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福
- 作品数:15 被引量:95H指数:6
-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托伐普坦与布美他尼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的疗效比较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比较托伐普坦与布美他尼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80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布美他尼组与托伐普坦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在此基础上,布美他尼组采用布美他尼治疗,托伐普坦组采用托伐普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24h尿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BNP、24h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24h尿量均明显高于治疗前,BNP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伐普坦组患者LVEF(34.8±4.8)%、24h尿量(2134.5±217.6)ml高于布美他尼组的(29.4±3.7)%、(1549.5±287.6)ml,BNP(1134.1±153.6)ng/L低于布美他尼组的(2046.2±134.1)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布美他尼相比,应用托伐普坦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的效果更优.
- 赵宏伟王成福王永朱宇陈宝君侯培培姜仲卓
- 关键词:托伐普坦布美他尼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疗效
-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病人经血栓抽吸和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后择期PCI对心肌微灌注的影响和预后研究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高血栓负荷(HTB)病人经血栓抽吸和靶向冠脉内给予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后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心肌微灌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41例老年STEMI-HTB病人分为急诊PCI组(69例)和延迟PCI组(72例)。延迟PCI组经血栓抽吸后靶向冠脉内给予rhPro-UK,待恢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2~3级血流后,择期行PCI治疗;急诊PCI组经血栓抽吸后急诊行PCI治疗。比较2组病人基线资料、介入相关指标、心肌微灌注水平与预后情况。结果延迟PCI组病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肌钙蛋白I(cTnI)峰值显著低于急诊PCI组(P<0.05)。延迟PCI组病人支架植入数目、支架长度、慢血流/无复流比例、校正的TIMI帧数(cTFC)和TIMI心肌灌注帧数(TMPFC)显著低于急诊PCI组病人(P<0.05)。随访1个月,2组全因死亡、脑卒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和心力衰竭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PCI组病人随访1个月后LVEF显著高于急诊PCI组病人(P=0.038)。住院期间和随访1个月,2组病人大出血和小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PCI可显著改善老年STEMI-HTB病人心肌微灌注水平,改善病人心功能,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风险。
- 罗德锋栾波侯爱洁王成福赵宏伟孟庆坤张晓娇李毅王永
- 关键词:延迟PCI
- 左心耳封堵术与口服抗凝药物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的成本效益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研究左心耳封堵术(LAAC)、利伐沙班及华法林在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发生卒中风险的成本效益情况,以期探索最适宜的经济用药模式。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156例非瓣膜性房颤(NVAF)病人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LAAC)、B组(利伐沙班)、C组(华法林)。应用马尔科夫模型分析三种方式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一年内的药物经济性,并进行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稳定性。结果三组患者的治疗成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总成本明显低于其他两组,A组患者总成本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成本差值及QALY差值计算ICER,可发现ICER(A组对B组)为91242.31元/QALY,ICER(B组对C组)为96706.25元/QALY,ICER(A组对C组)为93323.81元/QALY,因此A组药物经济性优于其他两组,B组药物经济性优于C组。当本次研究选取的敏感性指标出现变化后,三组间的总成本花费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次研究结果可信。结论与华法林及利伐沙班相比,LAAC方案在预防房颤患者卒中发生上可能更具有药物经济学效应,但仍需要大样本量、更长随访周期的进一步研究。
- 赵宏伟尹晓盟王成福侯培培王永朱宇
- 关键词:利伐沙班华法林非瓣膜性房颤卒中
- 达比加群与华法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7
- 2021年
- 目的对比达比加群、华法林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LVT)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20年3月辽宁省人民医院住院且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的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组,观察各组患者卒中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肝功能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消失时间、治疗期间新发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出血事件。结果治疗期间,达比加群组较华法林组总栓塞事件发生率较少(3.4%比24.1%,P=0.002),其中脑栓塞(1.7%比15.5%,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于华法林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华法林组比较,达比加群组血栓消失时间更短[(47.00±5.30)天比(69.10±7.90)天,P<0.01],两组左心室血栓消失率相比,达比加群组明显多于华法林组(77.6%比39.7%,P=0.032);出血事件发生率达比加群组显著低于华法林组(3.4%比17.2%,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的患者,达比加群治疗较华法林更为安全有效。
- 孙丹张京京王成福徐嘉
- 关键词:达比加群华法林急性心肌梗死抗凝药栓塞
- 80例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究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运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80例在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入院的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之后随机性的将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对照组中,仅进行常规性的基础治疗,在实验组中,除了常规性的基础治疗外,还要对实验组的患者进行注射胺碘酮。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根据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不良反应率为15%,对照组的患者总有效率比实验组的要少,只有75%,但是他的不良反应率却有37.5%,比实验组要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运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成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应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彭妍钰王成福
- 关键词: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
- 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研究对比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均给予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观察其治疗后的心率、血压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心率有显著的下降,血压有效明显的升高,且术后恢复情况较好,心脏疾病的并发症较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率,对患者的血压也具有明显的效果。
- 付强王成福苏昊范春煜李佳进罗德峰栾波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 心脏损害为主要表现伴持续性低钠血症的法布雷病1例
- 2024年
- 法布雷病(Fabry Disease,FD)是一种X连锁遗传性溶酶体疾病,由α-半乳糖苷酶(α-galactosidase A,α-GLA)基因变异导致α-半乳糖苷酶活性部分或完全缺乏,造成代谢产物三己糖酰基鞘脂醇(globotriaosylceramide-3,GL-3)及其衍生物脱乙酰基(Lyso-GL-3)在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细胞内大量堆积,导致多器官进行性损伤和预期寿命缩短[1]。法布雷病可分为经典型和晚发型。在经典型法布雷病中,α-GLA活性缺失或严重降低,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如皮肤、周围神经、肾脏、脑、眼、胃肠道及心血管等。在晚发型中,患者有残留的α-GLA活性,临床特征主要局限于心脏,表现为进行性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称为法布雷心肌病,具有心脏猝死的潜在风险[2]。本文报道1例以心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法布雷病。本研究经辽宁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24]K052),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 陈宝君王迪栾波王成福
- 关键词:心脏损害心脏猝死低钠血症晚发型心肌纤维化
- 左心耳封堵术与华法林及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7
- 2020年
- 目的对比左心耳封堵术、华法林和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卒中预防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治疗的156例NVAF患者为研究对象,釆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左心耳封堵术)、B组(利伐沙班)、C组(华法林)三组,观察各组患者卒中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后3个月凝血功能指标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肝肾功能指标。结果A组均成功实施左心耳封堵术,有4例患者出现残余分流,分别为2 mm、3 mm J mm和2 mm,3个月后残余分流均消失,各组治疗期间未有严重药品反应及死亡病例;三组患者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3.85%(2/52)较C组低19.23%(10/52)(P<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FIB为(2.86±0.41)g/L较C组高(2.68±0.37)g/L,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37.28±4.51)s较B组(39.06±4.27)s和C组(44.93±5.36)s短,B组APTT也较C组短(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在预防NVAF患者卒中中,左心耳封堵术、华法林、利伐沙班均具有积极预防作用,而左心耳封堵术相对于华法林与利伐沙班更具有安全性,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赵宏伟尹晓盟王成福侯培培王永朱宇
- 关键词:华法林利伐沙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
-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长期疗效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15例,均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统计比较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与导管测定左心室流出道压力差、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手术均成功,随访(5.2±1.4)年;术前,静息状态下LVOTG(47.08±12.21)mm Hg,术后(13.24±2.14)mm Hg,差异明显(P<0.05),其他相应指标也得以显著改善,且随访末期未发现传导阻滞、死亡。结论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上,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的长期疗效理想,在严格掌握适应证条件下可使用。
- 彭妍钰王成福
- 关键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术长期疗效安全性
- 急诊尿激酶溶栓与PCI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对比分析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PCI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MIDAS评分以及梗死相关动脉再通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利于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具不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
- 张京京高扬王成福
-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PCI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