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飞

作品数:16 被引量:77H指数:7
供职机构:大连市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关节
  • 5篇疗效
  • 5篇骨折
  • 4篇手术
  • 4篇髋关节
  • 4篇脱位
  • 4篇发育性
  • 4篇发育性髋关节
  • 3篇神经源
  • 3篇髋关节脱位
  • 3篇脊髓
  • 3篇股骨
  • 3篇关节脱位
  • 3篇光感
  • 3篇多中心
  • 3篇多中心研究
  • 3篇儿童
  • 3篇发育性髋关节...
  • 3篇复位
  • 3篇膀胱

机构

  • 10篇大连市儿童医...
  • 7篇湖南省儿童医...
  • 7篇广州市妇女儿...
  • 6篇大连医科大学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佛山市中医院
  • 4篇厦门大学
  • 3篇深圳市儿童医...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昆明市儿童医...
  • 2篇武汉市妇女儿...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蒋飞
  • 7篇梅海波
  • 7篇呼和
  • 5篇郭跃明
  • 4篇李进
  • 4篇乔飞
  • 3篇邵景范
  • 3篇唐盛平
  • 3篇陈顺有
  • 3篇姬广春
  • 2篇张志成
  • 2篇刘佳
  • 2篇南国新
  • 2篇康晓鹏
  • 2篇沈先涛
  • 2篇李进
  • 2篇李明
  • 1篇迮仁浩
  • 1篇李宁
  • 1篇何金鹏

传媒

  • 6篇中华小儿外科...
  • 3篇临床骨科杂志
  • 2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8篇2016
  • 1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脊髓损伤后膀胱的病理改变及其逼尿肌受体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骶上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无异常后进行随机分组,并采用T10脊髓完全横断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和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利用HE染色技术对骶髓行蓝光照射前后膀胱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并且通过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M2、M3和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drenergic receptor,β3-AR)在大鼠膀胱逼尿肌中的表达。结果与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相比,在HE染色结果中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逼尿肌细胞形态大小相对均一,肌纤维排列较有序,趋近于假手术组。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M2-AR mRNA和M3-AR mRNA的表达在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显著升高(P<0.05);而经蓝光照射一定时间后,上述两种受体mRNA的表达降低(P<0.05),β3-AR mRNA的表达与M-AR表达相反。结论光感基因技术可以通过调控逼尿肌受体修复骶上脊髓完全性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呼和张志成蒋飞刘佳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乙酰胆碱受体Β肾上腺素能受体
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大鼠骶上脊髓损伤后膀胱尿动力学和肌电图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大鼠骶上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无异常后进行随机分组,并采用T10脊髓完全横断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和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2周后进行膀胱尿动力学、肌电图测定。结果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大鼠膀胱逼尿肌肌条舒缩曲线大部分可见规律性变化,波形均匀一致;同时膀胱最大容量增加,内压降低,顺应性升高;而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无上述变化。结论光感基因可以调节骶上脊髓完全性损伤后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呼和张志成蒋飞刘佳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
光感基因技术对脊髓栓系神经源性膀胱组织及其受体P2X1、P2X3的调控
2019年
目的研究光感基因技术对脊髓栓系神经源性膀胱组织及其受体P2X1、P2X3的影响。方法将60只未成年SD雌性大鼠(尿流动力学检查无异常)随机分组,建立脊髓栓系神经源性膀胱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n=15)、脊髓栓系无光感基因组(n=21)、脊髓栓系有光感基因组(n=21)。HE染色观察膀胱组织的病理学改变,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膀胱逼尿肌受体P2X1、P2X3在分子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建模过程中,诱发电位监测发现术中有3只动物脊髓受损,其余动物建模成功。与脊髓栓系无光感基因组比较,在HE染色结果中脊髓栓系有光感基因组逼尿肌细胞形态大小相对均一,肌纤维排列较有序,趋近于对照组。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脊髓栓系无光感基因组P2X1、P2X3 mRNA和相对蛋白表达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蓝光照射一定时间后,脊髓栓系有光感基因组中两种受体mRNA和相对蛋白表达量均降低,与脊髓栓系无光感基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感基因技术对脊髓栓系神经源性膀胱组织及其受体P2X1、P2X3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呼和蒋飞
关键词:P2X3受体
18个月到3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初次开放复位股骨截骨与不截骨近期疗效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股骨是否截骨对18个月~3岁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开放复位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有无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国内8家单位行开放复位手术治疗的18个月~3岁的67例DDH患儿中,股骨截骨组(41例)与股骨不截骨组(26例)的近期疗效有无差异,评估术后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变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率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有无差异。结果股骨截骨组41例,平均年龄(2.27±0.46)岁;术后2年内复查X线发生AVN5例,均为Bucholz-Ogden Ⅰ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3例。股骨不截骨组26例,平均年龄(1.99±0.38)岁;术后2年内复查x线发生AVN3例,均为Bucholz-Ogden Ⅰ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1例。其他并发症有医源性骨折1例,为截骨组患儿;髋关节僵硬1例,为股骨不截骨组患儿;跛行6例,股骨截骨组3例、不截骨组3例。两组间术前AI、年龄、性别构成及脱位程度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截骨组开放复位术后复查AI平均(20.57±6.89)度,股骨不截骨组为(24.21±7.20)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年及2年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顾性研究提示18个月~3岁DDH患儿行开放复位手术时股骨是否截骨对于术后AI的改善情况、近期AVN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18个月~3岁DDH儿童行开放复位手术时推荐不常规应用股骨截骨术以减少手术创伤,但应综合术中复位难易情况考虑。
何金鹏梅海波徐宏文郭跃明唐盛平蒋飞陈顺有李进邵景范
关键词:髋关节脱位截骨术股骨
Oraf Ⅱ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409例不同干预后转归的回顾性多中心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比较3种干预方式(蛙式抱、Pavlik挽具,宽尿不湿及屈髋外展被动操)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GrafⅡ型患儿的疗效,探讨超声随访与X线随访的关系。方法多中心、观察性临床研究,纳人中国7个城市7家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409例GrafⅡ型DDH患儿的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干预方式、诊治经过、影像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评估3种不同干预方式对GrafⅡa型DDH患儿的转归。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Pavlik挽具及非Pavlik挽具(蛙式抱、宽尿不湿以及屈髋外展被动操)对GraflIb型DDH患儿的转归。采用配对四格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超声检查发现异常的阳性率和X线检查的差异。结果409例中,男124例,女285例;Graf Ⅱa型292例,Ⅱb型102例,ⅡC型14例,Ⅱd型1例。GrafⅡa型DDH患儿分别采用3种干预方式干预后,正常转归时间分别为:Pavlik挽具,平均38d;宽尿不湿及屈髋外展被动操,平均46d;蛙式抱,平均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22,P:0.0001)。Graf Ⅱb型DDH患儿采用Pavlik挽具与非Pavlik挽具干预正常转归时间分别为32d和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6,P=0.001)。超声检查和x线随访检查发现异常结果的阳性率分别为9.05%(18/199)和0.50%(1/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106,P=0.09)。结论GrafⅡ型DDH均能用Pavlik挽具治愈。对GrafⅡa型、Ⅱb型DDH患儿,Pavlik挽具干预与宽尿不湿及屈髋外展被动操干预、单纯蛙式抱干预比较,治愈所需时间最短。所有409例临床随访均未发现髋关节异常;超声是随访评价GrafⅡ型DDH患儿有效的工具。
黄济煌孙客唐盛平徐宏文梅海波康晓鹏沈先涛李明蒋飞
关键词:髋关节脱位
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和空心钉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Delbet Ⅱ、Ⅲ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和空心钉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DelbetⅡ、Ⅲ型)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间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佛山市中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儿童医院,因股骨颈骨折(DelbetⅡ、Ⅲ型)接受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1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8例,女46例。受伤年龄3.0~14.0岁,平均9.30岁。骨折分型:DelbetⅡ型83例,Ⅲ型31例。行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25例(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组),行空心钉内固定术89例(空心钉组)。末次随访采用Ratliff分级功能评分,并发症评估包括股骨头坏死、骨骺早闭及髋内翻等。结果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3.3个月。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组术后Ratliff分级功能评分(优22例,良2例,差1例)优于空心钉组(优54例,良19例,差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20.00%(5/25)低于空心钉组42.70%(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且空心钉组5例术后因内周定失效行二次翻修手术。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组术后影像学上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为(9.64±1.60)周与空心钉组(10.11±1.87)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结论相对于空心钉,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DelbetⅡ、Ⅲ型)术后Ratliff功能评分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在治疗上可能更有优势。
陈顺有梅海波郭跃明邵景范徐宏文李进蒋飞南国新潘源城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器疗效比较研究
脱水药治疗儿童创伤性颅高压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比较20%甘露醇、3%氯化钠注射液、甘油果糖治疗颅高压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大连市儿童医院2017年4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创伤性颅高压(ICH)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使用20%甘露醇降颅压治疗;B组使用3%氯化钠注射液降颅压治疗。A组在治疗24 h后再随机分为A1、A2两组,A1组继续使用20%甘露醇降颅压治疗;A2组改用甘油果糖降颅内压治疗。比较患儿用药后不同时间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的变化及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和预后。结果A、B两组各自组内及两组间ICP、MAP、CPP用药后30 min、1、2、4 h的ICP、MAP、CP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CP下降幅度更大且复升速度快,B组MAP、CPP升高维持时间长。A1、A2两组各自组内及两组间用药后不同时间ICP、MAP、CP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P均下降,A2组MAP、CPP升高缓慢,但维持时间长。A、B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出院后3个月预后情况随访,经统计学分析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颅高压时,选择3%氯化钠注射液降颅压效果优于20%甘露醇。在急性颅高压后期,20%甘露醇和甘油果糖交替使用比甘露醇单独使用可以获得更好的降颅压效果,并有利于维持CPP。
李宁蒋飞杨威李禹
关键词:脱水药儿童
大连地区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初步筛查及高危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分析大连地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高危因素,探讨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早期筛查方法和模式。方法自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由大连市区县妇幼机构和大连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大连市儿童医院共计筛查14 736例婴幼儿髋关节发育情况,运用SPSS19.0软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DDH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计14 736例婴幼儿,可疑患儿472例(32.03‰,472/14736),专科检查后确诊患儿56例(3.80‰,56/14736)(69髋)。男童9例(11髋),女童47例(58髋),男女比1∶5.22;左侧45髋(65.22%),右侧24髋(34.78%),左右侧别比1.87:1。经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臀位产、家族史、合并畸形、襁褓捆绑、羊水少、臀纹不对称为DDH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大连市采取对婴幼儿进行初筛-复筛确诊的模式,可以早期发现和确诊DDH,本地区DDH高危因素包括臀位产、家族史、合并畸形、襁褓捆绑、羊水少、臀纹不对称,建议建立完备的筛查体系,推广DDH的早期筛查工作。
蒋飞乔飞孙磊娇姬广春呼和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桡骨远段1/3处骨折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与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段1/3处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桡骨远段1/3处骨折患儿随机分为髓内针固定组(46例)和克氏针交叉固定组(46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情况、腕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及Gar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92例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和术后拆除石膏时间髓内针固定组均短于克氏针交叉固定组(P<0.05)。术后3个月,患儿腕关节活动度(掌屈、背伸、桡偏、尺偏)髓内针固定组均大于克氏针交叉固定组(P<0.05)。末次随访时Gar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髓内针固定组高于克氏针交叉固定组(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儿童桡骨远段1/3处骨折,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固定优于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
呼和蒋飞侯利民乔飞姬广春
关键词: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克氏针交叉固定
低龄DDH患儿初次开放复位术中股骨截骨必要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案被引量:2
2019年
回顾性研究发现,股骨截骨术并非低龄DDH患儿手术治疗所必须的,而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本研究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对于18个月至3岁DDH患儿是否要行股骨截骨术。FSODDH项目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研究设计拟招募200名单侧低龄DDH患儿,随机分成股骨截骨组(n=100)和股骨不截骨组(n=100)。股骨截骨组患儿全部采取髋关节开放复位术、骨盆截骨术及股骨截骨术治疗;股骨不截骨组患儿全部采取髋关节开放复位术及骨盆截骨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至少2年。收集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的髋关节正位X线影像资料,比较两组患儿的髋臼指数、股骨头坏死率、再脱位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等临床指标。这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将能为低龄DDH患儿是否需行股骨截骨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何金鹏郑晨梅海波徐宏文郭跃明郭跃明蒋飞唐盛平李进蒋飞李明南国新李进邵景范
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股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