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一奇

作品数:2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电弧离子镀
  • 2篇离子镀
  • 1篇等离子体增强
  • 1篇硬质
  • 1篇硬质薄膜
  • 1篇原子尺度
  • 1篇固溶
  • 1篇复合改性
  • 1篇改性
  • 1篇ZR
  • 1篇1CR17N...
  • 1篇DLC
  • 1篇HF
  • 1篇不锈
  • 1篇不锈钢

机构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金...
  • 1篇沈阳飞机工业...
  • 1篇常州夸克涂层...

作者

  • 2篇林国强
  • 2篇韩克昌
  • 2篇刘一奇
  • 1篇董闯
  • 1篇邰凯平
  • 1篇姜辛

传媒

  • 1篇金属学报
  • 1篇真空科学与技...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宽固溶区过渡金属氮化物MN_x(M=Ti,Zr,Hf)硬质薄膜原子尺度强化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采用增强磁过滤电弧离子镀技术在单晶Si基片上制备了3组不同过渡金属的氮化物薄膜MN_x(M=Ti,Zr,Hf).利用FESEM,GIXRD,XPS,Nano Indenter等方法对MNx薄膜的形貌、厚度、相结构、成分、元素的化学态、残余应力、弹性模量和硬度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3组MNx薄膜均在较宽的成分范围内表现为fcc单相结构,并且同组薄膜间的择优取向、厚度、晶粒尺寸和残余应力等均基本保持一致;特别是3组薄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均随N成分x的变化而变化,并且都在x=0.82附近出现性能峰值.分析表明,MNx薄膜与成分相关的性能增强,其决定性因素不在于介观尺度的晶粒细化、择优取向及内应力等,而是取决于原子尺度的化学键合及电子结构等因素.
韩克昌刘一奇林国强董闯邰凯平姜辛
关键词:电弧离子镀
等离子体增强电弧离子镀1Cr17Ni2不锈钢表面氮化/DLC涂层复合改性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在等离子体增强电弧离子镀设备中,用热丝增强放电的辉光等离子体对1Cr17Ni2马氏体不锈钢进行表面氮化处理。对氮化层的表面形貌、成分、相结构及性能进行了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氮化处理后不锈钢的表面硬度从3.67 GPa最高提升到9.25 GPa,并且在50μm深的范围内保持7.32 GPa以上的硬度,改性层内有CrN和Fe_2N新相生成是硬化的主要原因,不过与基体相比,摩擦系数仅从1.1略微降低到0.9。在氮化预处理的基础上,再一体化用碳靶阴极弧等离子体对1Cr17Ni2钢进行氮化/DLC涂层复合改性处理,对表面DLC涂层改性层的品质及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改性处理后,因表面得到1.5μm厚的高品质的DLC涂层,及氮化预处理使得表面硬度有梯度提升,使1Cr17Ni2钢的整体表面硬度进一步提高到17.06 GPa,且摩擦系数显著降低到0.08。
刘一奇韩克昌林国强石昌仑卢国英李晓勇
关键词:电弧离子镀等离子体增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