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楠
-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肥厚型心肌病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心房血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合并心房血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连续回顾性入选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的214例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合并心房血栓的患者,其中HCM房颤合并心房血栓者39例(HCM组),其他NVAF患者合并心房血栓175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基线临床特征的比较,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消退情况、抗凝药物应用、栓塞事件、出血事件、生存情况的差异。结果HCM组在年龄较轻,合并高血压比例较低,CHA2DS2-VASc评分及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均较低的情况下(P<0.05),既往有脑卒中及栓塞史的比例较高(P=0.041)。HCM组35例(89.7%)完成随访,对照组166例(94.9%)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8(22,60)个月。HCM组有效抗凝比例高于对照组(77.1%vs 55.4%)(P=0.022)。两组共137例(64.0%)患者完成了血栓复查。中位复查时间为4(3,7)个月。在复查的患者中HCM组11例(42.31%)在复查时血栓未消退,高于对照组24例(21.62%,P=0.044)。随访结束时HCM组与对照组脑卒中及系统性栓塞[3例(8.6%)vs 11例(6.6%)(P=0.715)]、死亡[8例(22.9%)vs21例(12.7%)(P=0.208)]、大出血(P=0.584)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HCM房颤患者易形成心房血栓及合并脑卒中及系统性栓塞,通过抗凝使血栓消退较一般NVAF人群更难。HCM组给予更积极的抗凝治疗后,降低了脑卒中及系统性栓塞风险。
- 张炜吕纳强王旭程楠桑甜甜孟园党爱民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房颤动抗凝
-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对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住院时间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 通过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对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营养状态评估,分析高龄ACS患者的营养状况对病情严重程度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因ACS入院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高龄(≥80岁)患者196例。计算GNRI及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依据GNRI将196例患者分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组(GNRI≤98)和无营养不良风险组(GNRI> 98)。分析GNRI与高龄ACS患者GRACE评分及住院时间的相关性,评估GNRI对高龄AC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住院时间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组196例高龄ACS患者中,128例(65.3%)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风险。与无营养不良风险组患者相比,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P=0.010)和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比例(P=0.003)更高,GRACE评分更高(P=0.016),住院时间更长(P=0.007)。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NRI与高龄ACS患者GRACE评分(P=0.001)、住院时间(P <0.001)呈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GNRI与高龄ACS患者GRACE评分、住院时间独立相关(P均=0.007)。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显示,GNRI下降能预测高龄ACS患者病情高危[曲线下面积(AUC)=0.621,P=0.004]和住院时间延长(AUC=0.663,P <0.001)。结论 高龄ACS患者营养不良患病率较高;低GNRI是高龄ACS患者病情高危及住院时间长的独立预测因素。
- 桑甜甜程楠李伊凡吕纳强张炜刘晋星顾莹珍党爱民
- 关键词:住院时间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
- 男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寻找男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指导其个体化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阜外医院239例大动脉炎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193例,比较临床特点的性别差异。结果男女性大动脉炎患者起病年龄无明显差异[25(16,38)岁比26(19,37)岁,Z=-0.528,P=0.60];与女性相比,男性多以血压升高为首发主诉(60.9%比35.8%,χ^2=9.719,P<0.01),双侧肢体血压不对称、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杂音等体征较少(均为P<0.05)。男性累及胸主动脉及其分支、升主动脉、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女性(均为P<0.05),但累及右肾动脉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50.0%比30.1%,χ^2=6.597,P=0.01)。男性的动脉瘤形成和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女性(17.4%比5.2%,χ^2=7.952,P<0.01;19.6%比5.2%,χ^2=10.502,P<0.01)。结论男性大动脉炎患者多以血压升高为首发症状,多累及右肾动脉,易合并肾功能不全和动脉瘤形成。
- 何艳茹党爱民程楠吕纳强张炜
- 关键词:TAKAYASU动脉炎性别
- 大动脉炎患者动脉僵硬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大动脉炎患者动脉僵硬度增加,而动脉僵硬度增加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本研究以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为动脉僵硬度检测手段,旨在研究大动脉炎患者动脉僵硬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9-2016年就诊于阜外医院的大动脉炎患者177例,对其进行baPWV的测定,baPWV≥1400 cm/s认为存在动脉僵硬,并进一步研究baPWV的影响因素。结果合并动脉僵硬组患者有74例,其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血脂异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踝臂血压指数(ABI)>1.4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动脉僵硬组(均P<0.05)。不同受累类型患者动脉僵硬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Ⅴ型受累动脉僵硬比例最高。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7.247,P=0.003)、病程(B=8.285,P=0.027)、血脂异常(B=112.890,P=0.037)、Ⅴ型受累(B=168.214,P=0.001)、平均动脉压(B=7.339,P<0.001)是baPWV的独立影响因素。经激素治疗后临床稳定的患者,baPWV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42(1102~1502)比1346(1099~1720) cm/s,P=0.576]。结论年龄、病程、血脂异常、Ⅴ型受累和平均动脉压升高是影响大动脉炎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危险因素。
- 何艳茹党爱民程楠吕纳强张炜
- 关键词:大动脉炎动脉僵硬度
- 大动脉炎冠状动脉受累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冠状动脉受累是大动脉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寻找大动脉炎患者冠状动脉受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患者和73例大动脉炎未累及冠状动脉的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患者发病更晚,年龄更大,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患病率更高,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晚发大动脉炎是大动脉炎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724,95%CI:1.289~10.763,P=0.015)。结论晚发大动脉炎更易发生冠状动脉受累。
- 王潇党爱民吕纳强程楠程雪森郑德裕
- 关键词:发病年龄大动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