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光感基因技术对脊髓栓系神经源性膀胱组织及其受体P2X1、P2X3的影响。方法将60只未成年SD雌性大鼠(尿流动力学检查无异常)随机分组,建立脊髓栓系神经源性膀胱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n=15)、脊髓栓系无光感基因组(n=21)、脊髓栓系有光感基因组(n=21)。HE染色观察膀胱组织的病理学改变,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膀胱逼尿肌受体P2X1、P2X3在分子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建模过程中,诱发电位监测发现术中有3只动物脊髓受损,其余动物建模成功。与脊髓栓系无光感基因组比较,在HE染色结果中脊髓栓系有光感基因组逼尿肌细胞形态大小相对均一,肌纤维排列较有序,趋近于对照组。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脊髓栓系无光感基因组P2X1、P2X3 mRNA和相对蛋白表达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蓝光照射一定时间后,脊髓栓系有光感基因组中两种受体mRNA和相对蛋白表达量均降低,与脊髓栓系无光感基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感基因技术对脊髓栓系神经源性膀胱组织及其受体P2X1、P2X3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目的探讨股骨是否截骨对18个月~3岁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开放复位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有无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国内8家单位行开放复位手术治疗的18个月~3岁的67例DDH患儿中,股骨截骨组(41例)与股骨不截骨组(26例)的近期疗效有无差异,评估术后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变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率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有无差异。结果股骨截骨组41例,平均年龄(2.27±0.46)岁;术后2年内复查X线发生AVN5例,均为Bucholz-Ogden Ⅰ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3例。股骨不截骨组26例,平均年龄(1.99±0.38)岁;术后2年内复查x线发生AVN3例,均为Bucholz-Ogden Ⅰ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1例。其他并发症有医源性骨折1例,为截骨组患儿;髋关节僵硬1例,为股骨不截骨组患儿;跛行6例,股骨截骨组3例、不截骨组3例。两组间术前AI、年龄、性别构成及脱位程度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截骨组开放复位术后复查AI平均(20.57±6.89)度,股骨不截骨组为(24.21±7.20)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年及2年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顾性研究提示18个月~3岁DDH患儿行开放复位手术时股骨是否截骨对于术后AI的改善情况、近期AVN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18个月~3岁DDH儿童行开放复位手术时推荐不常规应用股骨截骨术以减少手术创伤,但应综合术中复位难易情况考虑。
目的分析大连地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高危因素,探讨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早期筛查方法和模式。方法自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由大连市区县妇幼机构和大连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大连市儿童医院共计筛查14 736例婴幼儿髋关节发育情况,运用SPSS19.0软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DDH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计14 736例婴幼儿,可疑患儿472例(32.03‰,472/14736),专科检查后确诊患儿56例(3.80‰,56/14736)(69髋)。男童9例(11髋),女童47例(58髋),男女比1∶5.22;左侧45髋(65.22%),右侧24髋(34.78%),左右侧别比1.87:1。经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臀位产、家族史、合并畸形、襁褓捆绑、羊水少、臀纹不对称为DDH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大连市采取对婴幼儿进行初筛-复筛确诊的模式,可以早期发现和确诊DDH,本地区DDH高危因素包括臀位产、家族史、合并畸形、襁褓捆绑、羊水少、臀纹不对称,建议建立完备的筛查体系,推广DDH的早期筛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