计校本化的统整课程;确定学科融通的跨学科内容,注重多元评价;教学中运用学习迁移的同元素论,在真实情境中发展能力。
- 施澜郑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