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刚
- 作品数:5 被引量:73H指数:4
- 供职机构:青海红十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膝关节相关参数对早期髌骨软化症的诊断价值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分析,探讨这些参数对早期髌骨软化症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自2013-07—2015-12确诊的127例髌骨软化症作为观察组,选取7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膝关节屈曲90°Q角、髌骨高度(Caton指数,PH)、股骨滑车沟角(FTA)、股骨滑车外侧面比例(SLFR)、髌骨适合角(PCA)、髌骨倾斜角(PTA),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膝关节屈曲90°Q角、PH、PCA、PTA更大,SLFR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F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X线片与MRI测量的PH、PCA、PTA诊断髌骨软化症具有较高可信度,而膝关节屈曲90°Q角、SLFR诊断髌骨软化症的可信度一般。髌骨软化症X线片阳性检出率为30.7%(39/127),髌骨软化症MRI阳性检出率为81.1%(103/127);髌骨软化症MRI阳性检出率高于X线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对早期髌骨软化症的阳性检出率高于X线片,PH、PCA、PTA是辅助诊断早期髌骨软化症可靠的膝关节参数,而早期发现髌骨软化症并加以干预是延缓髌骨软化症进展的有效手段。
- 李威郭立平郭建华马志刚
- 关键词:髌骨软化症髌股关节ROC曲线
- 可吸收螺钉与金属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分析可吸收螺钉和金属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9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吸收螺钉组54例和金属螺钉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踝关节活动度及X线测量结果、踝关节评分、异物反应等。结果可吸收螺钉组患者的背屈角度、跖屈角度大于金属螺钉组(P<0.05),两组腓骨的重叠阴影、下胫腓联合间隙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吸收螺钉组患者的踝后足评分系统的评分值、踝关节稳定性、行走能力、奔跑能力、工作能力、踝关节活动度、影像结果评分高于金属螺钉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金属螺钉组患者(P<0.05);可吸收螺钉组患者的治疗后异物反应较轻,切口不愈合、切口感染、二次内固定手术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金属螺钉组患者(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有效方式,具有高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特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优势。
- 郭建华郭立平马志刚韦娴
- 关键词:下胫腓联合损伤可吸收螺钉内固定
- 微创撬拨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疗效分析被引量:47
- 2017年
- [目的]比较微创撬拨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15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皮组和切开组各75例,观察组行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切开组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即刻Bohler角以及术后1年Maryfand评分优良率。[结果]经皮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组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经皮组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中部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Maryfand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撬拨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均有显著疗效,术后恢复效果满意,但前者具有微创、手术简便以及周围组织创伤小等优势,符合现代骨科微创治疗的理念。
- 郭建华郭立平马志刚
- 关键词:经皮撬拨切开复位内固定
- 不同分子质量玻璃酸钠注射骨关节炎兔关节液内相关因子的变化被引量:7
- 2020年
- 背景:临床研究显示,不同分子质量玻璃酸钠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存在一定差异。目的:观察不同分子质量玻璃酸钠注射后,骨关节炎兔关节液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变化。方法:将40只大耳白兔(购自青海省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分子组、小分子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3组在右膝关节腔注入木瓜蛋白酶建立骨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7d后,大分子组、小分子组右膝关节腔内分别注射(1.5-2.5)×10~6Da、(0.8-1.5)×10~6Da的玻璃酸钠注射液0.3mL,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次/周,注射5周。末次注射7d时,进行右膝关节腔MRI检测、软骨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关节冲洗液炎性因子质量浓度与蛋白聚糖、骨胶原基因表达检测。实验获得青海红十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802065。结果与结论:(1)MRI检测:模型组存在关节积液,软骨表面不完整;大分子组软骨表面粗糙且软骨层变薄,但无关节积液;小分子组软骨表面明显粗糙且轻度变薄,但无关节积液;(2)苏木精-伊红染色:模型组、大分子组、小分子组均可见明显的软骨损伤,但大分子组、小分子组损伤程度轻于模型组,其中小分子组损伤程度最轻;(3)炎性因子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分子组、小分子组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降低(P<0.05);小分子组中白细胞介素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低于大分子组(P<0.05),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基因检测:模型组蛋白聚糖、骨胶原基因表达低于对照组、大分子组、小分子组(P<0.05),大分子组蛋白聚糖、骨胶原基因表达低于小分子组(P<0.05);(5)结果表明:与大分子质量玻璃酸钠比较,小分子质
- 马志刚郭立平张建宁李永刚
- 关键词:玻璃酸钠骨关节炎基质金属蛋白酶3软骨组织
-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观察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8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入组,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42例纳入观察组,动力髋螺钉治疗41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时间、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11.4±2.5)个月、对照组(10.5±2.4)个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术中输血率、并发症合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并不能明显提高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但是有明显的微创性,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
- 赵洪顺来晓春马志刚周倚墨
- 关键词:老年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