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腾达

作品数:8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晋江市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手术
  • 2篇通气
  • 2篇颅脑
  • 2篇颅脑损伤
  • 2篇脑损伤
  • 1篇弹力
  • 1篇岛叶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手术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肿
  • 1篇血肿清除
  • 1篇血肿清除率
  • 1篇压迫止血
  • 1篇压迫止血器
  • 1篇引流
  • 1篇引流袋
  • 1篇引流管

机构

  • 8篇晋江市医院

作者

  • 8篇陈腾达
  • 4篇郭协力
  • 3篇蔡明发
  • 1篇蔡文华
  • 1篇孙敏
  • 1篇姚浩

传媒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一种气管切开套管的试堵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气管切开套管的试堵器,包括塞入部和帽部,所述塞入部呈圆筒状,所述帽部一体连接在所述塞入部的上端,所述帽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塞入部的直径,所述帽部上还一体连接有操作手柄;所述塞入部下部具有连接口,所述塞入部侧...
陈晓海孙敏陈腾达
文献传递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经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蔡明发郭协力蔡沉逐蔡文华陈腾达
急性颅脑损伤合并颅前窝底骨折行颅底重建的重要性
2019年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合并颅前窝底骨折手术同期行颅底重建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急性颅脑损伤合并颅前窝底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清除挫裂伤同时行颅底重建48例作为观察组,清除挫裂伤未同期行颅底重建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早期,两组影像学均未见明显异常,除1例颅前中窝底广泛粉碎性骨折外,术后GC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但两组GC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2~9个月,观察组发生脑脊液漏2例,颅内感染2例;对照组发生脑脊液漏9例,颅内感染6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颅脑损伤合并颅前窝底骨折病人行预防性颅底重建重要且必要,可以减少迟发性脑脊液鼻漏及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姚浩陈腾达郭协力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骨骨折颅底重建脑脊液漏颅内感染
一种包扎头套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包扎头套,包括第一弹力片、第二弹力片及网兜;第一弹力片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第一包扎部,第一连接部上设置第一引流孔,第一包扎部的一侧设置第一魔术贴,第一包扎部的另一侧设置第二魔术贴;第二弹力片包括第二连接部及...
陈晓海陈腾达蔡明发
一种头皮压迫止血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头皮压迫止血器,包括施力柄、第一压迫板、第一压迫水囊、第二压迫板和第二压迫水囊;所述第一压迫板固定在施力柄一侧;所述第一压迫水囊上侧设置在第一压迫板上;所述第二压迫板固定在施力柄另一侧,所述第二压迫板与...
陈晓海陈腾达张培华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氢吗啡酮的镇痛效果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氢吗啡酮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械通气中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3年4月晋江市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诊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使用氢吗啡酮的患者作为H组,使用瑞芬太尼的患者作为R组,各40例。评估达到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量表(critical-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CPOT)标准的水平时间(CPOT评分≤3分),收集2组患者用药前(T0)及用药后5 min(T1)、30 min(T2)、3 h(T3)、24 h(T4)、72 h(T5)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参数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H组在T2、T3、T4时间段达到镇静水平患者占比分别为77.50%、77.50%、100%,高于R组的55.00%、55.00%、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患者在T1、T2、T3、T4、T5时间段心率(heart rate,HR)分别为(86.20±13.40)、(83.72±9.11)、(85.32±14.05)、(87.32±14.92)、(84.88±11.21)次/min,高于R组的(80.00±9.23)、(68.33±9.56)、(79.65±10.74)、(81.36±10.53)、(80.17±11.05)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组患者在T1、T2、T3、T4、T5时间段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MAP)分别为(89.52±19.58)、(88.53±14.26)、(89.13±16.38)、(88.47±15.48)、(89.64±31.68)mmHg,高于R组的(73.13±13.21)(、75.97±9.43)、(79.50±13.51)、(81.40±8.64)、(80.18±6.3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组患者在T1、T2、T3、T4、T5时间段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分别为(61.20±9.28)、(60.70±8.80)、(62.40±9.50)、(61.80±9.80)、(62.40±9.40)%,高于R组的(55.30±8.20)、(54.80±6.20)、(55.30±8.60)、(56.20±7.40)、(56.3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氢吗啡酮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械通气镇痛中起效快,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抑制影响较小。
陈腾达陈晓海谢章坤
关键词:氢吗啡酮瑞芬太尼颅脑损伤机械通气
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颞叶皮质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对比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使用外侧裂-岛叶入路与颞叶皮质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并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显微手术患者50例,将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的2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与观察组病情相当的经颞叶皮质入路手术的2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骨瓣复位率及预后效果等。结果: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骨瓣复位率明显高于经颞叶皮质入路治疗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效果优于经颞叶皮质入路手术,有助于提高血肿清除率及骨瓣复位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蔡沉逐郭协力陈腾达
关键词: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外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率
早期高压氧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对症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联合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意识状态好转率、意识平均恢复时间、清醒率及治疗6个月后的格拉斯格预后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意识状态好转率、清醒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意识平均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格拉斯格预后评分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早期给予高压氧辅助治疗能够明显加速患者的意识恢复和苏醒,预后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蔡沉逐郭协力蔡明发陈腾达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高压氧治疗临床疗效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