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喆

作品数:10 被引量:123H指数:5
供职机构:鄂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针刺
  • 2篇卒中
  • 2篇下肢
  • 2篇疗效
  • 2篇脑卒中
  • 2篇颈椎
  • 2篇颈椎病
  • 2篇康复
  • 2篇关节
  • 2篇刺法
  • 2篇刺法治疗
  • 1篇底座
  • 1篇电图
  • 1篇动功
  • 1篇动脉
  • 1篇性关节炎
  • 1篇腰带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机构

  • 10篇鄂州市中心医...
  • 5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武汉市中西医...

作者

  • 10篇张喆
  • 6篇熊键
  • 2篇胡小英
  • 2篇杨子芬
  • 2篇孙红梅
  • 1篇刘琦
  • 1篇章志超
  • 1篇李洁
  • 1篇马艳
  • 1篇李祖虹
  • 1篇廖维靖
  • 1篇包小慧
  • 1篇何敏
  • 1篇郭毅
  • 1篇薛丽
  • 1篇盛威

传媒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陕西中医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腰三针与常规针刺分别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22年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属于“痹症”、“腰痛”范畴,针灸治疗LDH的效果已得到肯定^([1])。腰三针作为“靳三针”学术体系中的一支,常用于治疗腰部疾病,但与关节松动术联合治疗LDH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常规针刺联合关节松动术为对照,观察腰三针联合关节松动术对LDH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张喆熊键
关键词:针刺关节松动术腰椎间盘突出症
肌内效贴布贴扎联合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0
2019年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疗法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NTC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NTC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中频电疗、超声等物理因子干预及颈部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布贴扎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症状体征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关节角度测量器对2组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发现2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89.05±5.84)分]及NDI评分[(24.16±3.4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角度[分别是(36.51±3.24)°,(31.32±3.45)°]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肌内效贴布贴扎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能进一步减轻NTCS患者临床症状,纠正颈椎异常姿势,但在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度方面较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无明显优势。
熊键张喆章志超陈永进李祖虹马艳李洁
关键词:颈椎病
一种颈部康复热疗仪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颈部康复热疗仪,包括搭覆在人体脖子的热疗仪和通过魔术贴缠绕在人体腰腹的腰带,热疗仪和腰带通过两个位于人体身前的连接组件连接,热疗仪包括壳体,壳体呈U字型,加热包设置在壳体的凹陷部,连接块设置在壳体的两端...
杨子芬张喆胡小英孙红梅
文献传递
智能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后足下垂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智能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经筋刺法治疗对中风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障碍及肌力的影响。方法120例中风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均予以经筋刺法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胫前肌与腓肠肌积分肌电值、胫前肌肌力评分、福格-米勒下肢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及改良Bra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足趾屈改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经筋刺法治疗对中风后足下垂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肌力、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张喆熊键
关键词:足下垂经筋刺法下肢康复机器人下肢运动功能
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被引量:35
2016年
目的:系统评价头针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CNKI和Wan Fang Data中关于头针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5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使用GRADE系统评价证据质量。结果:共纳入13个RCT,1113例患者。10个中等质量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8—12周头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更好,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2.22,95%CI(1.38,3.07)],其余3个研究仅作相应的描述性分析。结论:头针对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尚不能确定。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头针治疗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时仍需配合认知功能训练且仍需要开展大样本的高质量研究。
熊键廖维靖刘琦张喆郭毅薛丽
关键词:脑卒中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一种用于下肢康复的锻炼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下肢康复的锻炼装置,包括底座、座椅机构和下肢锻炼机构;座椅机构包括座椅座椅底部安装有支脚,支脚下端安装有滑块,底座顶部一侧设有滑槽,滑块设在滑槽内,滑块与丝杆传动机构连接;下肢锻炼机构包括支柱。本实...
张喆黄军霞
文献传递
一种胰岛素多部位注射盘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胰岛素多部位注射盘,包括圆盘、定位装置、扇形旋转板和固定扣;圆盘边缘对称设置有两个定位装置,圆盘正面设有圆形凹槽,圆形凹槽底部均匀设置有多个扇形分区,每个扇形分区中间均设有四个注射孔;扇形旋转板设在圆形...
胡小英孙红梅杨子芬张喆包小慧
文献传递
针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康复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传统针刀治疗,治疗组30例在传统针刀治疗基础上结合康复训练,在疗程结束后比较临床综合疗效;疼痛改善程度;膝关节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及股四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和中位频率(MF)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疼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的IEMG和MF值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股内侧肌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2星期后随访,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Lequesne指数积分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针刀疗法和针刀结合康复训练两种疗法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均有很好的疗效,综合疗效显示针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胡元水张喆何敏
关键词:康复训练
针刺椎枕肌与常规针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对比分析针刺椎枕肌与常规针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CSA患者10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椎枕肌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检测并比较2组血浆神经钛Y(NPY)、尾加压素Ⅱ(UⅡ)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及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程度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浆NPY、U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椎枕肌治疗CSA能够更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脑供血,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
张喆熊键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
不同针刺时间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肌电图分析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时间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 96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2例,3组均选取(髀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四穴进行针刺治疗,A组进针得气后即可出针,B组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C组进针得气后留针60 min,3组每天针刺1次,5次为1个疗程,共5个疗程。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运用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评分对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运用表面肌电图系统记录治疗前后患侧膝屈曲和踝背屈时主动肌及拮抗肌肌电活动差异。结果 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后,3组主动肌(股二头肌和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A、B组主动肌IEMG明显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后3组拮抗肌(股直肌和腓肠肌内侧)IEMG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A、B组拮抗肌IEMG明显降低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后3组患侧肢体膝屈曲、踝背屈协同收缩率(CO)均明显降低(P<0.05),与A、C两组比较,B组的降幅差异明显(P<0.05)。4与治疗前相比,3组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评分均显著改善(P<0.01),且B组显著优于A组和C组(P<0.05)。结论不同针刺时间均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30 min留针疗效最好。
胡元水熊键张喆盛威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痉挛针刺时间肌电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