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永志

作品数:21 被引量:66H指数:7
供职机构: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经济管理
  • 9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货币
  • 5篇明代
  • 5篇
  • 4篇铜钱
  • 3篇洪武
  • 3篇宝钞
  • 2篇宋代
  • 2篇清代
  • 2篇明前期
  • 2篇明清
  • 2篇明中叶
  • 2篇货币流通
  • 2篇国家货币
  • 2篇白银时代
  • 1篇地权
  • 1篇信用
  • 1篇盐法
  • 1篇研究述论
  • 1篇银两
  • 1篇银钱

机构

  • 20篇江西财经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作者

  • 20篇邱永志
  • 1篇仲伟民
  • 1篇温方方
  • 1篇龙登高
  • 1篇李义琼

传媒

  • 5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历史研究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思想战线
  • 1篇中国钱币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史林
  • 1篇中国社会经济...
  • 1篇重庆大学学报...
  • 1篇长安大学学报...
  • 1篇明清论丛

年份

  • 2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典田的性质与权益——基于清代与宋代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宋代"典需离业"的规定表明了典之本原,但其派生的权益及其多样化表现却引发歧义。譬如承典人将土地租佃给出典人,在宋代不被认可;而清代这种形式广为流行,却又在表象上造成"租息相抵"的错觉。承典人可选择典田的经营收益、投资收益,或变现未来收益,突出反映了田主、典主、佃农三者依托市场交易构筑的共享地权格局。典权不是使用权,也不是所有权,而是一种限定性物权形态的财产权,与抵押也有明显的区别。典权的时代性差异在政府规定上得到相应的反映,宋代典田需要赴官办理合同契,并过割田赋和纳交易税;清代中后期则免除了交易税,无需过割田赋,契约形制上多采用单契,使转典等相关后续交易更为便利。凡此阶段性差异与特征,揭示了在典权发育过程中,交易规则与社会认识也经历了曲折的演变,纵贯比较有助于把握典权之本原与多样化形态,也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传统中国的土地产权与交易形态。
龙登高温方方邱永志
关键词:地权宋代清代
明清铜钱流通体制的式微与重整被引量:4
2021年
明中后叶形成的银钱并行格局一直延续至清代,但相同的货币格局下,两朝政府对钱法的管理能力却显现出很大的区别:明朝自成化弘治时期(1465—1505年)以后强力疏通钱法、屡开铸局挽救铜钱流通体制,然效果甚微,明晚期私钱泛滥、铜钱价值紊乱、银进钱退、铜钱流通范围大幅缩小,政府几近丧失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反观清朝,铸钱制度有序开展,钱价围绕官价上下波动、较为稳定。铜钱流通突破明代“行钱之地”的局限,出现广泛的“钱进银退”现象。政府对货币市场的干预能力相对较强。明清铜钱流通体制从式微到重整的转变原因在于明清商品经济既有基础不同,市场组织力量存在差异,民间对于小额通货的需求不断上升,以及最为关键的原因是清廷强有力的货币政策。
邱永志张国坤
关键词:明清铜钱式微重整
明代隆万时期的货币扩张与地方反应被引量:4
2019年
明代隆庆万历时期是国家货币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时期,然而货币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国家上下,集中表现为白银存量不足与好钱不足。面对此种局面,明廷通过各种举措力图扩大货币供给量。此时又处于海外银流入数额不多、国内银矿屡兴乏力、一条鞭法加速推广的供需矛盾时期,朝廷只得放开海禁、不断寻求内地矿源来增加白银数量,但效果不显。为此明廷将更大的希望寄托于扩铸铜钱来增加货币存量,应对货币主导权日益下移的问题。万历前期的扩铸计划准备充分,工本也属充足,但地方铸钱却在很短时间内纷纷挫败,显示了国家钱法的长期颓势难以逆转。万历后期,神宗甚至采取极端措施,派出矿监税使疯狂地搜刮民间金银,国家铸钱也日益沦为解决财用的工具。不少地方的货币流通遭遇了更加纷乱的局面,政府权威在市场力量面前遭遇挫败。这系列过程昭示着晚明政府在面临日益货币化、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始终无法建立起有效的货币金融手段,将其内化成自身的经济资源,折射出明代货币制度缺失的长期影响。
邱永志
关键词:货币扩张铸钱
价值基准的深化与离散:再论明清以降的虚银两制度被引量:3
2021年
虚银两制度是银两史研究的重难点问题。作为一种制度,虚银两有效运行的背后存在一套由各类金融机构、商人组织操持运行的制度构架。虚银两在晚清时期大量涌现,实际是白银价值基准日益深化发展的产物:从官方“纹银”标准到不同库平银两的出现,说明政府财政领域的各种平制与银色标准的有机结合;民间社会除“纹银”“足银”标准外,另有纷繁多样的地方诸色银两,它们与地方差异化的平制结合形成更为多元的地方虚银标准,而不同的兑制反映着行业和地域习惯的差别。近代虚银两标准虽有地域局部统一的趋势,然与西欧国家逐渐成形的本位制度以及“一国一币”的主权货币制度所呈现的信用聚合特质相比,虚银两与白银的价值基准演化路径,具有离散特点。
邱永志张国坤
元明变迁与明代货币白银化的体制促因
2017年
作为重要国际学术问题的明代货币白银化问题,关于其源起过程及促动机制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解读,既有强调市场因素崛起的经济需求说,也有强调赋役体制变迁的贡赋卷入说。不可否认,两者在货币白银化问题上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时互相交织、互相作用。然而,从元明变迁的长时段视角观察,明初货币体制的演化定型及其背后广阔的'洪武型'经济体制的形成,或构成明代货币转型最终定格在民间称量银的直接促因。
邱永志
国家“救市”与货币转型——明中叶国家货币制度领域与民间市场上的白银替代被引量:9
2018年
在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前,称量银已在明中叶的中国社会渐成广泛流通之势,这首先应归因于国家货币制度和祖例政策的接连失败,但其背后有着显见的市场机制。正统中后期,在经历了之前政府的大力救钞举措后,宝钞在低值层面稍有起色,但正景之际的政治变乱严重冲击了宝钞体制。与此同时,铜钱与实物货币实际并主要支撑着基层的市场交易。然而,明廷囿于祖宗成例依然限制并打压铜钱,国家认可的制度性货币逐步陷于真空状态。随着商业的恢复和市场的拓展,长期通货紧缩的局面无法避免。面对市场上通货不足的局面,国家与市场俱做出了反应。国家"救市"的做法为:先解禁铜钱,而后整顿钱钞法,禁止私铸,乃至不断重开铸局,却连连受挫。市场的反应则步步先于国家:民间挑拣私铸之风很早兴起,物价逐步抬升,继而私铸钱泛滥成灾、难以禁治。劣币竞择的格雷欣法则现象在景泰至嘉靖时期的中国社会达到了极致性的呈现。最终,源于民间的稳定通货白银因需求进入市场,形成"良币驱逐劣币"之势。行钱地区多出现"银进钱退"的现象,但并未完全替代铜钱;未行钱地区,白银及多种实物货币充斥。货币流通在地域上依然呈现分割化、细碎化等欠深度整合特点。
邱永志
关键词:宝钞铜钱
转向“白银时代”:明宣德至景泰时期的赋役折银与公私用银的发展
2018年
对于明代社会是何时以及如何转向"白银时代"这个问题,学界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通过史料分析,对明宣德(1426~1435)至景泰(1450~1457)年间赋役折银以及公私用银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近来研究表明,宣德前期的皂隶折银作为徭役折银与均徭制度改革之先导,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源于官僚阶层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正统初年,源于官俸支给困难出台的南方税粮折银政策,扩大了此前的临时改折则例,为白银财政的建立提供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正统景泰时期沟通底层白银流通与国家赋役制度折银的改革不仅进一步发展,且在更广阔范围内,由于军事供应的压力及政府的主导,白银逐步被调拨至北边边镇地区,呈现出跨越南北地区一体流通行用的局面,促进着贡赋银经济的形成。此时期的民间交易市场,白银也日益崛起,不仅从明初多种通货并行的局面下脱颖而出,且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在财政领域,白银行用的范围不断扩展,在籴米备边、召商买粮、开中事例、赈济灾荒、俸钞禄米、商税课程等领域都显现白银的身影。公私用银的急速发展表明中国社会转向"白银时代"的趋势越发明显。
邱永志段杰
关键词:明代白银时代
祖宗成例:“洪武货币秩序”的形成被引量:2
2020年
稳定有效的货币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财政的有效运转十分重要。然而,在明朝立国建制过程中,朱元璋的货币政策屡有变化,他逐渐抛弃了建立稳定货币制度的可能:从重视铸钱制度到逐步抛弃此制,直至最后废罢铸局、禁钱行用;从允许民间金银流通,到严禁金银行用;从出台纸钞的相关配套措施、重视纸钞与财政的联系,到摒弃纸钞运转的发行制度经验和配套措施,使纸钞彻底名目空心化;从尊重市场到以法令管控市场,以官方确立的折兑价体系主导价格体系,这系列举措导致了一种极具刚性的"洪武货币秩序"。这一货币秩序的形成与明初政治经济发展态势密切相关,是元明制度变迁、明初实物劳役型财政体制确立等因素的某种必然产物。结果使得货币史上运转良好的政府主导型钱钞制度,在明代遭遇"颠覆性"的信用打击,造成了货币制度在上层的失序与缺失,为自下而上货币白银化的形成提供重要契机。
邱永志
关键词:洪武宝钞
论明代前期白银的“双轨”流通及其内涵被引量:7
2017年
学界并不熟知明代前期白银的流通状况,实际上可将其归纳为一种因政策阻隔的"双轨"流通状态:在制度层面的"公领域",政府在极力维持并重申"禁银"政策的同时,在宝钞兑换、赋役课税等诸多领域单向折收白银,赏赐、采办等也不乏行用白银。在民间社会的"私领域",白银在不少经济发达之地,首先呈现为一种基准计价手段,其后随着宝钞的急速贬值、实物型经济体制的推进等,又与黄金、布帛、米麦等构成了多种通货并存的混杂流通状态,屡禁难止。综合言之,明代前期白银的"双轨"性流通虽显得广泛,但内涵却极为有限:在"公领域",它仅是实物劳役型财政体制下诸多折色物中的一种,与布帛、丝绢、米麦、黄金等实物区别不大;在私领域,它也仅是多元通货中的一种,属于并非先进的民间实物货币范畴。无论是对于财政体制还是民间经济而言,白银的流通状况折射出明前期浓厚的实物主义特征。
邱永志
关键词:明代前期
国家“救市”与货币转型——明中叶国家货币制度领域与民间市场上的白银替代
在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前,称量银已在明中叶的中国社会渐成广泛流通之势,这首先应归因于国家货币制度和祖例政策的接连失败,但其背后有着显见的市场作用机制.正统中后期,在经历了之前政府的大力救钞举措后,宝钞在低值层面稍有起色,...
邱永志
关键词:明朝中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