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藏
-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一种基于互联网+森林植被空间知识挖掘模型研究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互联网+森林植被空间知识挖掘模型研究方法。该技术首先以EM算法为基础,顾及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和空间聚类的模糊性以及空间数据的空间自相关性,构建基于不确定性的空间聚类算法(UNEM),主要包括:空间数据...
- 冯仲科李亚藏
- 文献传递
- 基于GIS和RS的东北地区东北虎生境适宜性评价被引量:5
- 2016年
- 以中国东北地区(含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为研究区域,依据稳定性、独立性、主导性和综合性原则,从植被、地理环境、人为干扰等3个层面选取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海拔、坡度、坡向、水源、居民点、主要道路等为评价因子,对中国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获取各评价因子的定量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并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对各单因子加权叠加,得到东北虎生境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级图并计算各分区面积。结果表明:(1)人为干扰和植被因素是影响东北虎分布的主要因素;(2)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东北虎最适宜分布区、次适宜分布区、一般适宜分布区和不适宜分布区,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1.97%,16.83%,22.02%,39.18%。最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总和达到48.80%,说明东北地区适宜东北虎生存的潜在生境面积总量较为可观。这为东北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人工饲养东北虎的放归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 李亚藏冯仲科黄季夏杨柳
- 关键词:动物学地理信息系统(GIS)东北虎生境适宜性
- 一种森林减弱大气颗粒物的测定技术方法
- 本发明涉及本发明涉及一种森林减弱大气颗粒物的测定技术方法,针对目前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雾霾现象的高发,利用植被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减弱和化解作用,设置裸地、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乔灌混交林样地,测定个类型样地林木的...
- 冯仲科李亚藏邱梓轩冯泽邦
- 文献传递
- 激光雷达技术测树方法原理与应用被引量:13
- 2016年
- 高密度激光雷达(LiDAR)测量技术是一种先进的主动遥感测量技术,可以高效而准确地获取被测目标物的高密度三维点云信息,具有快速,准确,非接触式等显著优点。介绍了激光雷达的测树原理以及3种测量扫描方式的特点,以实例分析了人工测量与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立木胸径和材积的精度差异,并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 庄永健冯仲科李亚藏杨立岩张力孙梦营
- 关键词:激光雷达森林资源调查测树
- 一种基于地学模型的森林蓄积量估测模型的构建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地学模型的森林蓄积量估测模型的构建方法,针对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的预估问题,构建一种基于地学模型的森林蓄积量的估测模型,能够纳入较多的变量因子,能够引入与蓄积量呈非线性关系的变量因子用于模型的构建,为森林...
- 冯仲科李亚藏
- 文献传递
- 一种基于平板电脑开发单测站测定森林着火点的技术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平板电脑开发单测站测定森林着火点的技术方法,其特征是:在具有电子罗盘,倾角传感器和GPS传感器且可装载林相图的平板电脑的屏幕中心设计一个观测十字丝,用平板电脑中的GPS传感器确定观测点S的坐标,然后用...
- 冯仲科杨立岩李亚藏
- 文献传递
- 气候敏感的马尾松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研建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构建气候敏感的马尾松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分析气候因子对马尾松各分项生物量的影响,为森林碳汇监测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150株马尾松单木生物量数据,采用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构建气候敏感的马尾松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各分项生物量(干材、干皮、树枝、树叶和地上总生物量)选用以直径和树高为自变量的二元生物量方程作为基础模型,利用一阶交叉验证法对所构建的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进行评价。【结果】与传统未考虑气候因子的各分项生物量模型相比,气候敏感的马尾松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预测精度明显提高,且该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可定量描述不同气候带亚区生物量的差异程度,保证干材、干皮、树枝和树叶与地上总生物量相容。【结论】气候敏感的马尾松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能有效分析气候因子对各分项生物量的影响,可应用于其他树种的生物量预估。
- 李亚藏冯仲科
- 关键词:马尾松生物量气候变化可加性
- 一种全球陆地植被营造技术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球陆地植被营造技术方法。该技术首先采用线性规划理论对全球陆地进行林地规划,确定在哪里造林;其次根据造林地的地形、土壤、植被条件,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确定造林类型,提出了一种改善全球环境条件的技术方法。
- 冯仲科李亚藏邱梓轩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