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双磊

作品数:11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心脏
  • 3篇手术
  • 2篇动脉
  • 2篇心肺
  • 2篇心肺复苏
  • 2篇心肌
  • 2篇心脏骤
  • 2篇心脏骤停
  • 2篇心脏骤停患者
  • 2篇氧合
  • 2篇药物洗脱
  • 2篇药物洗脱支架
  • 2篇移植术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体外膜氧合
  • 2篇旁路移植
  • 2篇旁路移植术
  • 2篇前降支
  • 2篇前降支病变

机构

  • 11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1篇李双磊
  • 4篇肖苍松
  • 4篇高长青
  • 3篇吴扬
  • 3篇龚志云
  • 2篇杨明
  • 1篇王保军
  • 1篇卢俊宇
  • 1篇王海屹
  • 1篇刘荣
  • 1篇马新华
  • 1篇马鑫
  • 1篇熊瑶瑶
  • 1篇黄庆波
  • 1篇任崇雷
  • 1篇张智健
  • 1篇陈犹白
  • 1篇陈韵岱
  • 1篇杜中涛
  • 1篇赵国栋

传媒

  • 5篇中国体外循环...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手术的学习曲线及临床疗效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夹层手术和非夹层主动脉手术的学习曲线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同一手术团队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夹层和非夹层主动脉手术的围术期资料。根据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采用累计求和(CUSUM)分析法及拟合曲线分别绘制夹层手术组和非夹层手术组的学习曲线,根据所得曲线的临界点将整个过程分为提高期和熟练期,对比两个阶段的围术期各项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学习曲线,验证临界点是否为度过学习曲线所需的手术例数,并明确熟练掌握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手术后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结果共107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完善的术前检查分为两组:主动脉夹层组47例,术式为升主动脉置换+弓部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和/或主动脉根部处理;非夹层组60例,术式为主动脉根部手术和/或升主动脉置换。夹层组中男37例、女10例,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的最佳拟合方程分别为y=-0.019x^(3)+0.251x^(2)+28.852x-6.076(x为手术例数,最优拟合系数R^(2)=0.918,P<0.05)和y=-0.015x^(3)-0.093x^(2)+34.799x-27.316(R^(2)=0.92,P<0.05),以27例为界将夹层组分为提高期和熟练期,两阶段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熟练期的围术期指标明显优于提高期,该临界点为度过学习曲线所需的手术例数。非夹层主动脉组中男45例、女15例,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的最佳拟合方程分别为y=0.013x^(3)-1.826x^(2)+62.353x+193.189(R^(2)=0.906,P<0.05)和y=0.009x^(3)-1.416x^(2)+49.389x+177.335(R^(2)=0.90,P<0.05),以22例为界将非夹层主动脉组分为提高期和熟练期,两阶段术前基线资料除二次开胸例数[8(36.36%)vs 1(2.63%),P<0.001]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熟练期的围术期指标同样优于提高期,该临界点为度过学习曲线所需的手术例数。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夹层和非夹层手术在度过学习
王梓凝肖苍松李双磊迟海涛王军惠陈磊赵强杨明
关键词:主动脉手术主动脉夹层
体外膜氧合在救治危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对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IMV)或体外膜氧合(ECMO)干预的疗效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150例实验室确诊的COVID-19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接受IMV治疗患者(IMV组)和接受无创通气、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和无辅助通气治疗患者(非IMV组)的临床转归,同时将IMV患者分为ECMO组和非ECMO组进行亚组分析。采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COVID-19危重症患者入ICU后行IMV治疗、ECMO治疗的危险因素。结果IMV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IMV组(69.7%vs.8.2%,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IMV组与非IMV组间患者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总胆红素(Tbil)、肌红蛋白(Mb)有显著性差异。多变量回归显示,较高WBC(OR 4.897,95%CI 2.165~11.073,P<0.001)、PCT(OR 2.865,95%CI 1.309~6.269,P=0.008)和较低Hb(OR 0.313,95%CI 0.134~0.735,P=0.008)是患者接受IMV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相对于非ECMO组患者,接受ECMO治疗患者年龄更小,合并冠心病比例更高(P=0.01),以及更高水平的PC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Tbil、Mb、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原时间、以及D-二聚体>0.5的比例,并且入院至接受IMV治疗的间隔时间更短,而氧合指数(PaO2/FiO2)更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大于65岁(OR 0.175,95%CI 0.036~0.855,P=0.031)和较高的PaO2/FiO2(OR 0.014,95%CI 0.001~0.143,P<0.001)是患者接受非ECMO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ECMO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非ECMO组(52.6%vs.13.7%,P<0.001)。结论入ICU时患者WBC、Hb水平是患者行IMV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患者年龄以及PaO2/FiO2是患者行ECMO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与IMV支持相比,ECMO治疗是一种相对可靠的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COVID-19危重症患者死亡率。
李双磊赖巍杜中涛马新华申华冯泽坤卢俊宇熊瑶瑶吴扬张智健任崇雷肖苍松
关键词:体外膜氧合危重症
免体外循环免开胸机器人辅助下腔静脉Ⅳa级癌栓切除术经验总结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经心包膈上下腔静脉阻断切开取栓术治疗下腔静脉Ⅳa级癌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例接受机器人辅助经心包膈上下腔静脉阻断切开取栓术治疗肾癌伴Ⅳa级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53.5(53~70)岁;平均体质指数23.25(20.7~26.3)kg/m^(2)。4例因腰痛和(或)血尿就诊。肿瘤位于右侧2例,左侧2例;肿瘤平均最大径8.1(3.6~11.2)cm。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T三维重建和(或)MRI检查,明确癌栓分级均为Ⅳa级(膈肌以上,心房以下)。术前平均腔静脉癌栓长度12.3(11.8~18.0)cm。4例手术均在泌尿外科、肝胆外科、心血管外科、超声科及麻醉科医生团队配合下完成。手术方法:机器人辅助翻肝暴露肝后段下腔静脉;在术中超声引导下,解剖膈肌中心腱和心包,直至暴露膈上心包内下腔静脉和右心房;依次阻断第一肝门和下腔静脉;行腔静脉切开取栓及下腔静脉重建。观察围手术期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中位值553.5(338~642)min,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中位值18.1(14~32)min;失血量中位值1900(1000~2600)ml。所有患者术后均转入重症监护室(ICU),ICU住院时间中位值7(4~8)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值为8(4~12)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3(11~20)d。术后并发症Clavien分级Ⅱ级1例,Ⅲ级3例;其中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淋巴瘘,1例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肝肾功能不全及淋巴瘘。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机器人辅助经心包膈上下腔静脉阻断切开取栓术是治疗肾肿瘤伴Ⅳa级下腔静脉癌栓的一种可选择的方法,该术式可免体外循环、免开胸,手术并发症在可控范围内,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该术式安全、可行。
刘侃黄庆波彭程喻垚杜松良俞鸿凯赵国栋刘荣肖苍松李双磊李秋洋王海屹王保军马鑫张旭
关键词:下腔静脉癌栓体外循环
单纯前降支病变机器人冠脉旁路移植术与药物洗脱支架的远期疗效对比
2017年
目的分析比较行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与机器人冠脉旁路移植术(robotically assiste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R-CABG)对单纯前降支病变(isolated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disease,i LAD)的远期疗效。方法采集2007年4月-2014年11月在我院行R-CABG的223例患者及2011年4月-2014年11月在我院行前降支DES治疗的4 047例患者信息,共筛选符合条件的DES患者496例,R-CABG患者108例。筛选后根据重点基线数据进行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匹配后共纳入216例患者(DES 108例,R-CABG 108例)。对其进行随访,对比两组的死亡率、心梗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再次再血管化(repeat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r-TLR)发生率、主要不良心血脑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al events,MACCE)及心绞痛缓解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死亡率、心梗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及MAC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DES组r-TLR发生率高于R-CABG组(6.48%vs 0.93%,P=0.033 9)。DES组与R-CABG组相比有较高的心绞痛再发率(27.78%vs 8.33%,P=0.000 4)及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9.26%vs 1.85%,P=0.020 9)。结论接受R-CABG与DES的i LAD患者死亡率、心梗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及MAC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R-CABG患者r-TLR免除率及心绞痛缓解效果优于DES患者。
李双磊陈韵岱高长青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机器人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神经系统的维护被引量:10
2019年
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心脏骤停的发生率居高不下。中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发生心搏骤停,而出院生存率只有1.3%,获得良好神经功能恢复的只占幸存者的10.2%[1]。在美国,估计每年在儿童中发生7307起心脏骤停事件,在成人中每10万人发生110.8次心搏骤停事件,然而成人发生心搏骤停后的存活出院率仍然非常令人失望,约为10%[2]。尽管心搏骤停患者救治措施的不断优化,然而,仅仅不到1/3幸存者神经功能恢复[3]。
李双磊吴远斌龚志云吴扬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
胸骨正中劈开入路心脏术后并发胸部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2024年
背景胸骨正中劈开术是开胸心脏手术的常规入路,经此入路行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后可并发胸部切口感染(sternal wound infection,SWI),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目的探索SWI发生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并降低其发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通过胸骨正中劈开入路行开胸心脏手术患者,筛选发生SWI的病例,并进行1∶4倾向性匹配。通过单因素Cox分析和LASSO回归筛选与SWI发生有关的特征指标,综合专家意见后进行多因素Cox回归确定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471例患者中61例在开胸手术后180 d内发生SWI,发病率为1.11%,其中44例为浅表胸骨切口感染,17例为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病例组男21例,女40例,中位年龄61岁;对照组男110例,女134例,中位年龄59岁。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HR(95%CI):1.07(1.00~1.14),P=0.038]、糖尿病[HR(95%CI):1.87(1.01~3.46),P=0.046]、心肌梗死[HR(95%CI):2.25(1.19~4.26),P=0.013]是SW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于解放军总医院病例数据,本研究发现SWI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糖尿病、高体质量指数和心肌梗死。这些因素可能通过破坏伤口愈合过程、损害组织修复和皮肤屏障完整性以及降低对细菌的抵抗力影响SWI的发生。
陈东升陈东升刘建超李双磊李双磊张广良梁纯陈犹白陈犹白
关键词:伤口愈合心脏手术
单纯前降支病变患者再血管化治疗策略及进展被引量:2
2017年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2015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CAD死亡率城市为107.5/10万,农村为105.37/10万。CAD患者中,50%以上的患者存在多支冠脉病变(两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70%),约40%以上的患者为单系统病变。
李双磊高长青
关键词:前降支病变再血管化药物洗脱支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机器人
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小鼠心肌线粒体功能和能量代谢重塑相关性的转录组学分析
2024年
目的探究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纤维化过程中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变化,阐述其与糖酵解通量增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0只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20只/组。实验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构建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对照组除不对左前降支进行结扎外,其他操作均与实验组相同。选取心肌梗死后28d和假手术组小鼠各5只进行安乐死取材,取左心室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学测序,采用FPKM法计算基因表达量,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GO和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寻找影响疾病进程的相关通路。通过绘制热图,展示富集分析中显示的通路和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并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原代CFs通过促纤维化激动剂TGF-β1或溶剂对照干预,通过Seahorse实验检测其线粒体呼吸和糖酵解水平。结果通过心脏大体图和心脏超声验证心梗模型构建成功,心肌梗死组舒张期左心室内径增加(P<0.05),收缩期左心室内径增加更为显著(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梗死组上调基因124个,下调基因106个。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脂肪酸代谢、细胞器等代谢通路和线粒体中。基因表达热图显示脂肪酸β氧化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反糖酵解水平增加。Seahorse实验中,与溶剂对照组(Vehicle组)相比,TGF-β1干预组心肌成纤维细胞基础和最大呼吸水平明显降低,基础和最大糖酵解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在心肌纤维化过程中,心肌成纤维细胞能量代谢重塑,线粒体功能下降,相反更倾向于通过糖酵解产生能量。
王梓凝杨明李双磊迟海涛王军惠肖苍松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线粒体糖酵解心肌成纤维细胞
体外膜氧合在暴发性心肌炎救治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总结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在暴发性心肌炎(FM)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10例接受ECMO辅助的FM患者临床资料,对比辅助前后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血乳酸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转归。结果10例患者均为女性;成人9例,儿童1例,年龄(28.8±13.1)岁;均行静脉-动脉模式的ECMO治疗;ECMO辅助24 h后,NT-proBNP由辅助前的(24626.1±9442.2)ng/L降至(10141.7±9789.4)ng/L(P=0.014),血乳酸由辅助前的(10.8±5.6)mmol/L降至(3.1±1.7)mmol/L(P=0.007);ECMO治疗中位时间5.8(2.8~28.2)d;8例撤机成功,1例撤机失败,1例接受心脏移植;2例因脑出血死亡;1例辅助前昏迷患者持续未醒转院治疗;共7例患者存活出院。结论ECMO作为短期机械循环支持工具,可以提供有效的循环支持,纠正FM患者循环功能障碍,为心功能恢复或心脏移植提供机会。
龚志云李双磊吴杨张欣
关键词:暴发性心肌炎体外膜氧合脑利钠肽乳酸并发症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神经系统的评估和监测被引量:9
2019年
数据表明美国院外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的发生率为110.8/10万,生存率为10.6%[1]。尽管CA患者救治措施的不断优化,然而,仅仅不到1/3幸存者神经功能恢复[2]。欧洲注册数据显示,院外CA的发生率为80/10万,10%患者存活至出院,仅有5%可以获得完全的神经功能恢复[3]。
吴远斌李双磊吴扬龚志云王嵘高长青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脑电监测影像学检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