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春兰

作品数:18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政治
  • 3篇政治自觉
  • 3篇儒家
  • 3篇师生
  • 3篇思想政治
  • 3篇教育
  • 3篇孔子
  • 2篇哲学
  • 2篇政治教育
  • 2篇治教
  • 2篇儒家文化
  • 2篇师生关系
  • 2篇思维
  • 2篇思维方式
  • 2篇思想政治教育
  • 2篇文化
  • 2篇老子
  • 2篇教化
  • 2篇教师
  • 2篇高校

机构

  • 12篇上海师范大学
  • 7篇无锡职业技术...

作者

  • 18篇周春兰
  • 2篇杨雪琴
  • 2篇马德邻
  • 1篇兰国庆

传媒

  • 2篇牡丹江大学学...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教育探索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学术界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船山学刊
  • 1篇唐都学刊
  • 1篇机械职业教育
  • 1篇前沿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西昌学院学报...
  • 1篇衡水学院学报
  • 1篇沈阳工程学院...
  • 1篇安康学院学报
  • 1篇学校党建与思...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反思儒家文化的困境
2007年
儒家文化经历了一个由兴盛到陷入困境的过程,究其陷入困境的原因,蕴涵在这一文化体系中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传统思维方式中乏于抽象、长于经验的思维倾向,尚古保守、惯于排异的思维倾向等,使得儒家文化缺乏一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与文化固有的开放性、时代性等特点越离越远,最终陷入自身无力摆脱的困境之中。
周春兰
关键词:传统思维方式儒家文化
毛泽东对儒家学习观的批判、继承和超越被引量:3
2013年
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为何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有着不同的观点。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学习观对传统儒家的学习观有着明显的批判、继承和超越特征。一方面,毛泽东以"学习古今中外为国家革命和建设服务"对儒家"读好儒家经典以实现个人的修身致仕"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毛泽东批判继承了儒家好学、博学、勤学思想;总结批判了儒家知行观,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知行观;继承发扬了儒家权变思想,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的主张。正是这种批判、继承和超越,使得毛泽东学习观既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又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周春兰杨雪琴
关键词:毛泽东学习观儒家
“性未善”:董仲舒教化思想的逻辑起点被引量:1
2010年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实之善恶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使潜在的善质转变为现实之善,另一方面抑制潜在的恶质转变为现实之恶。而这个"未善"的人性对应的是广大的"中民之性",教化好这一部分人,对于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周春兰
关键词:教化
政治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被引量:1
2016年
政治自觉视域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受"去政治化""政治中立"话语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受到了挑战;各种社会思潮涌入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受到了挑战;当前高校课堂中存在"呲必中国"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受到了挑战。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价值导向能力建设、教师思想建设三个方面,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自觉。
周春兰
关键词:政治自觉高校教师
从孔门师生的互相评价看师生的和谐交往
2013年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的表征有很多,他们之间的互相评价便是其关系和谐与否的重要信号。古代孔门师生之间,对对方的评价无论是赞誉还是批评、质疑,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且平等和坦诚的交流,由此鞭策对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共同提高,从而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启示我们,师生和谐交往的基础在平等、根本原则在和而不同、基本要求在坦诚交流、关键在教师、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生的发展。
周春兰杨雪琴
关键词:赞誉师生关系
尚古思维对儒家文化发展的两重性被引量:2
2008年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经典汗牛充栋,但步入近代,曾经辉煌的儒家文化却陷入了困境。究其原因,蕴涵在这一文化体系中的传统思维方式——尤其是尚古思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尚古,由孔子开创,并在后世得到强化。一方面,它使儒家文化保持了其历史延续性,以至于儒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至深至远;另一方面,它也使儒家文化以过去为理想,以至于儒家文化与文化固有的时代性等特点越离越远,最终陷入被时代抛弃的困境之中。
周春兰
关键词:尚古思维方式儒家文化两重性
“無”的探源
2010年
"无"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但甲骨文中是用"亡"代替此字,"亡"的原始义是:"有"的缺失或不全,这是古人经过大量观察的结果。"無"在甲骨金文中与"舞""巫"共用一个字形,"巫者以舞事無","無"一出场就比"亡"带有更多的抽象与神秘。后来"亡"成为"逃亡"等新含义的专用词,其原始义逐渐让位于"無"。奇字"无"与"無"亦有本质相通之处,最后由"無"作为通行文字来表达这些意思。
周春兰
论道家哲学的“无”——从老子到王弼的哲学史考察
2012年
在古代道家哲学中,"无"在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中都备受关注,但他们说"无"的侧重点不同。《老子》从追问万物的源头入手,提出了"有生于无"生成论构想;庄子否认了普通的知识及认识方式,提出了"不知之知"的最高认知层次;黄老在改造老子无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建立刑名为前提的无为而治;王弼站在本体论的高度将黄老无为和名教有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无"经过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和王弼的发展演变,已从一个普通的哲学语词上升为万物之本体;"无"主要涉及生成论、认识论、治国论、本体论等方面,这些哲学思想因为"无"而更为深刻、更有意义。
周春兰
关键词:无为而治
道教与士大夫的人生哲学
2007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中,道教的发展变化受到了士大夫的影响,如巫术等消极成分被逐渐摒弃,清净养性等积极成分被张扬了。与此同时,士大夫的人生哲学也染上了道教的色彩,即性命双修。这种相互影响的实质是儒道在共振中走向融合。
周春兰兰国庆
关键词:道教士大夫人生哲学性命双修
论子夏对孔子之“学”的继承与发展被引量:1
2014年
孔子论"学"丰富而精彩,子夏在此基础上又有重要发展:由"修己以安百姓"到"学以致其道",明确了儒者为学之目的论,点明了儒者的存在价值及实现这一价值的途径;由博学、好问、多思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提炼了儒者为学之方法论,其"博"、"问"、"思"与"志"、"仁"并提,实现了方法论与目的论的结合、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统一;由"兴于诗"到"洒扫应对进退",丰富了儒者为学之过程论,日常之"行"成为"成人之道"的开始。但在儒者为学之境界上,孔子之"乐"与"不愠"为"心战"与"色变"所取代,这是子夏之"学"的最大不足。
周春兰马德邻
关键词:孔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