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作品数:7 被引量:20 H指数:3 供职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更多>>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皮瓣存活的实验研究 2015年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跨区皮瓣存活的作用。方法 :采用全骨髓差异贴壁法培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90%融合后消化传代扩增。传至第3代后行CD29^+、CD90^+、CD34^-、CD45^-细胞免疫表型鉴定后备用。SD大鼠20只,体重300-350 g,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切取大鼠背部一侧跨3个区皮瓣后缝回原处;治疗组切取大鼠背部一侧跨3个区皮瓣,缝回原处后1 h,按每100 g体重注射1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10^6个/ml)至尾静脉。观察两组大鼠1周后皮瓣坏死率,同时比较choke区choke血管的管径大小。结果:分离培养的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D29阳性细胞为99.3%,CD90阳性细胞为93.5%,CD34阳性细胞为0.82%,CD45阳性细胞为2.22%。术后7 d对照组皮瓣坏死率为(29.4±4.2)%,髂腰动脉与肋间动脉之间choke血管的管径(183±25)μm;治疗组皮瓣坏死率为(10.4±3.3)%,髂腰动脉与肋间动脉之间choke血管的管径为(226±23)μm,治疗组皮瓣坏死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choke血管管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够通过促进choke血管扩张的方式促进皮瓣存活,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方芳 林建忠 庄跃宏 李光文关键词:干细胞 皮瓣 腓肠神经的交感成分及其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探查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是否有发出交感纤维支配其伴行血管及腓肠神经切段后近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流动力学会出现何种相应变化。方法在探明兔下肢腓肠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相应解剖后,取17只白兔,其中2只白兔直接处死,取腓肠神经血管束。其余15只(30侧后肢)随机等分入神经保留组与神经切断组。神经保留组白兔在行皮瓣切取术后,不对腓肠神经进行处理;神经切断组则在皮瓣掀起后将腓肠神经在其起点处切断。在相应时间点处死两组动物,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束行乙醛酸染色。利用红外热像仪对上述两组皮瓣术后24 h皮瓣的平均温度进行测量。结果神经切断组术后3、5及7 d 3个时间点腓肠神经内荧光点及其伴行动脉外膜荧光出现高度一致性的下降,组间荧光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F=13.563,P=0.004)。神经保留组在术后整个过程中荧光强度未出现明显改变。术后2 h起,神经保留组皮瓣平均温度低于神经切断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肠神经有发出交感纤维至其伴行血管,调节其伴行血管张力。腓肠神经切段后,近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微循环会出现相应改善,皮瓣存活率有可能增加。 谢昀 邹文选 方芳 张琦 叶君健 庄跃宏关键词:交感神经 腓肠神经 皮瓣 血液动力学 七元瓜环与氟伐他汀钠的主客体作用及pH敏感缓释 2020年 目的分析七元瓜环(Q[7])与氟伐他汀钠(FLU)的主客体作用及包合物的体外缓释性能。方法利用紫外光谱、1H NMR等技术研究Q[7]-FLU体系的包合作用,测定Q[7]-FLU包合作用的包合比、包合稳定常数、p H敏感性及包合物的体外药物累积释放度。结果Q[7]-FLU体系的超分子包合作用的包合比为1∶1、包合平衡常数为2.35×103L/mol。在p H分别为1.2、4.0、6.8的3种介质中,包合物Q[7]-FLU的400 min体外累积释放度分别为39.26%、56.87%、66.24%,FLU原药的体外累积释放度分别为97.18%、98.30%、97.96%。结论Q[7]的包合对FLU具有明显的p H敏感性缓释作用。 龚仁艳 徐丽平 方芳关键词:瓜环 氟伐他汀钠 主客体作用 缓释性能 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技术与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技术在小鼠耳跨区皮瓣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2020年 目的探讨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在小鼠耳部跨区皮瓣研究中的特点和优势。方法共选取25只ICR小鼠,取其中10只,剪断鼠耳中间及外尾侧血管束,建立跨区耳瓣模型,观察建模3 d后耳瓣血供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健侧鼠耳的面积、组织层次厚度及血管分布情况。另取5只小鼠,建跨区耳瓣模型,方法同前。于建模后第3天,获取建模侧鼠耳并将其解剖分为前层皮肤、软骨及后层皮肤,取前层皮肤,采用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耳内的血管、神经及单核巨噬细胞进行染色,观测耳瓣中血管、神经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取剩余10只小鼠,在小鼠耳部中间血管体分叉以上水平剪穿鼠耳,建立延迟跨区耳瓣模型,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观测小鼠耳部的血流变化情况,记录术后即刻、1 d、2 d、3 d、4 d时血管的血流灌注值。结果鼠耳面积约为1.3 cm2,厚度为(0.16±0.04)mm,由外尾侧血管束、中间及内头侧3个血管束供血,在剪断鼠耳中间及外尾侧血管束后可形成跨区皮瓣缺血模型。鼠耳前、后层皮肤及软骨的厚度分别为(88±5)μm、(41±3)μm及(29±2)μm;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清晰地显示在建模后3 d,choke区域呈放射分布的小血管,直径为(50±6)μm,可见小血管之间扩张弯曲的毛细血管,小鼠耳部神经与动脉呈伴行关系,神经节段攀附至动脉表面,而与静脉并无明显伴行和攀附,扩张、弯曲的动脉内有明显数量的单核巨噬细胞成簇分布,而在动脉外侧仅呈游离散在分布。通过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可观测到在延迟跨区耳瓣模型后,每个耳瓣内有(6±2)条横向走行的血管管径及血流量有明显增大,术后即刻、1 d、2d、3 d、4d时,横向走行血管的平均血流灌注值分别为(92±11)PU、(136±26)PU、(147±27)Pu及(176±27)PU。结论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 林培森 田磊 肖季婷 马启明 方芳 庄跃宏 谢昀关键词:小鼠 外科皮瓣 时间与缺血程度对皮瓣延迟效果的影响探讨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时长及缺血程度的延迟术式对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125只成年ICR小鼠随机等分为5组。对照组切取以髂腰血管为蒂的4.5 cm×1.5 cm皮瓣。4个延迟组按照延迟时间与切断胸背动脉尾侧支与否分为留血管7 d组与14 d组及切血管7 d与14 d组。在延迟结束后,建立与对照组同样的皮瓣模型。之后,计算皮瓣的坏死率,并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仪测量皮瓣的动脉管径及血流灌注、以及利用CD31抗体标示皮瓣内的血管。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术后7 d各延迟组的皮瓣坏死率均小于对照组(P<0.001)。4个延迟组蒂部与choke动脉管径及灌注强度都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切血管组皮瓣存活率、蒂部与choke动脉管径、血流灌注强度均显著大于两留血管组(P<0.05);延迟7 d组之间与延迟14 d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 d,4组延迟皮瓣的血管密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但术后7 d各组皮瓣的血管密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883)。结论延迟只需要7 d便能达到最佳效果。此外,延迟期间应尽量使皮瓣处于缺血最严重但不致组织坏死的状态。 陈绍锋 荆幸 方芳 范莹娟 庄跃宏关键词:激光散斑 血流动力学 激光多普勒对大鼠背部3种皮瓣模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 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利用激光多普勒对大鼠背部3种皮瓣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研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按照皮瓣切取方式等分为3组:穿支皮瓣组、穿支筋膜蒂皮瓣组及随意皮瓣组。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以上3组皮瓣的Ⅰ、Ⅱ与Ⅲ区在多个时间点进行测量。术后7 d,对皮瓣外观及髂腰动脉与骶尾部穿支血管间的筋膜血管网进行拍照。对3组大鼠的坏死率,及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Ⅰ、Ⅱ及Ⅲ区术后即刻、术后1 d的血流灌注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穿支皮瓣、穿支筋膜蒂皮瓣及随意皮瓣的坏死率分别为0.087±0.07、0.071±0.05及0.267±0.11。3组皮瓣坏死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但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的坏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穿支皮瓣Ⅰ区与Ⅱ区的血流灌注值显著大于穿支筋膜蒂皮瓣的Ⅰ区与Ⅱ区;随意皮瓣3个血管区的血流灌注值在术后7 d内均小于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术后7 d,随意皮瓣骶尾部穿支与髂腰动脉穿支间的筋膜血管网管径显著增大。结论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存活能力无显著差异。随意皮瓣存活主要依赖于蒂部与蒂部周围潜在穿支之间筋膜血管网的扩张。 薛兰 吴志海 汤莹莹 戴思琪 方芳 金晓燕 郑和平 庄跃宏关键词:穿支 筋膜蒂 随意皮瓣 激光多普勒 血流动力学 七元瓜环对氟苯尼考的增溶作用 被引量:1 2023年 为了研究七元瓜环Q[7]和氟苯尼考(FF)的超分子包合作用及溶解性的影响,本文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技术对Q[7]与FF的包合比、包合平衡常数、溶解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Q[7]与FF的包合比为1∶1,包合平衡常数为2.08×10^(4)L·mol^(-1),Q[7]-FF包合物的溶解性比原药FF提高了22倍。因此,Q[7]包合对FF有明显的增溶作用。 王文杰 方芳 方权辉关键词:瓜环 氟苯尼考 增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