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岳培建

作品数:8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中毒
  • 2篇帕金森
  • 1篇弹力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性
  • 1篇动脉瘤性蛛网...
  • 1篇断层显像
  • 1篇血功能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弹力图
  • 1篇血栓形成
  • 1篇亚急性
  • 1篇亚急性联合变...
  • 1篇一氧化碳
  • 1篇一氧化碳中毒
  • 1篇饮酒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表现

机构

  • 8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郑州大学第五...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郑州人民医院
  • 1篇平顶山市第一...

作者

  • 8篇岳培建
  • 4篇朱红灿
  • 3篇李莉
  • 3篇祝清勇
  • 1篇张敏
  • 1篇谢新立
  • 1篇李东瑞
  • 1篇李春
  • 1篇李燕飞
  • 1篇贾延劼
  • 1篇师云波
  • 1篇彭涛
  • 1篇滕军放
  • 1篇王蕾
  • 1篇彭英
  • 1篇段冉冉
  • 1篇赵莘瑜
  • 1篇焦淑洁
  • 1篇荆婧
  • 1篇张丽娜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帕金森病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9年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丢失。目前治疗PD的传统药物,主要是基于增加脑内多巴胺递质,包括复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传统药物治疗PD的作用有限,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而且还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基于此,本文就当前PD传统药物治疗以外的治疗方面,包括药物剂型的转变、免疫疗法、基因疗法、干细胞疗法、脑深部电刺激术、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运动疗法七个方面对PD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梁红红朱红灿祝清勇岳培建李莉
关键词:帕金森病
不同发病年龄的特发性震颤临床表型比较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年龄的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与特发性震颤叠加综合征(essential tremor plus,ET-Plus)患者的临床表型及预后差异。方法收集ET及ET-Plus患者79例,以发病年龄<55岁为早发型(EAO),发病年龄≥55岁为晚发型(LAO)。收集患者病史,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头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药物敏感性、震颤特征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AO组男性患者比例高于LAO组(62.22%比35.29%,P<0.05),HAMD量表及HAMA量表评估总分高于LAO组〔分别5.00(6.00,8.00)比4.00(5.00,7.25),6.00(7.00,10.00)比2.00(3.00,14.00),均P<0.05〕。LAO组震颤进展率显著快于EAO组〔19.32(11.28,24.38)比13.69(9.35,18.28),P<0.05〕,串联步态受损和轻度运动迟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EAO组〔分别50.00%比22.22%,44.12%比11.11%,均P<0.05〕。两组间比较,震颤家族史、头部SWI成像提示铁沉积的发生率、饮酒试验阳性率,单独应用指南推荐一线、二线、一线+二线、与其他药物联用的药物应答良好发生率及各类药物应用均疗效欠佳发生率,静止性震颤发生率及震颤评定量表(Fahn-Tolosa-Marin Tremor Rating Scale,TRS)评分,震颤在下肢、头部、下颌、口唇及声音、中轴部位等部位分布,以及轻中度以上抑郁、肯定有焦虑的患者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T及ET-Plus患者多数对药物反应良好,LAO组震颤进展率显著快于EAO组。LAO组容易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向其他变性疾病转化,青年起病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更高。震颤进展以及新症状与体征的动态,可能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与预后判断。
高萌朱红灿岳培建祝清勇张敏杜娟
关键词:特发性震颤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发病年龄非运动症状
慢性酒精相关性脑损害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饮酒习惯人群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以葡萄糖类似物氟脱氧葡萄糖(18F-FDG)为显像剂]影像学表现分析酒精相关性脑损害特点。 方法 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6年8月至2018年11月行18F-FDG PET-CT影像学检查且有过量饮酒史的男性患者为过量饮酒组,同时按照1∶4比例选取同期行该检查的无饮酒史者患者为无饮酒史组。分析2组患者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比较2组患者按年龄分层后CT序列异常改变率的特点,以及饮酒与CT序列、PET序列异常的关系。 结果 过量饮酒组共入组52例患者,无饮酒史组共入组200例。45~59岁年龄段患者中,过量饮酒组较无饮酒史组患者CT序列异常改变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序列中,2组患者共33例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等;PET序列中,2组患者共62例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双侧额顶叶代谢水平减低等。52例过量饮酒组患者中,CT序列异常者较CT序列正常者年龄增大、饮酒年限更长、总饮酒量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序列异常者较PET序列正常者周饮酒量及总饮酒量更多、饮酒年限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过量饮酒是中年男性脑部结构损害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引起大脑额顶叶等部位葡萄糖代谢水平减低。
温璐璐谢新立何谦益李燕飞段冉冉彭涛岳培建贾延劼
关键词:过量饮酒脑损害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CO中毒迟发性脑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解读被引量:2
2022年
为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规范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诊治,在2021年经过专家组充分讨论,发表了《CO中毒迟发性脑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共识对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促发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预防及治疗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建议。本文主要基于该病在概念、促发因素和预防、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面的部分内容进行有关说明和解读。
岳培建彭英朱红灿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
两种不同表现型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2017年
目的探讨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的2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治疗和随访结果。结果病例1为24岁男性,以行走不稳为首发症状,脑磁共振表现双侧丘脑对称性斑片状稍长T_2信号,血清C_(24)、C_(26)极长链饱和脂肪酸的水平显著增高,ABCD1基因诊断存在c.1849C>T(p.Arg617Cys)半合子突变,进行对症治疗并随访3 m,症状无明显改变;病例2为12岁男性,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脑磁共振表现双侧颞叶枕叶顶叶白质异常信号影,血清C_(24)、C_(26)极长链饱和脂肪酸的水平增高,ABCD1基因诊断及脑白质营养不良基因诊断均未发现已知致病或者疑似致病突变,经抗癫痫治疗并3 m后随访,癫痫未再发作。结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并且血清C_(24)、C_(26)极长链饱和脂肪酸的水平增高是确诊的重要依据。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
付记桐岳培建赵莘瑜李春张会丽
关键词: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基因检测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临床新特点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了解当前人们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改变引起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临床新特点。方法对50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连续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分类数据用数目和百分比表示;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相关分析,P<0.05为显著水平。结果 (1)发病年龄19~83岁,平均(53.2±10.8),<45岁5例(10%),45~65岁18例(36%),≥65岁27例(54%)。(2)贫血15例(30%),消化道疾病8例(16%),酗酒5例(10%),长期素食5例(10%),糖尿病饮食7例(14%),长期厌食(神经症)2例(4%),吸食N_2O 2例(4%),甲状腺疾病1例(2%)。(3)年龄>65岁、血清血红蛋白(Hb)、血清维生素B_(12)水平与本病神经系统病变的严重程度与无显著相关性(P>0.0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与神经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外周血MCV越高时神经病变越严重(P<0.05)。(4)50例(100%)神经电生理检查示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5例(50%),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40例(8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3例(6%),视觉诱发电位(VEP)2例(4%)。(5)磁共振成像发现病灶14例(28%),累及颈髓6例,累及胸髓6例,同时累及颈髓和胸髓2例,病灶累及脊髓侧索或后索,位于下颈段及胸段。结论 65岁以后可能为SCD另一发病高峰期。青少年患者无明确危险因素出现SCD表现需警惕吸食N_2O病史。血清维生素B_(12)正常或升高并不能排除SCD诊断,新的生化指标MCV、Hcy及脑脊液碱性髓鞘蛋白(MBP)的测定有助于SCD的早期诊断。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客观反映SCD病变部位,其检出率高于MRI检出率,在SCD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李莉朱红灿祝清勇岳培建梁红红
关键词: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膳食结构N2O中毒维生素B1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凝血因子功能亢进的关系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急性期(1周内)凝血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重症科自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02例aSAH患者(aSAH组),发病后第1、3天根据患者是否合并DVT,将其分为合并DVT组和未合并DVT组。另外选择100例年龄和性别与aSAH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aSAH患者发病后第1、3、5、7天,对照组入组第1天采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受试者TEG的R值(TEG-R)。aSAH患者发病后第1、2、3、4、5、6、7天采用四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有无DVT。结果aSAH急性期共73例(36.14%)患者合并DVT。其中无症状性血栓患者66例,症状性血栓患者7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59例,肌间合并其他深静脉血栓14例。发病后第1~3天合并DVT 68例(93.20%),是DVT的高峰期。发病后第1、3天,aSAH组患者的TEG-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第1、3天aSAH组患者的TEG-R低于发病后第5、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第1、3天,合并DVT组患者的TEG-R均低于未合并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AH发病后第1~3天内凝血因子功能增强,DVT发生率最高,以无症状性的肌间静脉血栓为主;是否合并DVT与凝血因子功能亢进有关。
苗旺王蕾师云波岳培建赵珂荆婧黄培培张丽娜李东瑞张书语滕军放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
望江南子致周围神经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9年
周围神经病是指原发于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或结构障碍。其病因复杂,包括感染或炎症性、营养障碍、代谢障碍、中毒、免疫性、肿瘤及副肿瘤性等,其中药物中毒方面以异烟肼、呋喃类、有机磷中毒多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于2019年3月收治1例望江南子导致周围神经病患者,笔者现报道其诊治经过并复习文献,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
焦淑洁刘亚玲岳培建李莉
关键词:望江南子周围神经病文献复习
共1页<1>
聚类工具0