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五育融合的“虚”与“实”——基于理想型的视角被引量:1
- 2024年
- 近年来,对五育融合的内涵理解深陷“五育是否完全融合”的困境之中,由此也引发了“五育是否平等”“五育是否皆融”“融合的确切含义”等重重争议。马克斯·韦伯的理想型方法为破解争议奠定了理论基础。以此审视,发现“五育融合”是一个“虚实相生”的理想型概念。一方面,作为一种理念,它是思想建构的产物,杂了各种理想的成分,具有“虚”的特点;另一方面,从发生学上看,它的精神内核、构成要件和价值定位,乃是从中外教育史和实际教学中抽取出来的,具有“实”的特点。“虚”规定了五育融合的走向,“实”推动五育融合沿此方向前进,二者共同确定了五育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轨迹,也能使看似相互矛盾的观点达成和解。
- 王强游春蓉张敏
- 关键词:虚实相生理想型
- 巧用摩擦角解自主招生试题
- 2017年
- 摩擦角的概念在高中阶段没有明确提出,但在很多题目中,用摩擦角解题将会变得更加快捷,特别是在自主招生考试题目中的应用,会使问题变得更加简单.文章通过对常规解法与摩擦角求解的比较分析,来帮助学生优化解题思路.
- 王强周晓林
- 关键词:摩擦角自主招生
- 利用原始物理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被引量:2
- 2016年
- 从“理论世界”到“心智世界”的直接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物理学习效果低下.根据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及科学知识增长论,对“客体世界”中的原始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原始物理问题是连接“理论世界”与“心智世界”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出以“原始物理问题”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一般策略.
- 王强周晓林帅晓红
- 关键词:原始物理问题学习方式转变
- 学科实践的四个向度
- 2025年
- 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内蕴着一种新的育人方式--学科实践。基于对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分析,提出了学科实践的四个基本向度,即具身主体、客观之物、高质量问题和大观念。其中,具身主体是学科实践的本源力量,客观之物是学科实践的物质条件,高质量问题是学科实践的基本工具,而大观念则是学科实践的深层纽带。以此为框架,对应分析了各个向度在学科实践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也给出了四个向度的具体操作要点。由此,构建出学科实践的一个结构模型。
- 王强
- 关键词:学科实践
- 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的内涵与设计被引量:1
- 2024年
- 走进核心素养时代,面对如何更好地落实学生主体这一基本问题,转向实践中学可以作为其突破口,重在关注实践活动。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性只能在活动中体现;另一方面,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基于此,素养导向下学生主体的落实更需要关注实践,以实践活动来统摄认识活动,突出实践中学。继而,探讨落实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的内涵,涉及其整体的素养取向、实践的本质和活动的存在。最后,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创设学生主体导向的实践活动:以找寻反映学科本质的真实事情为出发点,以选择聚焦核心任务的基础问题为凝聚点,以树立蕴含深度理解的深层观念为突破点,以强调落实学生主体的具身参与为落脚点。
- 游春蓉王强
- 基于科学史教育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被引量:2
- 2016年
- 通过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结构的分析,从物理教育的'起点''发展点''终点'出发,辨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人发展的逻辑关系。并根据发展性原则和科学史自身特点,探讨四种教与学的模式:物理情境的教与学、显化教学与深度学习、实验教学与合作学习、主题教学与对话学习,以期能为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
- 王强周晓林帅晓红
- 关键词:科学史教学策略
- 利用能量守恒与转化思想求解高考题——以2016年新课标Ⅰ卷第25题为例
- 2017年
- 对2016年新课标Ⅰ卷中的第25题,因其过程复杂,直接求解时容易在细节处停止不前,若利用能量守恒和转化的思想来解答,因只须考虑初末状态之间不同能量的转化情况,将大大减少过程分析,从而优化解题程序.
- 王强周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