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卑其成

作品数:9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氧化碳
  • 3篇数据采集
  • 3篇数据采集控制
  • 3篇数据采集控制...
  • 3篇田间
  • 3篇气体
  • 3篇自动控制
  • 3篇自动控制系统
  • 3篇温度
  • 3篇温度自动
  • 3篇温度自动控制
  • 3篇温度自动控制...
  • 3篇密植
  • 3篇秸秆
  • 3篇控制器
  • 3篇控制系统
  • 3篇二氧化碳
  • 3篇二氧化碳气体
  • 2篇土壤
  • 2篇喷药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9篇谢祖彬
  • 9篇卑其成
  • 8篇朱建国
  • 5篇刘钢
  • 4篇刘刚
  • 3篇唐昊冶
  • 3篇孙会峰
  • 3篇刘金山
  • 2篇许燕萍
  • 2篇唐昊治
  • 1篇张佳宝
  • 1篇黄平
  • 1篇林志斌
  • 1篇蔺兴武
  • 1篇周仕栋

传媒

  • 2篇土壤
  • 1篇土壤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1
  • 5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一种秸秆制炭装置
一种秸秆制炭装置,设有一个温控高温箱、置于高温箱内的秸秆炭化室、焦油收集器、挥发性气体收集箱以及氮气瓶,氮气经减压阀和管道与炭化室进口连通,炭化室出口与焦油收集器进口连通,焦油收集器出口经阀门和管道分别与挥发性气体收集箱...
谢祖彬卑其成刘刚朱建国
文献传递
AHolistic Evaluation of CO_2 Equivalen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Compost Reactors with Aeration and Calcium Superphosphate Addition被引量:7
2010年
堆肥可以杀灭病原菌、抑制杂草、缓慢释放养分、改良土壤、保持水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堆肥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尤其是甲烷,对全球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量化比较不同堆肥方式下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和排放量,以期实现减少堆肥堆制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堆放方式。采用静态箱法研究了强制通风加过磷酸钙、强制通风不加过磷酸钙、翻堆通风加过磷酸钙、翻堆通风不加过磷酸钙四种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76天堆肥结束时,翻堆处理总有机碳降解51%-55%,强制通风降解大约44%。翻堆加过磷酸钙和不加过磷酸钙处理的甲烷排放量分别为15.35和15.27 g Mg-1堆料,高于强制通风处理排放量(加过磷酸钙和不加过磷酸钙处理分别为7.76 g Mg-1堆料和3.22 g Mg-1堆料)。在N2O排放量上,强制通风处理小于0.1%初始含氮量,翻堆处理约为0.1%初始氮。通风和翻堆过程中能量消耗分别相当于3.27、3.4、12.29和11.89 kg CO2-C Mg-1 堆料。过磷酸钙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很小,可能是大量秸秆作为堆肥填充料的加入保持了肥堆的高孔隙度和良好的通风条件。因此虽然强制通风堆肥可以节省空间且操作方便 ,在大规模集约化处理畜禽粪便时广泛应用,但翻堆通风由于其低建设成本和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较高的有机质分解效率,更适宜在我国农村采用。
刘金山谢祖彬刘钢张佳宝卑其成卑其成黄平许燕萍孙会峰唐昊冶
关键词:COMPOSTINGTURNING
生物质炭引起的土壤碳激发效应与土壤理化特性的相关性被引量:11
2021年
生物质炭添加到土壤中将引发不同的激发效应,然而生物质炭激发效应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将等碳量的13C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小麦秸秆及其制成的生物质炭分别添加到4种不同性质的土壤中,室内培养1年,测定生物质炭及秸秆中碳元素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量及其对土壤原有机碳的激发效应量。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在黑土水稻土以及下位砂姜土水稻土中引发了显著的负激发效应,激发效应量分别为–284 mg/kg和–157 mg/kg,而在红壤水稻土以及低肥力红壤水稻土(长期定位不施肥的红壤水稻土)中引发正激发效应,激发效应量分别为33.3 mg/kg和58.0 mg/kg;秸秆在4种土壤中引发的激发效应量不同,均为正激发效应,正激发效应量远大于生物质炭。生物质炭激发效应量与土壤的EC(r=–0.884)以及pH(r=–0.824)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物质炭–碳在不同土壤上的累积降解量存在显著差异,黑土水稻土中为15.6 mg/kg,红壤水稻土中为14.2 mg/kg,下位砂姜土以及低肥力红壤水稻土中相似,分别为10.4 mg/kg和9.92 mg/kg;秸秆–碳的累积降解量远大于生物质炭–碳,其在低肥力红壤水稻土中的降解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土壤。生物质炭添加在黑土水稻土中碳净损失量最低,下位砂姜土水稻土中次之,低肥力红壤水稻土中最高。研究表明,生物质炭在土壤中的固碳效果不仅受到生物质炭–碳自身降解速率的影响,还会受到生物质炭引发的土壤碳激发效应量的影响。
刘本娟谢祖彬刘琦王晓洁林志斌卑其成卑其成蔺兴武刘钢
关键词:生物质炭土壤性质
一种田间原位智能气密植物生长箱
一种田间原位智能气密植物生长箱,设有箱体、温度和二氧化碳自动控制系统以及除草、喷药、浇水系统;箱体设有上、下两部分箱体,上箱体为有盖无底的透明体,下箱体无盖无底,在下箱体上缘设有水槽,上箱体下缘放置在水槽内由水密封,将下...
卑其成谢祖彬刘刚唐昊治朱建国
不同类型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0
2021年
选取基于我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的不同类型土壤发育的四种水稻土,利用15N2气体示踪法测定生物固氮速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测定细菌丰度,通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是水稻土中优势微生物类群。四种类型土壤发育的水稻土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Stress<0.001),群落结构分异(NMDS1)与土壤pH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显著影响水稻土中细菌丰度和群落多样性(P<0.01)。红壤发育的水稻土细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类型水稻土,但OTU数量、Chao1指数和PD指数均低于其他三种类型水稻土。土壤pH对水稻土生物固氮速率有显著影响(P<0.01),紫色土发育的水稻土具有最高的生物固氮速率(3.2±0.7mg·kg^(–1)·d^(–1)),其中优势类群细鞘丝藻属(Leptolyngbya)可能是生物固氮的主要贡献者。研究结果丰富了对水稻土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为通过调控土壤pH和微生物群落组成来提高稻田生物固氮潜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晓洁卑其成刘钢谢祖彬
关键词:水稻土生物固氮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群落结构高通量测序
调整秸秆还田时间,进一步发挥农田固碳减排作用
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效应取决于对大气CO2的固定量、和CH4、N2O排放量.农田土壤有机碳来自于光合作用,是光合作用产物在土壤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它始终处于新有机碳形成和老有机碳分解的动态平衡中.这种平衡主要受气候条件、有机物...
谢祖彬刘钢卑其成唐昊冶刘金山孙会峰许燕萍朱建国Georg Cadisch
FACE条件下休闲和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麦季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中国唯一的江都FACE(Free-airCO2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平台,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下休闲(fallow,不种作物,但翻耕和施肥与其他处理相同)和秸秆还田对土壤脱氢酶、β-葡萄糖苷酶、转化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FDA)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于休闲土壤酶活性没有影响。在没有秸秆还田的情况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刺激了土壤中脱氢酶、β-葡萄糖苷酶、转化酶、芳基硫酸酯酶的活性和FDA水解,增加幅度分别达到了14.88%、19.41%、11.69%、17.12%和4.47%。除转化酶外,秸秆还田使土壤酶活性增加。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FACE效应先增加后消失。
周仕栋谢祖彬朱建国刘钢孙会峰卑其成刘金山
关键词:大气CO2浓度升高秸秆还田
一种田间原位智能气密植物生长箱
一种田间原位智能气密植物生长箱,设有箱体、温度和二氧化碳自动控制系统以及除草、喷药、浇水系统;箱体设有上、下两部分箱体,上箱体为有盖无底的透明体,下箱体无盖无底,在下箱体上缘设有水槽,上箱体下缘放置在水槽内由水密封,将下...
卑其成谢祖彬刘刚唐昊治朱建国
文献传递
一种田间原位智能气密植物生长箱
一种田间原位智能气密植物生长箱,设有上、下两箱体,上箱体有盖无底,下箱体无盖无底,下箱体上缘设有水槽,上箱体下缘放置在水槽内由水密封,下箱体埋入土壤,植物培育在箱体内土壤中;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设有置于箱体内、外的两个温、湿...
卑其成谢祖彬刘刚唐昊冶朱建国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