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宇

作品数:15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西省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川崎
  • 9篇川崎病
  • 3篇细胞
  • 3篇疗效
  • 3篇患儿
  • 2篇单抗
  • 2篇蛋白
  • 2篇幼年
  • 2篇幼年特发性
  • 2篇幼年特发性关...
  • 2篇特发性
  • 2篇特发性关节炎
  • 2篇皮肤
  • 2篇球蛋白
  • 2篇全身
  • 2篇全身型
  • 2篇全身型幼年特...
  • 2篇综合征
  • 2篇黏膜
  • 2篇黏膜皮肤淋巴...

机构

  • 15篇江西省儿童医...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南昌市第二医...
  • 1篇江西省中西医...

作者

  • 15篇彭宇
  • 10篇邹峥
  • 6篇段炤
  • 5篇刘小惠
  • 4篇徐琨
  • 4篇李琳
  • 4篇邓宇虹
  • 3篇蔡素芬
  • 3篇王智
  • 2篇柯江维
  • 2篇刘志强
  • 1篇段君凯
  • 1篇蒋曼
  • 1篇康辉
  • 1篇邹大卫
  • 1篇林智平

传媒

  • 4篇江西医药
  • 1篇当代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中国循证儿科...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γδT细胞及其产生的IL-17A在急性川崎病患儿中的改变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急性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γδT细胞及IL-17A的变化,探讨产生IL-17A的γδT细胞在KD发病中改变及意义。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豆蔻酰佛波醇乙酯刺激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γδT细胞和γδT17细胞占CD3+T细胞的百分比,同时采用ELISA测定血清IL-17A和TGF-β1水平,并比较两组间γδT、γδT17、IL-17A和TGF-β1的变化。结果相对于健康对照组,病例组患儿外周血γδT、γδT17、IL-17A和TGF-β1均明显增高[7.09±0.63 vs 11.24±2.31,1.25±0.53 vs 3.68±1.70,(4.41±1.09)ng/l vs (11.19±3.48)ng/L,(6.93±1.37)ng/ml vs (9.31±1.84)ng/ml](P<0.05)。结论γδT细胞在急性KD患儿高度活化,并且通过产生高水平细胞因子IL-17A介导了KD的炎症反应。
刘志强彭宇邹峥柯江维
关键词:ΓΔT细胞细胞因子川崎病
玉屏风颗粒对过敏性紫癜患儿Th17/Treg细胞失衡的调节作用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IL-17和Treg细胞的水平,探讨玉屏风颗粒在调节HSP患儿Th17/Treg细胞失衡的作用以及治疗HSP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过敏性紫癜初发的50例儿童,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玉屏风治疗组,各25例,疗程2周。25名同年龄段儿保科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抽取健康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玉屏风治疗组治疗前后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和Th17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血浆中IL-17水平。结果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玉屏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和玉屏风治疗组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数及其相关因子IL-17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Treg细胞数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但常规治疗组患儿Th17、Treg细胞数和IL-17水平与玉屏风治疗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Th17细胞数、IL-17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Treg细胞数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玉屏风治疗组治疗后Th17细胞数、IL-17水平较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Treg细胞数较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增高(P<0.05)。结论 HSP患儿存在显著的Th17细胞及IL-17水平增高和Treg细胞减少。玉屏风颗粒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Th17细胞及IL-17水平,升高Treg细胞水平,增加HSP的疗效。
段炤林智平彭宇徐琨邓宇虹王智李琳
关键词:玉屏风颗粒过敏性紫癜TH17TREG中成药疗法肌衄
川崎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的关系
邓宇虹彭宇徐琨邹峥
固有免疫细胞源性 IL-17导致器官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2016年
白细胞介素17(IL-17)是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为 T 细胞诱导的炎症反应早期启动因素。它能够诱导和调节机体的多种免疫应答反应。最近的研究发现,IL-17诱导中性粒细胞活化、增殖并募集于再灌注处,产生大量自由基和溶酶体而导致再灌注损伤。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在再灌注早期使用抗 IL-17中和抗体可减轻再灌注损伤。该文就近年固有免疫细胞产生 IL-17在器官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邹峥彭宇邹大卫
关键词:固有免疫白细胞介素再灌注损伤器官
川崎病相关微RNA的功能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该病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仍有待探索。部分川崎病病例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增加。因此,及时诊断川崎病与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对川崎病及早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微RNA(miRNA)在生物体的各种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miRNA表达失调参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研究显示,miRNA可辅助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和大规模人群筛查,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近期研究发现,miRNA与川崎病发病机制相关,其表达失调将导致川崎病患者的免疫失衡及血管损伤。另有部分研究表明,循环miRNA可作为川崎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主要聚焦于川崎病早期诊断及疗效预测。目前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去验证川崎病相关miRNA的早期诊断及预测效能。该文就近年来miRNA在川崎病中的功能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进行综述。
冯佳丽彭宇彭宇
关键词:川崎病微RNA生物标志物发病机制疗效预测
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及降钙素原在川崎病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N-pro-BNP)及降钙素原在早期诊断川崎病及预测其心血管损害中的意义。方法选取4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并根据患儿的心脏彩超及心电图结果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心血管损害组和无心血管损害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儿童21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各组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技术测定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及降钙素原的表达水平。结果川崎病患儿血浆中BNP水平为(710.526±757.668)ng/m L,而对照组患儿血浆中BNP水平为(66.226±18.443)ng/m L,川崎病患儿血浆中N末端脑钠肽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川崎病患儿血浆中PCT水平为(2.677±8.165)ng/m L,而对照组患儿血浆中PCT水平为(0.208±0.085)ng/m L,川崎病患儿血浆中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川崎病患儿中,心血管损害组的BNP水平为(1345.785±534.590)ng/m L,无心血管损害组的BNP水平为(167.812±75.644)ng/m L,心血管损害组患儿血浆中BNP水平显著高于无心血管损害组(P<0.05);心血管损害组的PCT水平为(4.250±11.388)ng/m L,无心血管损害组的PCT水平为(0.771±2.092)ng/m L,心血管损害组患儿PCT水平显著高于无心血管损害组(P<0.05)。结论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及降钙素原在早期诊断川崎病及预测心血管损害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为诊断川崎病及时使用丙种球蛋白提供理论依据,以减少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的损害,保护患儿身心健康。
蔡素芬邹峥彭宇
关键词:降钙素原川崎病
托珠单抗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24例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托珠单抗注射液(雅美罗)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sJIA患儿24例,sJIA患儿均接受托珠单抗注射液+甲氨蝶呤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4、8、12周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活动性关节炎的关节数目、活动受限的关节数目、医师及患儿对疾病总体评价、健康问卷调查、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美国风湿病学会儿科标准(AcRPed)30、50、70达标率等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JIA患儿托珠单抗注射液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后第4周与治疗前比较,白细胞计数[(15.1±2.7)×10^9/L比(24.2±3.5)×10^9/L]显著下降,血红蛋白[(110±12)g/L比(98±10)g/L]显著上升,血小板[(277±73)×10^9/L比(368±62)×10^9/L]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8、-3.76、4.65,均P〈0.05);治疗后第8、12周与治疗后第4周比较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第4周EsR较治疗前[(25±12)mIn/1h比(75±15)mIn/1h]、cRP[(20±13)mg/L比(64±18)mg/L]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71、26.78,均P〈0.05);治疗后第8、12周下降更显著(均P〈0.05)。治疗后第4周AcRPed30、50、70达标率分别为82%、74%、68%,第8周为90%、82%、78%,第12周为98%、93%、92%,达标率持续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11、7.29、8.86,均P〈0.05)。治疗后第12周患儿血清IL-6水平为(10.8±2.5)ng/L,与治疗前[(12.7±3.0)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P〉0.05)。结论托珠单抗注射液治疗sJIA效果显著,能在短期内改善sJIA的各项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炎性活动指标,且安全性好。
段炤林智平徐琨邓宇虹彭宇李琳邹峥
关键词: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实验室常见指标对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价值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分析比较川崎病(KD)急性期和感染性发热患儿的实验室指标,探讨实验室常见指标对KD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该院诊治的150例KD患儿(KD组)及60例感染性发热患儿(对照组)的血常规、生化等常见临床检测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KD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OR值对独立危险因素赋值建立评分模型,对预测结果及评分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KD的诊断价值。结果KD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ES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PLT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312×10^9/L、ESR≥30.2 mm/h、NLR≥3.22和PLR≥82.00是K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和PLR诊断K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1和0.912,高于PLT和ESR的0.672和0.686。通过对PLT≥312×10^9/L和ESR≥30.2 mm/h赋值1分,NLR≥3.22和PLR≥82.00赋值2分,建立评分模型,以总分4分为截断值,其鉴别KD和感染性发热疾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7%和81.3%。结论新评分模型对于鉴别诊断KD和感染性发热具有良好的效果。
彭宇段炤王智康辉蒋曼李琳邹峥刘小惠
关键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发热健康状况指标
X连锁慢性肉芽肿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彭宇邹峥
儿童风湿性疾病合并肺间质病变1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儿童风湿性疾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月江西省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6例风湿性疾病患儿并发肺间质病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肺功能。结果各种风湿性疾病合并的肺间质病变,其中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sJIA患儿8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多关节型,RF阴性)1例,系统性硬皮病2例,幼年皮肌炎3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气促,胸闷,乏力等,体检可有口唇发绀、杵状指、肺部可及湿啰音。高分辨肺CT主要表现为毛玻璃样影,其次为小叶内间质增厚和网格状影。肺功能测定显示弥散功能降低和限制性通气障碍。16例患儿中,7例死亡。结论儿童风湿性疾病相关肺间质病变相对于成人较少见,但合并肺间质病变的患儿死亡率明显增高。影像学改变是临床诊断的依据,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患儿预后至关重要。
刘小惠王智蔡素芬彭宇
关键词:风湿病肺间质病变儿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