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冬 作品数:8 被引量:4 H指数:1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4种消除M蛋白对血清尿酸检测干扰的方法比较分析 2024年 目的比较稀释法、聚乙二醇(PEG)沉淀法、超滤膜过滤法和手工计算法4种方法在清除M蛋白干扰尿酸检测中的差异,评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对受M蛋白干扰的血清标本分别采用稀释法(去离子水和生理盐水)、PEG沉淀法、超滤膜过滤法和手工计算法进行尿酸检测和计算,以超滤膜过滤法的结果为参考值,比较4种清除M蛋白干扰的方法的价值。结果稀释法中,去离子水和生理盐水不同倍数稀释后结果与超滤法结果的相对偏倚分别为:3倍稀释-32.38%、-60.66%,5倍稀释-26.23%、-46.72%,10倍稀释-22.13%、-30.33%。PEG沉淀法与超滤法的相对偏倚为-3.28%,10例对照样本PEG沉淀前后的偏倚在-3.80%~2.34%之间。超滤膜过滤法的结果与患者原始结果相对偏倚为687.10%。手工计算法与PEG沉淀法和超滤膜过滤法的偏倚分别为-1.64%和1.69%,10例对照样本偏倚在-4.62%~0%之间。结论4种清除M蛋白干扰尿酸检测的方法在准确性、便捷性、经济性和实用性方面各有优劣。PEG沉淀法和超滤膜过滤法检测的准确度最高,但操作较繁琐,耗材成本较高。稀释法操作简单,实用性、经济性较好,但准确度较差。手工计算法需要对尿酸的检测参数及仪器检测原理有较好的掌握,其计算结果与超滤膜过滤法接近,方便经济快捷,可作为临床常规方法。 许冬 孟涛 陈剑 李海霞关键词:M蛋白 尿酸 跨膜蛋白TMEM106A诱导肝癌细胞HepG2巨泡样死亡 被引量:1 2017年 跨膜蛋白106A(transmembrane protein 106A,TMEM106A)是本中心首先鉴定的与细胞死亡相关的分子。体内外的功能研究证明,TMEM106A在胃癌细胞的高表达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诱导细胞死亡。本研究利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发现TMEM106A蛋白在癌旁非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主要定位在胞质,而在肝癌细胞中低表达或者不表达。进一步的功能研究证明TMEM106A在肝癌细胞系Hep G2中高表达能够降低细胞活力、诱导胞质空泡化以及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最终细胞死亡。胞质聚集的空泡表现为单层膜,液泡内基本不含亚细胞器结构以及高电子密度的聚集物。本研究首次证明TMEM106A能够引起巨泡样细胞死亡,其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 许冬 姜静远 许晨彤 林欣 夏艳 王晓琨 潘欢 陈英玉关键词:细胞死亡 肝癌 利用转移法和间接法建立儿童肌酐水平参考区间的比较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评价转移法和间接法建立儿童肌酐水平参考区间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检测292份血清标本,将《儿童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WS/T 780-2021》推荐的基于酶法建立的儿童肌酐参考区间进行转移得到苦味酸法检测肌酐水平的参考区间。利用LIS大数据,纳入2018-2021年该院24450例儿童肌酐检测结果,用间接法建立适宜该地区儿童肌酐水平的参考区间。上述间接法建立的参考区间进一步验证转移后的参考区间,得到参考区间上下限的相对偏倚,再与生物学变异度的参考变化值(RCV)进行比较,建立适宜于该地区的儿童肌酐水平参考区间。结果转移法和间接法建立的儿童肌酐水平参考区间分别为28 d至<2岁:20~38μmol/L、20~38μmol/L;2~<6岁:25~49μmol/L、24~49μmol/L;6~<13岁:33~69μmol/L、32~63μmol/L;13~<16岁,男:42~94μmol/L、42~94μmol/L;女:38~77μmol/L、40~76μmol/L;16~18岁,男:56~102μmol/L、46~105μmol/L;女:44~78μmol/L、42~77μmol/L。其上下限的相对偏倚除16~18岁组男性肌酐上限比对结果(-17.9%)超出外,其余年龄、性别分层数据都符合小于RCV的要求,进一步用66例16~18岁体检男性数据验证转移后参考区间,验证数据为66例中5例未通过,未通过比例为7.6%(<10%),故16~18岁男性肌酐参考区间验证通过。结论经间接法验证,转移法建立的儿童肌酐水平参考区间符合要求,可作为该地区儿童肌酐水平的参考区间。 孟涛 陈剑 杜佳琳 逄璐 李海霞 许冬关键词:肌酐 转移法 应用CLSI EP9-A2-IR文件对两种降钙素原检测系统进行方法学比较及偏倚评估 2022年 目的评估两种降钙素原检测系统的偏倚及可比性。方法应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9-A2-IR文件,评价德国罗氏(Roche)公司Cobas e60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与美国贝克曼库尔特(Beckman Coulter)公司Unicel DXI800全自动顺磁性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降钙素原的偏倚及可比性,以Cobas e601检测系统作为参比方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偏倚分析,计算医学决定水平(X_(c))和临床常用具有指导意义的浓度(X_(c)=0.05、0.1、0.2、0.25、0.5、1、2、5、7、10ng/mL)时的预期偏倚(Bc)以及可接受性评估。结果两种检测系统测定结果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7(R^(2)=0.994)(n=48,P<0.01),95%CI为0.995~0.998,线性回归方程为Y=1.21 X+0.332,斜率(b)95%CI为1.18~1.24,截距(a)95%CI为-0.11~0.77,线性回归的Cusum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偏倚分析显示呈正偏倚趋势,平均绝对偏倚为1.8ng/mL,平均相对偏倚为24.9%。两种检测系统在PCT浓度临界值为0.05、0.1、0.2、0.25、0.5、1、2ng/mL时,预期偏倚可接受;当PCT浓度≥2.4ng/mL以上时两种检测系统就出现了明显差异,且差异不可接受,PCT浓度临界值为5、7、10ng/mL时预期偏倚不可接受。结论两种降钙素原检测系统的测定结果存在差异,当PCT浓度≥2.4ng/mL以上时可比性较差,临床常用的具有指导意义的cut-off值不能随意套用,必要时应重新建立新的适合的cut-off值为临床提供诊疗服务。 安崇文 陈剑 逄璐 许冬关键词:降钙素原 化学发光免疫法 偏倚 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室内质量控制样品的研制和评价 2024年 目的 制备适用于琼脂糖凝胶免疫固定电泳(IFE)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样品,并对其均匀性、稳定性、适用性进行评价。方法 依据实验室内部研制质量控制样品相关指南要求,基于临床样本,自制琼脂糖凝胶IFE检测阴性、弱阳性、阳性质控品,并对其进行均匀性、稳定性和适用性评价。结果 3个浓度水平质控品的均匀性良好。质控品开瓶后,2~8℃冷藏保存4个月,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不启封-40℃冰箱冻存5年,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同品牌其他系列检测系统和不同品牌检测系统检测结果一致性也较好。结论 制备的琼脂糖凝胶IFE检测室内质量质控样品具有良好的均匀性、稳定性、适用性,可满足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要求。 安崇文 陈剑 逄璐 许冬关键词:免疫固定电泳 质控品 均匀性 稳定性 血尿对十二烷基硫酸钠-尿蛋白电泳检测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研究血尿样本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对十二烷基硫酸钠-琼脂糖凝胶蛋白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AGE)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制备不同程度的血尿样本,采用SDS-AGE技术进行检测,观察不同程度血尿样本中血红蛋白在凝胶片上出现的区域,并分析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 对尿隐血定性试验微量、1+、2+、3+及3+以上不同程度的肉眼血红蛋白尿、红细胞尿、血红蛋白水溶液等样本进行检测,发现尿隐血试验在3+以下时,对SDS尿蛋白电泳图谱不受影响,而当尿隐血试验在3+或3+以上肉眼血尿时,均出现了血红蛋白降解产物的干扰条带,通过与分子量质控品的Marker区带比较,血红蛋白的干扰区带主要出现在靠近阳极端小分子蛋白区域,即大部分在凝胶片的溶菌酶区域,此区域占比数量最多,其次少部分在磷酸丙糖异构酶区域偏向阴极端(即游离轻链单体与α1微球蛋白之间)以及白蛋白区域,分别为血红蛋白珠蛋白单体、二聚体和四聚体。对肾穿病理诊断为肾小球疾病的蛋白尿合并肉眼血尿样本及严重血管内溶血的溢出性血红蛋白尿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珠蛋白单体、二聚体会增加小分子蛋白组分的百分比,珠蛋白四聚体会增加白蛋白组分的百分比。结论 尿隐血试验在3+或肉眼血尿的样本,尿中含有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包含血红蛋白降解产物,如血红蛋白单体-珠蛋白、二聚体等)会导致SDS尿蛋白电泳检测结果受到影响,主要是对小分子蛋白区域影响较大,中分子蛋白区域影响较小,随着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多而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提示我们应在报告中给予注明,或将血红蛋白降解成份单独报告,避免产生对报告的错误解读。 安崇文 王思思 逄璐 许冬 李海霞关键词:血尿 蛋白尿 血红蛋白尿 十二烷基硫酸钠 尿蛋白电泳 人PDCD5点突变体S119A(PDCD5S119A)减弱PDCD5的促凋亡作用 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PDCD5,Programmed Cell Death 5)是本室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相关分子。功能研究表明,重组PDCD5可加强多种肿瘤细胞对不同凋亡诱导因素... 许冬 陈瑶摇 许兰俊 陈英玉文献传递 小鼠抗人磷脂酰肌醇3激酶相互作用蛋白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2010年 目的:制备鼠抗人磷脂酰肌醇3激酶相互作用蛋白1(PIK3IP1)的单克隆抗体(mAb),探讨PIK3IP1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方法:利用重组蛋白GST-PIK3IP162-168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和同系小鼠的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常规融合,通过间接ELISA的筛选和有限稀释克隆化,获得鼠抗人PIK3IP1蛋白mAb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ELISA,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等方法对其特性进行鉴定。结果:成功地建立了1株稳定分泌抗PIK3IP1蛋白的mAb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5C6,其免疫球蛋白亚类为IgG1。ELISA检测的腹水效价可达1:107。5C6mAb与重组GST-PIK3IP162-168蛋白有较强的特异性反应,而与大肠杆菌裂解液以及谷胱苷肽2S转移酶(GST)没有交叉反应。同时,5C6mAb也能特异性地结合真核细胞超表达的全长PIK3IP1蛋白和变异体PIK3IP1-v1,但检测不到内源性的PIK3IP1蛋白。共聚焦免疫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PIK3IP1和PIK3IP1-v1定位于胞质,在胞质中呈现不均一的斑点状分布。结论:获得了效价高、特异性好的PIK3IP1蛋白的mAb,为进一步研究PIK3IP1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常莹 许冬 陈瑶瑶 莫小宁 许兰俊 陈英玉关键词:蛋白质 杂交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