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利
- 作品数:20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大同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广灵古戏台考述三则被引量:1
- 2010年
- 广灵县境内戏台林立,现存古戏台有62座之多。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作疃乡龙神庙戏台、南蕉山村龙神庙戏台和井窊村观音庙戏台三座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戏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我们看到,戏台文化不仅是对广灵戏剧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折射,更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刘兴利
- 关键词:古戏台考述
- 元杂剧演出的重要史证——解读杜善夫【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被引量:5
- 2005年
- 通过对《庄家不识勾栏》套曲全方位的解析,力求深入全面地挖掘、整理这一珍贵史料,试图复原历史上元杂剧演出的具体形制,使读者对在中国戏曲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元杂剧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总体认识。
- 刘兴利
- 关键词:元杂剧耍孩儿史证
- 浑源麻家大院及主人麻席珍事迹小考
- 2017年
- 浑源麻家大院是一座保存较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落,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围合式建筑,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大院主人麻席珍于教育、司法领域颇有盛誉,晚年关注浑源地方文物保护,著有《浑源出土古物图说》。当前,麻家大院在浑源着力打造的历史文化街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 刘兴利杜建梅
- 关键词:文物保护
- 广灵秧歌演出习俗及其事象解读
- 2013年
- 广灵秧歌在其演出过程中存在很多习俗,主要有供奉三官神、庙会演出时的祭祀仪式和"打台"仪式等。这些习俗实际上反映着秧歌艺人固有的俗信心理,并通过外在的事象得以体现。事象使俗信以仪式的形式在演出过程中得以展示,表达了秧歌艺人共同遵守的俗信禁忌及宗教崇拜心理。
- 刘兴利
- “科”之谫论——以《三十种》与《元曲选》为例被引量:1
- 2015年
- "科",是元杂剧组成三要素之一。《三十种》中的"科"只有做工类、歌舞类及检场类三种类型,而在明刊本(如《元曲选》)中才出现了武打类、音响类等类型。《三十种》中的无"科"或少"科",说明元杂剧只注重剧本的文学性;以《元曲选》为代表的明刊本杂剧中的多"科",则说明戏剧演出的场上性逐渐得到重视。多"科"或少"科"的现象,实际隐含着"曲本位"与"剧本位"两种不同戏剧观的嬗变。
- 刘兴利
- 关键词:《元曲选》戏剧观
- 广灵秧歌百年历史发展述略
- 2014年
- 广灵秧歌,是山西晋北的一个地方小戏剧种。纵观广灵秧歌的整个演进历程,从清嘉庆末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间跨度逾百年,可分为形成期、发展期、全盛期、恢复期及衰落期五个阶段。回顾广灵秧歌的百年发展史,既可对其历时性过程有所了解,又能对其走向衰落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
- 刘兴利
- 关键词:历史发展
- 《西厢记》【络丝娘煞尾】斟疑
- 2024年
- 《西厢记》元刊本已佚,明清两代刊本有一百多种,这在中国古代戏曲传播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现象。诸刊本关于【络丝娘煞尾】去留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王本”和“凌本”最具代表性。“凌本”最大限度地复现了元刊本《西厢记》原貌,其保留【络丝娘煞尾】的做法是正确的。就作用而言,【络丝娘煞尾】借鉴诸宫调《西厢记》度尾技法,承上启下,是《西厢记》分本的标志之一。就演唱而言,【络丝娘煞尾】并非伶人“打散语”,唯有“坐间代唱”说最有可能还原事实真相。就名称而言,【络丝娘煞尾】应为【小络丝娘煞尾】,而【小络丝娘煞尾】即【小络丝娘】,二者名异实同。
- 刘兴利
- 关键词:《西厢记》
- 山西北路梆子生成时间考论
- 2023年
-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国家级“非遗”保护剧种。关于北路梆子剧种生成时间,主要有“明代中叶说”“明洪武至清雍正年间说”“清雍正至乾隆年间说”三种观点。从蒲州梆子北流、舞台题记实录、地方文献钩沉三个维度展开论证,可推断出北路梆子至迟在清雍正到乾隆年间,已形成独立剧种。“以戏台证戏史”不能推导出北路梆子兴盛于明末的结论。
- 刘兴利
- 关键词:北路梆子
- 金元院本演出体例斟疑被引量:1
- 2012年
- 因院本并无独立完整之作品流传,故对其演出体例至今无法形成定论。学界关于院本的演出体例,有"只说无唱"和"有说有唱"两种观点。笔者认为前者指院本中突出滑稽调笑一类的"笑乐院本";而后者则指院本中以说唱兼备为特点的"说唱院本",二者是同一个属概念(院本)下的两个种概念。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却又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 刘兴利
- 关键词:院本钩沉
- 山西北路梆子研究
-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亦称“雁剧”。形成于清初,主要流行于晋北、内蒙古、陕北、冀西北一带。建国前,当地人称之为“大戏”、“梆子戏”或“代州梆子”,与中路梆子区别时称“上路调”;晋中、晋南人称“北路戏”;省外...
- 刘兴利
- 关键词:北路梆子地方戏演出团体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