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松
- 作品数:99 被引量:522H指数:13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经横突上缘椎弓根外侧入路单侧PKP治疗伴椎弓根狭窄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 通过前瞻性研究比较经横突上缘椎弓根外侧入路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与传统经椎弓根入路单侧PKP治疗上腰椎Ⅱ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伴伤椎椎弓根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老年上腰椎Ⅱ型单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伴伤椎椎弓根狭窄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经横突上缘椎弓根外侧入路单侧PKP治疗,68例)和B组(采用传统椎弓根入路单侧PKP治疗,67例)。A组男性25例,女性43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0.40±6.95)岁;B组男性21例,女性46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3.02±8.51)岁。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弥散效果,比较每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height, AH)及伤椎后凸角(kyphosis angulation, KA)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41例因未规律随访或影像学资料不完整等原因失去随访,94例患者完成最终随访,随访时间11~14个月,平均(12.53±0.84)个月。B组有3例患者出现临近椎体压缩骨折。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区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伤椎AH及KA较术前明显恢复,其中A组(22.12±0.58) mm、(14.32±0.40)°优于B组的(21.57±0.65) mm及(14.49±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对侧分布率分别为(6.45±0.35) mL、(58.10±4.11)%,优于B组的(5.29±0.48) mL、(25.82±3.92)%。结论 与传统经椎弓根入路相比,经横突上缘椎弓根外侧入路虽然在术后早期影像学方面差异不大,但其在兼顾手术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骨水泥在椎体对侧弥散分布的程度,且在改善术后早期疼痛方面效果显著。
- 柴鑫杨俊松徐辉徐辉刘团江
-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骨折
- 幸运型重度颈椎骨折脱位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策略的探讨
- 刘鹏郝定均刘团江杨俊松张正平
- 钉道强化固定治疗合并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访两年的对比研究
- 目的 骨质疏松一向是困扰脊柱外科医师的一大难题。在椎体成形术普及以前,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常常因失去把持力而导致内固定失败,但椎体成形术依然无法治疗因骨折碎片压迫脊髓导致神经症状的脊柱骨折。
- 张正平刘团江赵勤鹏杨俊松刘鹏李涛葛朝元许正伟郝定均
-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脱位治疗的临床观察
-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合并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征、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06月我科收治23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As平均病程10.6年,其中...
- 刘鹏郝定均刘团江杨俊松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脱位内固定
- 6分V型法-一项腰椎间盘突出症新型评分分型系统及临床应用
- 目的 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尝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提出一种新的评分分型系统,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6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腰腿疼痛及直...
- 杨俊松刘团江刘鹏张正平郝定均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 后路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完全性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被引量:38
- 2017年
- 目的总结完全性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探讨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23例完全性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接受后路减压复位经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一棒系统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5例;年龄20"-50岁,平均(38.2±0.3)岁。损伤节段:T10.11 8例,T11、12 8例,T12Lt3例,L1,2 4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等合并症。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f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10例,B级13例。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ASIA脊髓损伤分级评估临床疗效(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改善);采用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脱位节段后凸角度的恢复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50~260min,平均(180.3±14.8)min;术中出血量800~1500ml,平均(950.2±98.1)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26个月,平均(20.2±4.3)个月。术前矢状面Cobb角-20.1°-2.3°,平均-13.50±6.30;术后-7.6±3.5°,平均1.43°±6.4°;末次随访时-8.1±10.3°,平均1.6°±6.3°。脱位率由术前100%恢复至术后0~15%(10%±6%),较术前明显恢复。术后2例ASIA分级A级改善为B级,5例B级改善为C级。术后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完全性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脊柱、脊髓损伤严重,且入院时合并严重的复合伤,手术风险及难度大;术前合并症的治疗是良好疗效的前提,长节段坚强内固定和可靠融合是手术的关键,单纯后方入路减压复位经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操作简单且创伤较小,临床疗效满意。
- 刘继军刘鹏郝定均刘团江杨俊松
- 关键词:胸椎脊柱骨折脱位脊柱融合术
- 自然而然、锲而不舍-术前及术中大重量头颅牵引在颅底凹陷症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 目的 颅底凹陷症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可能与胎儿时期母亲服用药物不当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影响导致胚胎发育障碍有关。一般是指先天性骨质发育不良所致枕骨大孔周围的颅底骨向上方凹陷进颅腔,并使之下方的寰枢椎,特别是齿状突升高甚至进入颅...
- 张正平刘团江刘鹏杨俊松赵勤鹏郝定均
- 关键词:颅底凹陷症
-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骨不连伴伤椎失稳的评估与治疗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提出一种评估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骨不连(nonunion of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s,NOTF)伴伤椎失稳的方法,并探讨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NOTF伴伤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比站立位侧位X线片和仰卧位正中矢状位CT片的伤椎后凸角变化来评估伤椎的稳定性,定义伤椎后凸角变化≥11°为伤椎失稳。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0月应用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的21例单节段NOTF伴伤椎失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18例。临床疗效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评估采用伤椎前缘高度比和局部后凸Cobb角。[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19.14±7.73)个月。所有患者背部疼痛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比及局部后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各评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骨水泥移位、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比站立侧位X线片和仰卧位CT正中矢状位片下伤椎后凸角的变化是评估NOTF伴伤椎失稳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NOTF伴伤椎失稳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 拓源郝定均贺宝荣杨俊松刘团江李厚坤葛朝元杨彦玲
- 关键词:骨质疏松脊柱骨折骨不连失稳
- 脊柱侧弯患者术后腹胀的观察及早期护理干预
- 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在院行脊柱侧弯截骨矫形术的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法和预防腹胀的早期护理法,观察二组术后是否发生腹胀.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腹胀出现的时间、发生率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
- 李素霞杨俊松曹子君刘团江郝定均
- 关键词:脊柱侧弯腹胀护理干预
- “幸运型”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策略
- 杨俊松刘团江刘鹏张正平郝定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