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
- 作品数:13 被引量:150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2
- 2013年
- 目的比较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午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并扶随访的98例JLNGartland11I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其中有限切开复位组(行内侧或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78例,男5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75.9个月。闭合复位组(行闭合复位内固定)20例,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70.7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和1年时采用Flynn肘关节坪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有限切开复值组手术时间[(52.2±7.0)mm]较闭合复位组[(72.8±13.7)min]短;术中透视次数[(3.3±1.0)次]少于闭合复位组](9.9±1.9)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6.3个月)随访,均在术后4周获骨折临床愈合,术后2个月获骨性愈合。按照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术后3个月有限切开复值组优良率[24.4(19/78)]与闭合复位组[30%(6/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有限切开复位组优良率[100%(78/78)]与闭合复位组[95%(19/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骨折延迟愈合、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和医源性血管冲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无一例需再次行髁上截骨术。结论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肱骨髁上骨折,骨折愈合时间相同,而无法闭合复位的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可通过有限切开复位获得满意复位,且后者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1年患者肘关节功能更好。
- 李凡勘武生徐剑李明静
- 关键词:肘关节肱骨骨折儿童
- 经皮撬拨复位联合应用弹性髓内钉行Metaizeau法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被引量:19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复位联合应用弹性髓内钉行Metaizeau法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23例桡骨颈骨折患儿,应用撬拨复位联合弹性髓内钉行Metaizeau法进行复位固定。术后长臂石膏托外固定4周,去除外固定后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23例获得6~14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为8~10周,平均8.2周,骨折处无畸形,无骨骺早闭及骨桥形成。除1例患儿出现钉尾皮肤刺激症状外,未发现其他并发症。所有患侧肘关节和前臂活动良好。结论经皮撬拨复位联合Metaizeau法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理想选择之一。
- 李明静李凡勘武生徐剑
- 关键词:桡骨骨折儿童经皮撬拨复位
- 三种方法治疗儿童DeleeB型肱骨远端经骺板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Delee B型肱骨远端经骺板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 2015年6月收治并获随访的36例儿童Delee B型肱骨远端经骺板骨折患儿资料,其中闭合复位组(闭合复位石膏固定)7例,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21个月.闭合复位内固定组(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11例,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23个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行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22.5个月.比较三组患儿术后1年肘关节功能及患侧与健侧提携角差别.结果 所有患儿获得12~60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所有患儿均在术后4周获骨折临床愈合.术后1年时,按照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闭合复位组优良率57.1%(4/7),闭合复位内固定组81.8%(9/11),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组100%(18/18).三组患儿患侧肘关节提携角与健侧差别分别为(17.4±5.2)°、(5.6±1.8)°、(3.5±0.8)°.三组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3例和闭合复位内固定组1例均因肘内翻行髁上截骨术.三组均无骨折延迟愈合、骨筋膜室综合征及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治疗儿童Delee B型肱骨远端经骺板骨折,行有限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内固定相比,可获得更好的疗效,患侧后遗肘内翻程度更低.
- 李凡吴明正刘郁东李明静徐剑胡涛
- 关键词:骨折
- 外固定技术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难治性骨不连并骨缺损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外固定技术不植骨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难治性骨不连并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2年4月至2008年12月收治17例骨折内固定术后难治性骨不连及骨缺损患者,男12例,女5例;年龄ll~50岁,平均34.7岁.骨不连部位:胫骨10例,股骨5例,肱骨2例;骨不连时间8~21个月,平均16.3个月;既往接受手术次数1~3次,平均1.6次;骨缺损长度2.5~11.0 cm,平均3.5 cm.采用短缩加压结合延长和骨节段延长转位两种外固定基本方法治疗,观察骨折愈合及伤肢功能情况.结果 17例骨不连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21个月,平均5.2个月.12例伴有肢体短缩的骨不连并骨缺损患者同期或二期重建了肢体长度,达到了肢体长度均衡,平均骨延长4.8 cm,愈合时间4~11个月,平均5.2个月,骨愈合指数平均32 d/cm.结论 采用外固定技术治疗难治性骨不连并骨缺损,其弹性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干骺端截骨延长有效重建了肢体长度,达到了肢体长度平衡并可早期下地活动,可视为一种疗效确切的微创生物学治疗技术.
- 勘武生黄若昆谢鸣方真华王俊文邢丹谋李凡
- 关键词:外固定器
- 黏着斑激酶与细胞核增殖抗原在骨肉瘤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黏着斑激酶(FAK)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5例骨肉瘤、18例骨样骨瘤和8例反应性新生骨组织中FAK和Ki-67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FAK表达的染色积分在骨肉瘤、骨样骨瘤和反应性新生骨组织中分别为5.41±1.27、1.02±0.14和0.32±0.19(P〈0.05),在Enneking I、Ⅱ和Ⅲ期患者中分别为2.15±1.01、4.54±2.14和6.83±2.43(P〈0.01),在年龄小于25岁患者和大于25岁患者中分别为3.75±2.13和4.17±2.53(P〈0.05),在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中分别为4.35±2.38和4.47±2.62(P〈0.05),在生存期小于2年和大于2年的患者中分别为6.94±2.17和2.65±1.87(P〈0.01)。Ki-67标记指数(Ki-67LI)在Enneking I、Ⅱ和Ⅲ期患者中分别为8.76±3.68、18.25±3.31和25.87±4.36(P〈0.01),在年龄小于25岁患者和大于25岁患者中分别为10.72±2.35和9.14±2.62(P〈0.05),在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中分别为11.67±4.28和12.15±3.65(P〈0.05),在生存期小于2年和大于2年的患者中分别为22.84±2.17和12.47±3.68(P〈0.01)。在FAK表达为阳性和阴性的骨肉瘤中,Ki-67LI分别为19.74±3.23和11.63±2.85(P〈0.05)。结论 FAK和Ki-67的表达水平与骨肉瘤的分期和生存期密切相关,FAK与Ki-67之间也密切相关。
- 徐剑李凡刘郁东李明静勘武生
- 关键词:骨肉瘤黏着斑激酶细胞核增殖抗原免疫组织化学
- 外固定治疗四肢管状骨内固定术后难治性骨不连
- [目的]探讨外固定技术不植骨治疗四肢管状骨难治性骨不连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02年4月008年12月收治17例内固定术后难治性骨不连及骨缺损患者,男12例,女5例;年龄11~50岁,平均34.7岁。胫...
- 谢鸣勘武生黄若昆方真华邢丹谋王俊文李凡
- 关键词:外固定器内固定骨不连
- 文献传递
- 外固定治疗四肢管状骨内固定术后难治性骨不连
- 目的:探讨外固定技术不植骨治疗四肢管状骨难治性骨不连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br> 方法:选取本院自2002年4月~2008年12月收治17例内固定术后难治性骨不连及骨缺损患者,男12例,女5例;年龄11~5...
- 谢鸣勘武生黄若昆方真华邢丹谋王俊文李凡
- 关键词:外固定技术内固定治疗难治性骨不连临床疗效
-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不可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7
- 2016年
- 目的 比较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经皮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儿童不可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们共收治34例儿童不可复性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其中18例行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经皮内固定(内固定组),16例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外固定(外固定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d与2个月时Baumann角的变化及肘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49.1±6.6)min较外固定组(72.3±12.6)min短,术中透视次数(3.6±0.9)次较外固定组(10.1±2.0)次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在术后4周获骨折临床愈合,术后2个月获骨性愈合.内固定组术后3d与2个月时Baumann角变化(2.4±1.3)°与外固定组(6.1±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按照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术后3个月内固定组优良率为27.8%(5/18),外固定组为25.0%(4/16);术后1年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9.4%(17/18)、外固定组为81.3%(13/16).两组患儿均无骨折延迟愈合、骨筋膜室综合征及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经皮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儿童不可复性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愈合时间相同,但前者可获得更满意的复位、更稳定的固定、更好的肘关节功能,而且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
- 李凡李明静刘郁东徐剑胡涛
- 关键词:儿童外固定器肱骨髁上骨折
- 小干扰RNA沉默Toll样受体2/4基因对成骨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观察利用RNA干扰技术特异性阻断Toll样受体2/4(TLR2/TLR4)对大鼠成骨细胞迁移及增殖的影响.方法 构建TLR2/TLR4的小干扰RNA (siRNA),转染成骨细胞后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TLR2/TLR4的mRNA及蛋白的含量.采用Transwell小室法及噻唑蓝(MTF)法检测转染组和非转染组成骨细胞的迁移能力以及增殖能力,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内核因子-κB (NF-κB)的含量.结果 针对TLR2及TLR4的siRNA可有效抑制其mRNA的表达,抑制率分别达到了94%及84%,同时也抑制了受体蛋白的表达,使其降低至对照组的48%及65%.当TLR2及TLR4表达受到抑制后成骨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至对照组的76%及59%,但细胞增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细胞内NF-κB活性降低,细胞核内NF-κB p65的含量降至对照组的47%及75%.结论 siRNA能够有效沉默TLR2/TLR4基因的表达,减弱细胞内NF-κB的活化,抑制成骨细胞迁移,表明成骨细胞的迁移通过TLR2/TLR4及NF-κB途径.
- 李明静徐剑刘郁东李凡胡涛
- 关键词:TOLL样受体2增殖小干扰RNA核因子-ΚB
- 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髂胫束移植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被引量:21
- 2014年
-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髂胫束移植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髂胫束移植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并重建功能共25例。创面缺损部位足跟部12例,足背部8例,内踝3例,外踝2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骨折或脱位,且合并有跟腱、足背伸肌腱、内外踝侧副韧带等软组织缺损,软组织缺损髂胫束重建长度3~16cm;游离股前外侧皮瓣面积8cm×5cm-18cm×12cm。所有病例术后2周皮瓣成活后在支具保护下行早期康复训练。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仅2例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等治疗愈合;创面愈合时间12~24d,平均15.1d;术后按Thermann量表功能评定,14例为优,9例为良,可2例,优良率92%。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髂胫束移植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并重建功能,是安全有效的策略,其供区损伤小,缩短治疗周期,能减轻患儿痛苦。
- 胡锐任义军严立李凡韩琼程文俊勘武生
- 关键词:髂胫束股前外侧皮瓣儿童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