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利
- 作品数:6 被引量:2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田鼠巴贝虫感染BALB/c小鼠血细胞动态变化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观察小鼠感染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后体重、脾脏及血液细胞的变化情况。方法取田鼠巴贝虫感染种鼠外周血(虫密度为20%),腹腔接种6周龄健康BALB/c小鼠,100μL/只,并设立健康小鼠对照组。感染组小鼠于感染后0~28 d隔日尾尖采血,涂薄血片,吉氏染色后油镜下观察田鼠巴贝虫增殖情况,并分别于感染后0、7、14、21、28d测定小鼠体重、脾重,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小鼠血细胞。结果小鼠在感染后第1天即可在外周血中查见田鼠巴贝虫虫体,第7天染虫率最高(55%),随后感染率逐渐下降,至第28天外周血虫体镜检阴性,进入隐性感染阶段。小鼠于感染后第7天体重降至最低,随后逐渐恢复;脾脏重量在感染后第14天最重,后逐渐降低,但至第28天脾重仍高于正常组。全血细胞分析发现,感染组小鼠白细胞数量及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波动范围在正常小鼠参考值范围内。感染组小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在感染后虫密度高峰期降至最低,后随着虫密度降低而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田鼠巴贝虫感染可引起小鼠体重下降、脾脏增重、红细胞及血小板数量降低,全血细胞分析仪对巴贝虫病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 蔡玉春陈韶红杨春利赵枝新李浩卢艳艾琳储言红沈慧敏陈家旭
- 关键词:小鼠血常规检查血液指标
- 昆明市腹泻人群中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特征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EAEC)的流行特征,为防治EAEC感染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收集云南省昆明市4家哨点医院的腹泻患者粪便标本1 121份,非腹泻者的粪便标本319份,进行细菌培养(麦康凯培养基),无菌挑选单个菌落(8-12个),采用热提取法提取细菌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EAEC,同时使用结构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结果 EAEC在腹泻患者和非腹泻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4%和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4,P<0.05)。男、女腹泻患者EAEC检出率分别为5.2%和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0,P>0.05);不同年龄组腹泻患者中EAEC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65,P>0.05);腹泻患者EAEC检出率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χ~2=12.819,P<0.05),夏季检出率最高(10.5%,21/200);冬季最低(2.0%,8/394)。EAEC阳性腹泻患者水样便占26.2%(16/61),黏液样便占70.5%(43/61)。EAEC腹泻患者易出现呕吐症状(χ~2=12.819,P<0.05)。结论 EAEC是腹泻的重要细菌性病原体,开展和加强EAEC的监测,可为EAEC相关腹泻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张顺先杨春利艾琳陈木新蔡玉春卢艳陈韶红徐闻古文鹏周永明夏尚陈军虎李石柱陈家旭胡薇周晓农
- 关键词:腹泻病例
- 昆明市腹泻人群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特征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了解云南省昆明市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的流行特征,为我国EPEC感染引起的腹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云南省昆明市4家哨点医院收集腹泻病例粪便样本1 121份,非腹泻人群粪便样本319份,进行细菌培养,选择单个菌落,提取DNA,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EPEC,同时使用结构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结果 EPEC在腹泻病例中的检出率高于非腹泻研究对象中的检出率(5.53%,1.88%,χ~2=7.36,P<0.05)。EPEC的检出率在不同年龄组腹泻病例中有统计学差异(χ~2=17.27,P<0.05),其中在2—5岁腹泻病例最高(12.12%,16/132);EPEC的检出率在腹泻病例中有明显的季节分布趋势(χ~2=12.82,P<0.05),其中EPEC在夏季最高(9.00%,18/200),冬季最低(3.05%,12/394)。EPEC阳性的腹泻病例水样便占61.3%(38/62),出现脱水症状占12.9%(8/62)。结论 EPEC是昆明市人群腹泻的重要细菌性病原体之一,且EPEC感染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EPEC感染容易造成脱水。
- 杨春利张顺先艾琳蔡玉春卢艳陈韶红徐闻古文鹏胡薇陈军虎李石柱陈家旭周晓农
- 关键词:腹泻病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病学特征
- 巴贝虫棒状体蛋白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7年
- 巴贝虫是一类专性的细胞内寄生的顶复门原虫,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病原。这类原虫具有相似的亚细胞结构并能分泌与入侵相关的保守蛋白,尤其是在入侵宿主细胞阶段分泌的棒状体相关蛋白被认为是保护寄生虫入侵和繁殖的关键分子,其在虫体入侵的纳虫空泡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因此,本文就目前研究较多的牛巴贝虫、羊巴贝虫、吉氏巴贝虫、双芽巴贝虫和东方巴贝虫等棒状体相关蛋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 杨春利蔡玉春陈家旭
- 关键词:入侵免疫
- 田鼠巴贝虫隐性感染鼠再感染、免疫抑制或盲传后的虫密度消长规律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观察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隐性感染期小鼠经再感染、免疫抑制或盲传健康小鼠后的外周血红细胞内虫体密度的消长规律。方法取1只感染种鼠的外周血(虫密度为20%),腹腔接种6周龄雌性BALB/c健康小鼠12只,100μl/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再感染组、免疫抑制组和盲传组,每组3只。4组感染小鼠连续28 d尾部采血,吉氏染色法观察田鼠巴贝虫形态变化,并计算红细胞染虫率,构建隐性感染小鼠模型。再感染组隐性感染小鼠再次腹腔接种相同剂量的田鼠巴贝虫感染种鼠血;免疫抑制组隐性感染小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5 mg/只,连续注射5 d;盲传组3只隐性感染小鼠取眼眶血,分别腹腔盲传接种健康雌性BALB/c小鼠各3只,100μl/只。3组小鼠继续尾部采血28 d,镜下计数感染红细胞,计算染虫率,并观察田鼠巴贝虫形态变化。结果对照组、再感染组、免疫抑制组和盲传组小鼠外周血均于感染后第3天查见田鼠巴贝虫体,第7天红细胞染虫率最高,分别为73.2%、78.0%、76.2%及79.0%,随后染虫率逐渐下降,至第28天外周血镜检阴性,进入隐性感染阶段。再感染组小鼠再次感染后28 d内,每天染虫率均为0。免疫抑制组小鼠在免疫抑制后第2天查见虫体,第12天染虫率再次达到高峰,为65.2%,随后逐渐下降,至第22天再次进入隐性感染期。盲传组新感染的9只小鼠在感染后第4天查见虫体,第9~10天染虫率达到高峰,为35.0%~39.0%,随后逐渐下降,至第28天小鼠进入隐性感染阶段。各组感染的田鼠巴贝虫形态变化基本一致,染虫初期以小环状体居多;染虫高峰期多见大环状体和长丝状体;有多虫寄生现象。结论田鼠巴贝虫隐性感染期小鼠有带虫免疫现象,并可作为传染源;经免疫抑制后虫体被激化,可出现与首次感染相同的虫体密度消长规律。
- 蔡玉春陈韶红卢艳艾琳杨春利陈家旭
- 关键词:输血感染免疫抑制
- 田鼠巴贝虫棒状体相关蛋白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通过对专业数据库的搜索,筛选出田鼠巴贝虫棒状体相关蛋白的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方法搜索NCBI、EMBL-EBI、Uniprot及PiroplasmaDB数据库,筛选田鼠巴贝虫棒状体蛋白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多种数据库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分析其对应氨基酸序列的疏水区、跨膜区、信号肽及结构域,预测该蛋白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及其抗原表位;利用Clustal-X软件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利用PAUP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mutiple sequence alignment)。结果在EMBL-EBI和PiroplasmaDB中各筛选出1条田鼠巴贝虫棒状体蛋白基因,登录号分别为XP_012649548和BBM_III04695。通过软件APE进行序列比对,两个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证明为同一条基因序列。该基因共含有4 443bp,可编码1 480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分子质量为165.307ku,为分泌蛋白,含一个信号肽,4个跨膜区,并含有较多抗原表位。结论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田鼠巴贝虫棒状体相关蛋白含有较多的抗原表位,可作为疫苗和诊断抗原的候选分子。
- 杨春利蔡玉春卢艳吴秀萍田利光艾琳陈韶红陈家旭
- 关键词:数据库生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