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洋
- 作品数:15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前列腺癌诊断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3年
-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造成男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前列腺癌在疾病早期阶段是无症状的,且前列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的唯一手段,因此寻求一种更准确、安全的早期诊断方法至关重要。全文就目前临床中常见和有前景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这些生物标志物为前列腺癌的诊断、预后和治疗决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 严志伟李彦泽杜洋刘修恒
- 关键词: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预后
- GYY4137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
- 2018年
- 目的观察硫化氢缓释供体GYYdl37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andreperfusioninjury,IRI)后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随机将32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药物组、缺血组、药物组,每组8只,进行如下实验:①假手术组:切除大鼠右肾后缝合腹壁;②假手术+药物组:切除大鼠右肾后,腹腔注射GYY4137后缝合腹壁;③缺血组:切除右肾后,用无创伤血管夹夹闭左肾动、静脉45min进行缺血,然后开放血管夹进行再灌注;④药物组:手术步骤与缺血再灌注组相同,但在缺血后、再灌注之前,腹腔注射500μmol/LGYY413710mL。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硫代巴比妥酸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别测定血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HE染色观察大鼠肾组织的病理改变,PCR检测TNF-α和IL-6的mRNA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IL-2的含量。结果缺血组较假手术组和假手术+药物组相比,肾功能水平、MDA含量、病理损害程度、TNF-α、IL-6和IL-2表达量明显升高,而SOD水平明显降低;药物组与缺血组相比,肾功能水平、MDA含量、病理损害程度、TNF-α、IL-6和IL-2表达量明显降低,而SOD水平明显升高。结论GYY4137能减轻大鼠肾脏IRI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有关。
- 杨瑞刘修恒杜洋王磊陈志远
-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氧化性应激硫化氢
-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转化的关键基因的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发展成为神经内分泌性前列腺癌的关键基因。方法从cBioPortal数据库下载前列腺癌的转录本测序数据,使用R语言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明确癌症类型相关性最高的基因集。对该基因集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明确该群基因和细胞周期及细胞分裂的相关性。再利用STRING数据库计算该基因集内基因的相关性,导入Cytoscape软件中构建基因网络,并计算出处于网络核心的前10个基因。然后在GSE105416数据集中验证这10个基因的表达。最后选择关键基因UBE2C和NUF2做GSEA分析。结果鉴定了10个在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转化中的关键基因,分别是BUB1、CDCA8、CEN-PF、HJURP、KIF23、KIF2C、NUF2、PTTG1、TPX2和UBE2C。结论本研究对前列腺癌的神经内分泌转化提供了新视角,鉴定出关键基因可作用于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和AR信号通路来影响其神经内分泌转化。
- 杨瑞杜洋王磊陈志远刘修恒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基因
- Dickkopf相关蛋白3调控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Dickkopf相关蛋白3(DKK3)通过调控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表达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并进行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标本24例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因良性前列腺增生行电切手术的患者标本24例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DKK3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DKK3的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MTT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测定过表达DKK3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法和qRT-PCR法测定过表达DKK3后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前列腺癌组织较前列腺增生组织中DKK3表达明显降低。与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系相比,前列腺癌PC3细胞中DKK3表达明显减少。与ctrl和NC组相比,ov-DKK3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ov-DKK3组中E-cadherin表达水平与ctrl和NC组相比表达升高,Vimentin和N-cadherin的表达水平较ctrl和NC组表达下降。结论:DKK3可以通过调控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来影响前列腺癌PC3细胞的细胞凋亡及其迁移和侵袭能力。
- 蒋焜杜洋许立哲宁金卓
- 关键词:前列腺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凋亡
- 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化酶1功能研究进展
- 2021年
- 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可以特异性去除组蛋白H3第4、第9位赖氨酸上的单、双甲基,从而调节基因转录。通过去甲基化作用,LSD1参与人类体内多种细胞活动,如细胞增殖、上皮间质转化、自噬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异常表达与多种癌症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相关,而且LSD1是其中关键的调控因子。因此,一系列针对LSD1的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然而,这些抑制剂大多以阻断其脱甲基酶活性为基础。最近的研究表明,LSD1还参与了一系列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且与其去甲基化作用无关。这极大地扩展了LSD1的生物学作用范围,也为LSD1抑制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将对LSD1功能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秦许可吴英光钟广青郭际王磊杜洋陈志远刘修恒
- 关键词:基因转录调控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肿瘤抑制
- 长链非编码RNA-微小RNA-mRNA调控网络在晚期膀胱癌的发展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索晚期膀胱癌发展过程中与差预后相关的RNA,构建一个长链非编码RNA-微小RNA-mRNA(lncRNA-miRNA-mRNA)网络并加以实验验证,以研究其在晚期膀胱癌发展中的分子调控作用。方法:收集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和NCBI-GEO数据库431例和492例膀胱癌患者组织样本,Ⅲ、Ⅳ期、高级别、高级别≥病理亚分期2期(pT2期)为晚期膀胱癌,Ⅱ、Ⅰ期、低级别为早期膀胱癌;进行差异表达分析、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功能富集分析、生存分析、miRNA靶向预测和Pearson相关分析。利用可视化软件构建网络。统计学方法使用t检验、Fisher精确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BH法计算错误发现率校正P值,以FDR<0.05、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随后,收集22例膀胱癌患者组织样本,高级别肌层浸润性≥T2期、高级别或浸润性TaT1期为晚期膀胱癌,低级别非浸润性TaT1为早期膀胱癌;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获得相似表达模式的8个长链非编码RNA、28个mRNA和8个微小RNA,并以此构建出核心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该网络与晚期膀胱癌的侵袭、进展、转移及差预后相关。晚期膀胱癌组织Ⅵ型胶原α1(COL6A1)、Ⅱ型钙粘附蛋白(CDH11)、金属蛋白酶和血小板反应蛋白模体Ⅰ型(ADAMTS12)、长链非编码RNA-01705(LINC01705)、长链非编码RNA-01929(LINC01929 RNA)相对内参表达倍数值高于早期膀胱癌组织(-1.213比-4.212,t=4.170,P<0.01;-10.75比-14.64,t=4.602,P<0.01;-7.594比-11.93,t=5.152,P<0.01;-10.18比16.55,t=4.493,P<0.01;-11.62比-15.08,t=2.86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晚期膀胱癌组织COL6A1、CDH11、ADAMTS12蛋白平均吸光度值高于早期膀胱癌组织(0.2138比0.0909,t=2.302,P<0.05;0.1839比0.0789,t=5.992,P<0.01;0.2791比0.1478,t=4.52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膀胱癌组织人-微小RNA-6875-5
- 庞明睿杜洋喻希王磊袁静萍刘雯刘修恒
- 关键词:长链非编码RNA微小RNA膀胱癌
- 吡柔比星与卡介苗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THP)与卡介苗(BCG)两种药物膀胱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复发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本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并且经术后病检确诊的高危NMIBC患者103例,随机分为BCG组(55例)和THP组(48例),行膀胱灌注治疗,随访2年。比较两组术后的肿瘤复发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1年BCG组及THP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5.45%(3/55)和14.58%(7/48),术后2年两组患者总复发率分别为14.55%(8/55)和35.42%(17/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HP组发生血尿、膀胱刺激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3%(10/48),显著低于BCG组的69.09%(38/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G在膀胱灌注预防高危NMIBC术后复发方面比THP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但BCG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应重视并妥善处理。
- 易浩然杜洋祝恒成
- 关键词:卡介苗吡柔比星
- CUA指南在泌尿外科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8年
- 泌尿外科已经成为我国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泌尿外科研究生临床教学是将医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医疗实践的重要阶段,为以后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坚实基础。为了提高研究生临床教学质量,将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hina Urological Association,CUA)发表的《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简称CUA指南)应用于泌尿外科查房、临床病例分析、管床等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初步探讨了CUA指南在增强理论知识掌握、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和诊治理念规范中的优势和效果。为CUA指南在泌尿外科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 郭佳杜洋王潇卢洪章
- 关键词:泌尿外科研究生教育临床教学
- 铁死亡在肾细胞癌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2年
- 铁死亡是以细胞内铁超载和活性氧聚集引起脂质过氧化为特征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主要是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缺乏、铁代谢异常、脂质过氧化等原因导致的细胞死亡。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肾细胞癌有治愈的可能,但晚期和转移性肾细胞癌的治疗依旧是一大难点。近年来铁死亡在肿瘤中治疗作用越来越被关注,铁死亡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铁离子水平和脂质过氧化水平,从而调控细胞死亡。因此,铁死亡有望成为有效治疗肾细胞癌的策略。本文主要介绍铁死亡的调控机制及其在肾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改进治疗和开创新疗法提供新思路。
- 邱强民李彦泽杜洋刘修恒
- 关键词:铁代谢脂质代谢肾细胞癌
- BRD4抑制剂JQ1对膀胱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探讨BRD4抑制剂JQ1对膀胱癌细胞株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浓度分别为0.0032、0.016、0.08、0.4、2、10μmol/L JQ1处理膀胱癌细胞株,在24、48、72h用CCK8法检测JQ1对膀胱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JQ1在膀胱癌细胞中的IC50值,之后选取浓度为0.5、1μmol/L的JQ1,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JQ1对膀胱癌细胞凋亡及周期作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JQ1对膀胱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qRT-PCR法检测癌基因C-MYC及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结果 JQ1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促进膀胱癌细胞凋亡,阻滞细胞于G0/G1期,抑制膀胱癌细胞侵袭,下调癌基因C-MYC及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结论 JQ1可以抑制膀胱癌细胞株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JQ1抑制癌基因C-MYC及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有关。
- 谭益帆刘修恒王磊杜洋陈志远刘洋沈浩刁长会
- 关键词:膀胱癌C-MYCBC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